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日本好吃的東西那麽多,卻很少有日本人肥胖?

為什麽日本好吃的東西那麽多,卻很少有日本人肥胖?

在舊金山的米其林餐廳,受歡迎程度的順序是法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和中國。

有人說加州是世界的,因為居住在這裏的白人、黑人、亞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的比例幾乎與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相同。因此,在舊金山,食品類別的受歡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主要食品國家的排名。

耐人尋味的是,所有公認的吃貨國家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胖子:好吃又喜歡吃的地方,無論是法國人壹次吃8個小時,美國人吃高熱量的油炸和果醬,還是中國人願意為壹道菜服務半天,最後的結果無壹例外——長胖。

舊金山灣區壹家著名的日本食品店。

然而,日本似乎並沒有落入這個陷阱。各種國際衛生組織對各國人口規模的統計證明,日本是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壹。是因為日本人天生不容易胖,還是日本飯真的不胖?

在日本除了相撲之外很少見到胖子,相撲具有表演和比賽的性質。

01

壹個高收入的人。

/只能偶爾改善口感的紅肉/

最容易想當然的答案是,日本食物清淡且缺油,所以吃了不會發胖。但事實上,最好的食物是膽固醇和澱粉,這在任何流派的烹飪系統中都是相同的原則,日本料理也不例外。

看看日本人最崇拜的A5和牛。評級與脂肪含量分布成正比。日本人不用翻譯就能理解形容優質魚的形容詞“直が る”。日本人喝的湯燉至乳白色時很美。如果不夠,加味噌。當然,它充滿了懸浮脂肪和蛋白質。日本人也是世界上最愛吃油炸食品的民族之壹。除了由魚和綠葉蔬菜制成的天婦羅外,還有塗有面包屑的豬排、雞蛋、芋頭、土豆和奶酪,在日本人的世界觀中,這些食物用於搭配同樣高熱量的米飯。

和牛豐富的肌間脂肪是美味的來源。

最不可思議的是,苗條的日本女性最喜歡的食物是各種日本甜點、豬和牛的motsu和炭烤串。

日式烤豬腸

簡而言之,如果對比對象不是炸瘋了的英美,光和少油的理論就無法成立。

然而,日本食物的缺乏絕不是毫無根據的。了解其本質源於數千年的禁肉歷史:從天武天皇於675年發布“禁肉令”到明治天皇再次帶頭吃牛肉和牛奶,在這中間的1200年間,日本不吃肉。

天武天皇

國內歷史學家通常認為,禁止食用肉類的起源是日本人在漢傳佛教傳入日本後推行魯蘇教義的結果。

但事實上,早在佛教之前,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也提倡素食主義,認為吃動物屍體是壹件可恥的事情。這個傳統可能來自中國的百家爭鳴。在《左傳》的曹劌之爭中,有壹句話是“食肉者不齒”,旨在嘲笑貴族在中國語境中的傻瓜。然而,在如此復雜的思想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後,它們被壹根筋的日本人逐字翻譯。

大阪大地震後古建築墻體中透露的《左傳》。這本書對日本影響深遠。著名的靖國神社是“左傳二十三年Xi宮”,意思是使國家穩定。

從此,日本飲食與中國的“食不厭精,食不厭細”分道揚鑣。

戰國和江戶以後,吃“山鯨”(野豬)、“楓樹肉”(鹿肉)和“櫻桃肉”(馬肉)的人被階級進壹步固化為“賤民”,地位低於官員、武士和農民。湘的宇星遊士、山貓惠阿音、誌平等人都是賤民。他們不必納稅,但他們不受法律保護。豐臣秀次,豐臣秀吉的侄子,習慣被人戲稱為“殺生關白”,因為他喜歡吃肉,他的形象通常可以參考中國戲劇中的樊噲和李悝jy。喜歡吃肉,也成了秀吉治死他的壹個理由:沒有同情心。

