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
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儒家倫理道德、中醫營養理論,以及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時尚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影響,歷史上創造了中國的烹飪技藝,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進化的角度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延續了1.7萬多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四個發展階段,傳統菜肴6萬多種,工業食品2萬多種,宴席豐富多彩,風味流派紛呈,贏得了“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講,中國飲食文化涉及食物來源的開發利用、餐具的使用與創新、食物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與食品行業的經營與管理、餐飲與國家安全、餐飲與文藝、餐飲與生活境界的關系。
從外延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工藝、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餐具、消費與水平、民俗與功能等角度進行分類,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品位,反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從具體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突出了四個屬性,即滋養補虛理論(素食、重視藥膳、滋補)、五味和諧境界理論(風味鮮明、味道鮮美、有“舌菜”之譽)、變奇變正的烹飪方法(廚房規矩為本、靈活變通)、開朗愉悅的飲食理念(溫和娛樂)。
從影響來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同時也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比如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大豆,這些都讓全世界幾十億人受益。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壹種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視野開闊,層次深,角度多,品位高。是我國各族人民在654.38+0萬多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食物來源開發、餐具發展、食物調理、營養保健、食物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和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中國烹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傳統,與其他國家的烹飪相比,它有許多獨特的特點。
(1)各種口味。幅員遼闊的中華民族,由於氣候、物產、風俗的差異,從古至今在中國飲食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菜系。就地方劃分而言,有巴蜀、齊魯、淮陽、粵閩四大菜系。
(2)四季不同。壹年四季,根據季節搭配飲食是中國烹飪的主要特點。我國歷來遵循時令調味配菜,冬醇夏淡涼。冬天燉,夏天凍。各種蔬菜四季更替,適時食用。
(3)註重菜肴的美感。註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容器的和諧,多方面表現菜肴的美感。廚師們用他們巧妙的技藝和藝術修養,創造出各種美味佳肴,在實現色、香、味、形的統壹上獨具匠心,給人壹種精神與物質高度統壹的特殊享受。
(4)註重興趣。自古以來,中國烹飪就講究味道和趣味。它不僅對小吃的色、香、味、形、器、質、營養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菜肴的命名、品嘗的方式、時間的選擇、吃的節奏、穿插的娛樂等都有壹定的高雅要求。,創意新穎,充滿樂趣。
(5)食藥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密切相關。我國歷來十分重視“藥食同源”、“藥食同源”,利用食品原料的藥用價值,烹飪出各種美味菜肴,達到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藥食同源是指藥食同源。《黃帝內經太素》中寫道:“空腹食為食,病人食藥”,體現了“藥食同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