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吃取材廣泛,品種繁多,具有濃烈的鄉土性, 既展示了客家傳統風格,又描述了客家時代風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味香四溢,百吃不厭,品種之多、選料之細,嗜食之眾,將客家飲食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有意思的是客家小吃米制品居多,多達壹百余種。 這是因為客家人從北方平原遷徙到南方山區,糧食作物從過去主要種植小麥轉變為主要種植稻米、番薯、木薯、芋頭等,用大米谷物加工成各種花樣的小吃也最方便最相宜。
在客家米制品小吃中,無論是鄉村老宅,城鎮街巷,最有代表性,最有風情,最凝結鄉愁的非燈盞糕莫屬。燈盞糕也叫油炸糕、也喊鐵勺餅、辣哩、豆粒糍等,是客家地域最為普及的小吃。它是米與豆的結合,火與油的產物。古老的汀州童謠這樣唱道:“燈盞糕,膨膨起,沒銅錢,得死。”在連城則為:“燈盞糕,碌碌圓,又想吃,又錢。燈盞糕,扁那那,又想食,又還那(燙)。”從稚子口中道出了客家人對燈盞糕喜愛與念想。
閩西客家燈盞糕的來歷卻和揚州八怪之壹的黃慎有著很大的淵源。傳說誕生於寧化的清朝著名畫家黃慎幼年喪父,家境清貧,其母為讓黃慎專心學業,每天都在縣衙旁邊街頭煎油餅賣,補助家用。黃慎的母親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磨米漿,年幼的黃慎見母親如此辛勞,也早早起床幫母親打下手推磨。米漿磨出後,其母就挑著爐鍋出門炸油餅,因黃慎母親炸的油餅金黃剔透,香氣撲鼻,很受顧客的愛好,每天來買早點的人們絡繹不絕。漸漸地,黃慎母親所炸的油餅愈來愈出名,常常都供不應求。由於其母炸油餅的煎勺形似照明用的燈盞,聰明的黃慎就給它起了壹個極有詩意的名字“燈盞糕”。從此“燈盞糕”的名字不脛而走。
小小的燈盞糕,在老壹輩的客家人記憶裏,是舊式燈盞下燃出壹豆光明,孺子燈下攻書,慈母燈下縫補,耕讀傳家的精神在油燈的微光裏世代傳承。小小的燈盞糕,在孩子們的舌尖上,是誘惑,是家鄉的味道,是壹代代客家人基因密碼的化解。他們吃進的不僅是客家小吃,吃進的還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