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安丘將21個鎮、2個街道合並為12個鎮、2個街道:撤銷劉家窯鎮、王官鎮、賈閣街道,設立新安街道。新安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劉家窯鎮,新安街道由原劉家窯鎮、原王官鎮秋溪村、原賈加等42個行政村組成。撤銷白芬子鎮,行政區域並入興安街道。加格街道張天格村等23個行政村劃歸興安街道管轄。撤銷臨武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景芝鎮;撤銷紅沙溝鎮,將沙溝鎮紅沙溝村等36個行政村、王官鎮經格村等41個行政村劃歸淩河鎮管轄;撤銷寶泉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曲輝鎮,原紅沙溝鎮溫泉村等27個行政村劃歸曲輝鎮管轄;撤銷安上鎮,其行政區域並入石埠子鎮;撤銷關公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官莊鎮;撤銷王家莊鎮,組建新的趙各鎮,42個行政村,包括原王家莊鎮行政區域和趙各鎮趙各村,趙各鎮居住地不變。
盛達鎮、岐山鎮、遮山鎮、金種子鎮、石堆鎮維持現狀,不作調整。
2008年6月65438+10月1日,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正式投入運營。
安丘市原趙格鎮包括王家莊鎮,景芝鎮14村歸霞山區,霞山區有部分行政管理權,但仍有部分歸原屬地管理。
編輯此段落
自然地理
安丘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壹。
西南邊的太平山海拔523米,是全市最高點,東北邊的汶河河床海拔22米,是全市最低點。
安丘市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158座,大部分位於縣城西南部。
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有太平山、堯堯、虎眉山、古雷、大安山、黃敏、劉珊、丁成、紫草山等36座。
300 -400米68個,200 -300米30個,200米以下24個。
安丘市境內有大小河流50余條,多分布在東、北、南三個方向,均屬渭河水系。
有渭河、汶河、運河河、洪溝河、石角河五大河流,流域面積1884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93.7%。
汶河在縣內有6條支流,分別是盛達河、李龍河、溫泉河、淩河、孝文河、磨溪河,流域面積1.076平方公裏。
這是安丘的“母親河”。
安丘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多雨,全年氣溫較高,春季幹燥多風。
秋高氣爽。
年平均降水量646.3mm,平均氣溫12.2℃,平均光照2502.1小時,最大降水量1974 1027.0mm,最低氣溫1968 65438+10月-18.7。
安丘自然資源豐富,非金屬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目前已探明和開采的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巖、白雲石、花崗巖、油頁巖、膨潤土、石墨等20多種,分布廣、品位高、易開采,開發前景廣闊。
安丘的農業獨壹無二。
安丘的桃、姜、蒜、蘆筍、牛蒡、草莓、肉雞等名優農產品暢銷國內外。
編輯此段落
歷史的發展
漢代安丘縣。
以安丘命名(或:以安丘後郭命名)。
安丘因其土地在邱東安平而得名。
安丘古稱曲丘,春秋時期即有此名。當時屬於莒國,莒子朱被封在這裏,稱為屈丘公。
《左傳》:“魯成公八年,晉使巫臣如吳,佯居,與曲秋同池”。
該氣位於廬山地區東北邊緣的低山丘陵延伸帶,丘陵起伏,河谷縱橫。
曲丘城南,步嶺之下,自南向東而北,繞城半周;北面是從西南向東北蜿蜒的汶河。
整個城市依山傍水。
運河土堆就是以這種地形命名的。
安丘是土生土長的曲丘人。
公元前431年,莒國被楚國所滅,後來的河山之地歸齊。
公元前221年統壹於秦朝。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第四年),楚漢戰爭期間,漢朝大將韓信和楚國大將龍郤打了壹場斬龍壹統天下的戰役。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後,采取了壹些措施鞏固封建政權。
據《史記·十八漢高祖英雄年表》記載,第六年,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將軍將其命名為“安丘後羿”,石邑有古運河、丘陵三千戶,國號“安丘”。
夏商時期國家受追捧,西周時期屬春雨國,春秋時期屬齊、巨、姬三國,戰國時期下屬多為齊國,較少為魯國。
漢景帝第二年(公元前148年),設安丘縣。
後改名為支竹、牟山、唐宓、焦溪。
北宋開寶四年(971),焦溪改為安丘。
