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驢肉火燒的歷史起源

驢肉火燒的歷史起源

保定驢肉火燒起源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縣漕河鎮。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境內河流名稱,漕河鎮以漕河命名。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幹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制的火燒內吃。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壹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饑。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制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壹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裏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河間驢肉火燒起源

清乾隆帝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壹次錯過住處在農家吃飯,農家為了讓皇帝吃著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加到層次松軟的火燒裏,乾隆吃後連連稱贊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加驢肉,乾隆甚喜,即興賦詩壹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

巧婦搟面似紙張。

做出火燒加驢肉,

壹陣風來壹陣香。

並差人在河間修築行宮常住,(河間乾隆行宮及手書禦碑均有史料記載)以飽食驢肉火燒美味,後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戶農家進宮,和紳也是壹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著壹段和紳吃驢肉火燒的故事,時值中秋和紳與幾位夫人在府內吃驢肉火燒賞月,當時皓月當空,和紳見鮮香酥脆的驢肉火燒裏面層次極多,壹層層比紙張還薄,吃到嘴裏松軟異常。拿起夫人的玉手把玩時不禁詩興大發:

玉人指甲長,

火燒分外香。

兩相皆上品,

對月透華光。

此詩表述的意思是清朝女人們每日修剪的指甲非常長非常薄,薄到能夠透過指甲看到微弱光線的月亮,火燒的層就和女人的指甲薄厚壹樣。

時至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皇宮內專做驢肉火燒的河間籍禦廚小德張逃出紫禁城,回到河間,開店經營驢肉火燒謀生,取店名“萬貫”意為:無窮盡的吉祥和財富,烹美食回報河間父老。萬貫小店味美利薄,很快形成了壹種飲食文化,幾十裏路外的人們也都步行前往,只為品嘗幾個驢肉火燒。萬貫名氣越做越響。

後來小德張去世將店面交給他的得力夥計張實誠經營,張實誠老後又將店傳給徒弟張子華,張子華聰敏好學,人品壹流,當時在尊祖莊壹帶流傳著壹個誠信的故事:張家的油不稱李家的錢不數。這是西城固莊壹個李姓人家經常來張子華的店裏買驢油,每次都是提前把油裝好,李家來拿油放下錢就走,張子華也不數是多少錢就放進錢箱,這都是長期的合作張家的油不會缺斤短兩,李家也不會少給錢形成的信任,後來張家李家還做了親家。除了誠信經營張子華在制作工藝上也摸索出了很多前人沒有嘗試過的方法。以前沒有冰箱,加工出來的驢肉無法長期保存,夏天賣不掉壹天就壞了,只能扔掉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很大的成本。張子華在地裏采來野麻(野麻是北方很常見的壹種草本植物,麻繩提豆腐中的麻繩就是用野麻的皮做的)的葉子把加工好涼幹的驢肉包好,外面用麻繩系住,然後放到七八米深的地窖裏,這樣就可以保存七八天不會變質,沒想到這種包裝還有壹種神奇的效果,經過野麻葉子包裹幾天的驢肉味道更加鮮美,清香味道更足,成功的解決了儲存問題開店就輕松多了。後來日本鬼子入侵,尊祖莊尤其嚴重,建了好多炮樓,鬼子們吃著驢肉火燒好吃常來店裏吃,後來地下黨越來越打出了名聲,鬼子兵平常不敢出來了就讓張子華隔幾天給送壹次驢肉火燒到炮樓裏面去,張子華天生膽小打雷天都不敢去關窗戶,哪裏敢去鬼子的炮樓,和地下黨接觸後,在他們的鼓勵下開始頻繁的進出鬼子的活動地,給地下黨傳遞出很多有價值的情報。解放後張子華五個兒子都相繼有了不錯的工作,這個驢肉火燒店壹直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直到2006年3月,張子華之孫張海濤先生接手經營萬貫驢肉火燒店,張海濤以萬貫驢肉火燒老店祖傳技術為基礎,結合現在科學飲食制作經驗,獨創十九種特殊制作工藝,從驢的宰殺、驢肉的處理、驢肉的煮制、面粉的選用、和面的技巧,火燒的檊制、香燜的制作、湯汁的調制無不精益求精。為達到更科學的管理和發展,2008年張海濤成立了河間市盛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並重新註冊了壹個時尚的品牌“功夫驢”以打入各大中城市市場,幾百年的發展完善,從只為果腹的廉價“大火燒加驢肉”壹直發展到如今擁有工業化流程,標準化操作的現代化股份公司。功夫驢視質量如生命,從驢源的選擇、火燒加工、出品的時間,都設置了規範流程,確保了品質的安全和統壹。功夫驢卡通造型活潑、可愛,擺出中國功夫Pose的小驢,既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又寓意功夫驢驢肉制作的精細繁雜和功夫驢驢肉的非凡功效。背景的折扇,體現了文化、傳統和高貴。剛勁瀟灑的毛筆字加上印章更將中國的傳統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做地道中國味道”是功夫驢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