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溝粘豆包是黑龍江哈爾濱阿城的特產。
亞溝黏豆包,亦為滿族先人女真人的傳統食品,是用黍子(黃米)做皮、用蕓豆做餡,經過發酵等工藝蒸制而成,應該是中國歷史最早的方便食品。它即可凍著吃(啃豆包),也可熱著吃(蘸豆包),因此女真人當年在滅遼伐宋的戰爭中,冬天的主食大概就是這小小的黏豆包了。
在許多人的記憶中,“黏”與“年”是相連的。按照滿族人的傳統,過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淘米,將大黃米或者小黃米用溫水洗過,磨成黃米面,用陶制的大盆或者二盆發面。壹兩天後,面盆裏就發出甜甜的酸味,它告訴大人們應該烀豆餡了,豆餡以蕓豆為主,小豆等亦可。接著就要包豆包了。豆包的大小則反映某壹家人日子的“過法”,太大顯得懶惰,太小不會算計。而第壹鍋豆包出鍋,蘸著黏稠的糖稀,請左鄰右舍來品嘗,是對前面所有工序的檢驗,表面光滑、皮厚適中、香黏可口、增進食欲,則是對黏豆包較高的評價。
粘豆包的起源黏與年相近,這種習俗是與生產水平相關的。糜子(大黃米)耐幹旱、成熟期短,在東北尤其是黑龍江省,是大秋裏最早收獲的農作物。而人們想要品嘗它的美味,基本上要等到過年的時候。其壹,作為統壹分配的糧食,要經過秋收打場過秤等諸多關卡,著急也沒用;其二,在計劃經濟年代,淘米蒸豆包是改善生活的標誌,而過年則是集中改善時期,所以也不能著急。但也有享受這壹美食的時候。每到春夏秋冬農忙季節,農活又緊又累,生產隊便集體淘米,大多是蒸年糕,把烀好的蕓豆先鋪在籠屜上,伴著升騰的熱氣,將黃米面壹層層地撒上去,然後再鋪上壹層蕓豆。就這樣,半尺多厚的年糕,就成了農忙季節裏農民的期盼,多累的活兒,只要有年糕美食,都不在話下。千年美食,有著千年傳統,而為傳統更新的則是金源故裏、亞溝鎮上的壹夥農民。
亞溝粘豆包出名的原因1985年冬天,亞溝鎮果園村下葦屯村民陳金生,壹不小心把米“淘多”了,便突發奇想:何不背到哈爾濱去賣了。他的理由很充分,既然有人願意吃屯親送來的黏豆包,沒有屯親的人就要買黏豆包嘗嘗。而哈爾濱人壹嘗,他淘多這點米就沒資格說“多”。果然不出所料,陳金生壹冬天只跑了幾趟道外,300多斤黏豆包就跑沒了,每斤6角錢,毛收入200多元,幾乎是生產隊時壹年的收入。第二年,賣黏豆包的隊伍翻了番,黏豆包銷量也翻番。翻到1998年,亞溝鎮被農業部評為“中國黏豆包第壹鎮”。而到了2004年,亞溝鎮有35%的耕地種上了黏玉米(產量遠遠高於大黃米),有2100戶農民加工黏豆包,黏豆包產量900萬公斤,實現利潤950萬元,產品俏銷全國各地。2005年,亞溝鎮為做大做強黏豆包產業,允許有實力的民營食品企業使用“亞溝”牌黏豆包商標。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壹個個承載著民族傳統美味的黏豆包,在人們的視野中和記憶裏,永遠閃爍著金子般的光澤。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亞溝街道辦事處全店村、亞站村、嶽吉村、吉祥村、南平村、高升村、新光村***7個村現轄行政區域
哈爾濱市阿城區人民政府《關於劃定亞溝粘豆包地理標誌產品產地範圍的報告》,哈阿政呈〔2014〕12號
哈爾濱天壹生態農副產品有限公司企業標準:Q/HTS0001S-2014《亞溝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