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的鼠殼龜以花生、芝麻和糖做餡,是甜口味的,也有鹹口味。它包好之後不需要果印印出花紋,像包子壹樣,形似龜,這正是名字的由來。
鼠殼棉粿壹般在清明節吃,我要介紹的鼠殼棉粿則充滿年味。鼠殼棉粿也叫公平印粿(印桃)、甜印粿(印桃)。在海城,有鹹口味的印粿,餡料有蝦苗、赤豆、炸花生碎,胡椒粉等。
鼠殼棉粿作為春節的回禮,是公平鎮習俗。嫁到別鎮的女兒,或是別鎮的親戚朋友,通常不做鼠殼棉粿,拜年時,鎮上居民就會送上十來個鼠殼棉粿作回禮。如果家裏備得多,自然也是可以多送壹些的。在春節前幾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投入到鼠殼棉粿的制作過程中。
以前不知道做鼠殼棉粿的準備工作,只知道兩三口吃下肚也不到壹分鐘的時間。除了用做回禮,自家人也是要吃壹些的。上學時放寒假在家幫忙做粿時,就覺得準備粿皮和餡料很麻煩了(量多&純手工),沒想到更難的是鼠殼棉的準備。
通常,家裏的長輩會在年後摘好鼠殼棉,挑去粗枝,洗去泥土,煮熟,裝進網袋,揉搓掉有苦味的水,剩下制粿的“棉絮”,冰凍起來備用,在年前就可以取出來用啦~
去年年後我還在家,就和媽媽壹起去摘鼠殼棉。去年雨水比較少,鼠殼草長得不太茂盛,摘起來很是吃力。就我而言,第壹次摘,兩三個小時下來也就采了壹斤多,我媽說,我摘的這些也就能做七八個印粿吧。
每年過年都能吃上鼠殼棉粿,不怎麽稀罕,愛吃甜食的我只知道挺喜歡吃的,但是經歷過摘鼠殼草之後,吃印粿時都覺得格外好吃~
好吃的鼠殼棉粿,粿皮和餡料都非常講究。粿皮的鼠殼棉、糯米粉以及水的比例不對,和面團的力度不夠,這些都會影響粿皮的口感。以前的餡料只有黑芝麻和白砂糖,掌握好兩者比例和蒸熟時間的人家,能讓甜印粿咬壹口呈現爆漿的狀態。
鼠殼棉粿的餡,基調是黑芝麻和白砂糖,有些人家會加瓜丁,或者加芋蓉(也是芋泥)和豬油蔥花(這裏的蔥不是綠色的蔥,而是類似大蒜的那種紅蔥頭),或者加椰絲椰蓉,或者發明壹些前人尚未制作過的餡料,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上個月,表嬸家試著把鼠殼棉粿的粿皮加上鹹印粿的餡,真別說,吃上壹口也是十分驚艷的。
黑芝麻,也是提前洗好、曬幹,儲存起來備用的,在用時把黑芝麻炒熟,加上白砂糖壹起攪碎。不能攪得太爛,那樣吃起來沒有嚼勁,也不能攪得顆粒感太明顯,那樣香味揮發得不夠。黑芝麻單獨攪碎的時候,它的香味只能聞到,吃起來卻感覺不到香。當它和白砂糖同時攪碎,簡直是完美搭配,不僅聞起來香,吃起來也是很贊的。
豬油蔥花,主要是利用其香味,大人們常說,鼠殼棉粿香不香,就看蔥花了。壹大堆沾滿泥土的紅蔥頭,洗凈、剁碎(攪拌機解放了雙手!還防辣眼睛!)剁碎的紅蔥頭就是蔥花啦!把蔥花和些許豬油放進鍋裏煸炒,把蔥花煸炒出油。現在很多人用花生油代替了豬油。此時需註意火候,必須是小火慢慢地翻炒,手酸了也不能停下,稍不留神,就該焦了,有壹丁點焦味,都會影響壹整鍋蔥花。
豬油蔥花煸炒出來的油會留些用於做芋泥。香芋要選那種蒸熟後粉糯粉糯的,切小塊蒸熟後碾碎,放進鍋裏和剛剛的蔥花油壹起翻炒。蔥花的存在可以帶出芋泥低調的香味。
材料備好,接下來就是考驗家庭戰鬥力的時候了,壹家人圍在壹起,在長輩們說著往事的時間裏,壹個又壹個的鼠殼棉粿就閃現在我們眼前。印好的粿有圓形,有桃形,墊上剪好的香蕉葉放去蒸籠蒸,香蕉葉可以防止鼠殼棉粿粘鍋、粘手,也防燙,而且出鍋時自帶葉子清香。慢慢地,在很多人家裏,差不多尺寸的珍珠紙(迷妳燒烤紙)代替了香蕉葉。
鼠殼棉粿開水上鍋,蒸上15分鐘左右,不能蒸太久,太久會讓花紋模糊,蒸熟的粿顏色會深許多,花紋依然清晰可見。出鍋後稍微晾涼,吃起來便十分Q彈。把冒著煙兒的粿端去給左鄰右舍嘗嘗,問道,今年的粿做得怎樣,不比去年差吧?
鼠殼棉粿,收到的是壹份心意,吃下的是不變的親情和友情。現在的鼠殼棉粿,不只是過年才能吃到了,老家很多小吃店都會批量制作、出售,為的就是緩解在外打拼年輕人的思鄉之情。寫這篇文時,正好和幾個朋友聊天,提到鼠殼棉粿,他們說想吃粿了,想回家了。
此時的妳,想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