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幾乎沒有吃肉的描繪。

這是壹種自下而上的對肉食的排斥,來源於民間習俗。禁肉令只是皇帝順應民意的詔書,並不是清朝的強制性法令。

盡管明治天皇後來廢除了禁肉令,但千年的文化慣性無法用剎車來阻止。對於今天的日本人民來說,肉類是人們遠離的食物,遠不像魚、蝦、海帶和豆腐那樣受歡迎。這個意思有點類似於中國南方人眼中的燉菜和饅頭,以及北方人眼中的米粉和肉餡餃子。偶爾改善味道是可能的,但絕不是日常必需品。

可想而知,壹份茶泡飯搭配魚幹(確定不是貓糧?)作為主食,肉類只是壹個偶爾為之的民族,即使它擅長烹飪,其低肥胖率也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02

自律

/閉嘴,邁開腿,沒別的/

除了飲食習慣,日本人瘦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自律。

很多人來到日本都有壹個共同的印象:白天彬彬有禮、輕聲細語的日本人,到了晚上,在居酒屋豪飲壹番後,說話的分貝會呈幾何級數增加。

這與壹向溫和的臺灣省人不同,也與吵鬧的思密達不同。它反映了壹種天性追求刺激,但往往被壓抑並善於自律的民族。

這與美國清教徒、宗教衍生的樸素服裝和樸素服裝不同。至少在美國,吃多吃少和身材好不好是妳自己的事。不過,日本人特別在意外界的看法。在日本的地鐵和公交車等公共場所,很少看到三歲以下的兒童。原因是為了防止孩子哭泣和打擾他人。

這已經是對孩子們的要求了,更不用說忍受他們的大腹便便或以暴飲暴食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據說厚生勞動省甚至向企業主頒布法律,要求員工腰圍超標。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少吃多運動幾乎成了大家共同的戒律。壹位住在京都的朋友告訴我,我剛到日本時,最不習慣的是日本人很少打車。步行半小時,打車十分鐘,他們肯定會選擇步行。在更遠的地方,電車和自行車將優先於出租車。

正是這種簡單的自律使日本人保持良好的狀態。

03

燒菜做飯。

/少調料,小份,重搭配/

當然,烹飪理念也是日本好吃不胖的重要原因。

雖然它可能不清淡和油膩,但牛肉和金槍魚等高脂肪食材總是來自食材本身,而不是添加調味料。

天婦羅就更不用說了,它講究面衣不能薄,面不能漏油。要用廚房紙吸,最後紙能達到上菜的標準,不留壹絲油。它與美國快餐或中國烹飪火鍋在用油的概念上有所不同。

例如,Hijo的後裔Hijo Takahiko在《日本料理實踐》中說:“日本料理中有壹個原則,即其美味不能掩蓋食材的原始味道。”

為了欣賞食材的自然和味道,日本食物是全球食物中最重要的例子。以石懷料理為代表的傳統日本料理更喜歡用很小的盤子作為容器。與精美的器皿相比,食物的重量很小。不是這種語氣,不能喚起人們對食物的認真審視和珍惜。

此外,日本材料中的食物搭配概念也是壹個重要原因。每天吃30種食材是厚生勞動省在1985《健康飲食與生活指南》中倡導的飲食目標。此後,30種食材的概念在日本傳播得非常廣泛,許多家庭主婦將其作為安排日常飲食的標準。通常,日本家庭的飲食結構是:生魚片或烤魚、水煮魚,外加冷豆腐、水煮蔬菜和藻類。壹般的搭配方法是米飯配味噌湯和鹹菜,再加上配菜。配色和用餐環境與菜肴的味道壹樣重要。

日本孩子出門時喜歡帶著媽媽的午餐。

這與以陳曉卿為代表的中國美食家形成鮮明對比,他們倡導“掃街”,迷戀蒼蠅館子的江湖氣息。

至於紅肉、糖果和餅幹等高熱量和飽腹感的食物,日本家庭很少購買。除了歷史和客觀原因外,日本人覺得壹天要收集30種食材並不容易,而且過於厚重和復雜的加工會破壞食物原有的味道和顏色。

總之,日本烹飪少調料、小份量、重搭配的理念大大降低了肥胖風險,影響了日本人的身材。

這也是中國很多人認為偶爾吃日本料理沒問題,吃多了就會“淡出”的本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