1994 65438+10月18國務院批準撤銷安丘縣,設立縣級安丘市,原安丘縣行政區域。
7月28日,1992,撤銷安丘縣加格鄉、趙格鄉、慈埠鄉、石埠子鄉、劉家窯鄉,分別設立加格鎮、趙格鎮、慈埠鎮、石埠子鎮、劉家窯鎮。
1994 165438+10月1、撤銷安丘市丹山鎮、關公鄉、臨武鄉,設立丹山鎮、關公鎮、臨武鎮。
1994 165438+10月24日,撤銷石堆鄉,設立石堆鎮。
1995 65438+2月29日,撤銷宋官疃、白芬子鄉,設立宋官疃鎮、白芬子鎮。
10月3日1996,撤銷王家莊鄉、柘山鎮、趙湖鄉,設立王家莊鎮、柘山鎮、趙湖鎮(鄭路字[1996]第4號)。
1997年7月9日,撤銷金種子鄉,成立金種子鎮(鄭路字[1997]第31號)。
1999年3月16日,撤銷王官鄉,成立王官鎮(鄭路字[1999]第6號)。
2000年2月22日,安丘鎮、加格鎮撤銷,分別在原安丘鎮、加格鎮行政區域內設立興安、加格兩個街道辦事處,辦公機關進駐原安丘鎮、加格鎮人民駐地。撤銷溫泉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紅沙溝鎮;撤銷車莊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柘山鎮;撤銷趙湖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石埠子鎮;撤銷吳山鄉、南潯鄉,在原吳山鄉、南潯鄉行政區域內設立吳山鎮,鎮* * *人民駐地* * *;撤銷曲輝鄉、下坡鄉,在原曲輝鄉、下坡鄉行政區域內設立曲輝鎮,鎮人民* * *進駐原曲輝鄉人民* * *駐地(鄭路韓民字〔2000〕25號)。
2000年,安丘市轄2個街道,25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1096782人,各鄉鎮人口:興安街道133102,甲格街道55770,景芝鎮84160,黃旗堡鎮52763,南流鎮45089,淩河鎮50116,官莊鎮32695,冰雹。趙格鎮28188,劉家窯鎮39949,慈埠鎮26297,石埠子鎮36965,石堆鎮36242,丹山鎮30096,王官鎮24410,王家莊鎮34255,林屋鎮33680,宋官團。
截至2002年6月65438+2月31,全市總面積為2010平方公裏。
轄2個街道,21個鎮,1440個行政村。
年末全市總人口109.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00人。
2003年6月10,安丘市寶泉鎮成立。姜關鎮的寶泉西北村、寶泉東北村、寶泉西南村、寶泉東南村、大壽山、小獸山、雞山店子、千山、杏山子、蓮花官莊、南關莊、馬車嶺、巨家莊子、杜家莊子、韓家廟子、夏冬谷、中東谷等寶泉鎮下轄張家劉、王家溝、徐家寨、張家官莊、富平官莊、東上莊、西上莊、北上莊等39個行政村,寶泉鎮人民駐紮在寶泉東北村。
2003年6月30日,安丘市南流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
2003年,全市總面積為1928平方公裏。
轄23個鎮和街道辦事處,1388個行政村(居委會)。
年末全市總人口1.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萬人。
2006年,安丘市轄2個街道、21個鎮:興安街道、加格街道、景芝鎮、黃旗堡鎮、淩河鎮、官莊鎮、寶泉鎮、紅沙溝鎮、盛達鎮、安上鎮、趙格鎮、劉家窯鎮、石埠子鎮、石堆鎮、王官鎮、王家莊鎮。
2007年,安丘將21個鎮、2個街道合並為12個鎮、2個街道:撤銷劉家窯鎮、王官鎮、賈閣街道,設立新安街道。新安街道辦事處設在原劉家窯鎮,新安街道由原劉家窯鎮、原王官鎮秋溪村、原賈加等42個行政村組成。撤銷白芬子鎮,行政區域並入興安街道。加格街道張天格村等23個行政村劃歸興安街道管轄。撤銷臨武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景芝鎮;撤銷紅沙溝鎮,將沙溝鎮紅沙溝村等36個行政村、王官鎮經格村等41個行政村劃歸淩河鎮管轄;撤銷寶泉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曲輝鎮,原紅沙溝鎮溫泉村等27個行政村劃歸曲輝鎮管轄;撤銷安上鎮,其行政區域並入石埠子鎮;撤銷關公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官莊鎮;撤銷王家莊鎮,組建新的趙各鎮,42個行政村,包括原王家莊鎮行政區域和趙各鎮趙各村,趙各鎮居住地不變。
盛達鎮、岐山鎮、遮山鎮、金種子鎮、石堆鎮、黃旗堡鎮維持現狀,不作調整。
2007年濰坊人民關於坊子區和安丘市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經市研究,省批準,同意安丘市黃旗堡鎮劃歸坊子區管轄。
同時,朝歌鎮也歸坊子區管轄。
2009年9月28日,山東省20個“省管縣”試點出爐,安丘市也在其中,財政收入不再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