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數本紅樓飲食方面的書: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丁章華、李維冰著《紅樓食經》。此書裝幀相當精美。然不特寫《紅樓夢》食譜,而是以《紅樓夢》之食文引出淮揚菜系。為飲食界人士書寫而成。
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秦壹民著《紅樓夢飲食譜》。此書為紅學家撰寫的食譜,重於考據。《紅樓夢》中的美食多以中國山水畫的意會手法寫來,道其神韻,而並不準確細述方法。作者參照《隨園食單》和《隨息居飲食譜》等幾種清代中期的食譜進行校訂,詳述其制作方法。
黑龍江出版社出版的周小雨編《紅樓夢中的經典美食》,此書有點粗制濫造,不足觀。
收到《和果子——來自日本的和果子制作殿堂級教本》。粗粗翻閱,被日本人精美的點心打動。這些點心也是我愛吃的,可以學著做起來。
翻完袁枚的《隨園食單》,得數條廚事心得:
]1、然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
見很多視頻作糖醋排骨、紅燒肉皆用糖炒,色澤紅亮,味道不知。我從未如此做過。香料壹般只腥膻味特重的牛羊肉上使用,雞鴨魚、豬肉等則保持其天然鮮味。
2、戒耳餐和目食。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目食者,貪多之謂也。
袁先生教我無需求名貴食材,請客亦無需菜雜而多。“極名廚心力,壹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先前凡請客,菜就敗味。其因在於貪多。每頓做壹二樣復雜菜,尚可,多則精力不夠用。
3先生又提到“戒穿鑿”。其意是說用最簡單的手法保持食物天然的特性,無須過度加工。比如我在網上看到西瓜糕,取西瓜汁,加入吉利西片,凍成糕體。在袁先生看來就是矯揉造作,全失大方。
4先生說,“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黴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菜肴的鮮美,全在出鍋的那壹刻,稍晚點吃,菜就像發了黴的衣服,即使質地優良,也會因黴氣太重而令人厭煩。我先前請客,總反復交待來客幾點必得到,結果他們都姍姍來遲,菜上桌,客未到,我連做飯的心情都沒了。
5“凡魚、肉、雞、鴨,雖極肥之物,總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肉走油的原因有三:壹是火太猛,肉未熟而湯已幹,重新加水,則油流於湯中。所以水壹定要壹次性加足,先用武火,後用文火慢燉。二是火勢忽停。正炒著菜,突然有事,只得中途熄火,辦完事再開火,這樣煮的菜必走油。三是老是揭鍋蓋,查看燒制進度,也易走油。
今日早餐:韭菜鮮肉餃。餃子是兒心目中媽媽味道的象征。他每在外吃頓餃子都會打電話於我。問之,是否想念媽媽味道了?答:是的。每次他回家,我必包餃子,也必是韭菜鮮肉餡。
做法:
餃子皮要和成偏軟的面團,500g面粉,壹個雞蛋,280mL水。蛋會增強面的筋性,使面皮吃起來有筋道。
餡要有水分和粘性。壹般添加蔬菜的餡就不必另加水,純肉餡需打水。生餡料可拌入壹個生雞蛋來達成粘性。
今日餃子餡:六兩韭菜、壹根胡蘿蔔、壹把海鮮菇、壹斤夾心肉。肉先用生抽、料酒、蠔油、鹽、糖、姜粉、雞精腌制,再切蔬菜丁,將菜丁拌入肉餡中,加入壹雞蛋,加鹽調味。用於抓勻後,淋入香油,再次攪拌。餃子餡要調得比妳平時口味略鹹壹點點(只壹點點),因為經水煮後,會減淡。煎餃則不必。
面團軟,包制難度增上,搟皮時需撒幹粉,皮要搟得薄。皮薄軟,餡實滿,餃子味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