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國外的中國小夥伴曾表示,
在中國,各種蛋糕,點心,零食,
都能看到肉松的身影。
但在歐洲的超市裏,
很少看到賣肉松的。
實際上,肉松最早誕生的原因,
也是因為早期保鮮技術不足,
人們將肉類風幹後在炒制成肉松,
壹來延長了肉類的食用期,
二來攜帶方便,易於儲存。
很多歐洲人不知道肉松的美味,
甚至可能不知道,
肉松曾間接給他們的祖先,
帶來過怎樣可怕的噩夢!
關於肉松的起源很多,
流傳最廣的說法之壹,
是古時候的蒙古人,
出於行軍打仗的需要,
將牲畜宰殺之後炒幹壓散,
攥成很緊的肉松團。
當時的蒙古士兵在吃飯之前,
將肉松團捏下壹部分放入皮囊水壺中,
通過騎馬的顛簸,肉松與水充分混合,
變成糜狀,就著奶茶壹同喝下。
而似乎這樣的吃法讓蒙古軍非常受益,
即使在長途跋涉中也能擁有過人體力,
於是他們壹路南征北戰,
蒙古鐵騎壹度踏至歐洲大陸,
打下了史上第二大的帝國版圖。
而大概到了19世紀,
福建人林振光也經過自己的摸索,
創造出了纖維較短、
口感更酥的油酥肉松。
因為肉松是壹種肉類的保存手段,
所以基本上魚肉、兔肉、
牛肉、羊肉等都能制成肉松,
但人們最愛的依舊是豬肉肉松。
在吃法上,
肉松壹直和中國人的早餐緊密聯系,
壹碗清水白粥,搭配壹小碟肉松,
瞬間就能讓早晨有滋有味。
而上海人最愛的粢飯團,
如果沒有肉松的加持,
或許也就失去了靈魂。
但千萬不要以為肉松,
只是個廉價又上不起臺面的食物,
這個金黃色、毛茸茸的家夥,
幾乎是面點師的最愛,
各種西式糕點、中式點心,
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如今最火的肉松網紅 美食 之壹,
松軟的蛋糕,濃郁的色拉醬,
加上足量酥香的肉松,
簡直是讓人難以抵擋的組合。
蛋糕界的經典款,
香蔥和肉松的組合,
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
豆沙青團是青團界的老大哥,
而這些年唯壹能挑戰其霸主地位的,
就是鹹蛋黃肉松餡青團了,
鹹甜結合之下,美味更加難擋。
蛋黃酥酥脆的外皮,
加上肉松的松軟口感,
可以說讓網紅蛋黃酥的統治力更強了。
很難得的是,
肉松不僅美味,
而且制作其實很簡單,
即使自己在家也能做哦:
用料:
豬裏脊300g、蔥姜、醬油、鹽、糖、料酒
做法:
1、將裏脊洗幹凈後切成小方塊。
2、 加蔥姜料酒,在鍋中加水,煮1小時左右,煮爛後撈出。
3、將煮爛的裏脊用搟面杖反復搟壓至碎,中途可用手搓壹搓。
4、下油鍋小火慢炒至金黃,等水份消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