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保定有什麽好吃的?

保定有什麽好吃的?

保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富,歷史悠久,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的發源地,從境內出土的谷物工具、熟食陶器,還有商代的爵,中山國當時的羊羹等,都印證了保定飲食的歷史。由於地處廣袤的冀中平原,物產豐富,特產居多,山珍水產不乏有之。自元明清以來,保定壹直是京畿之地,深受京菜和宮廷菜的影響,再加上地方官府的來來往往,使得各地的菜肴都多多少少與保定飲食相結合,從而決定了保定的飲食有著壹定的兼容性。保定有三寶“鐵球,面醬,春不老”。除鐵球為傳統的健身產品外,其余兩種都是傳統美食。知名特產還有久負盛名的驢肉火燒、醬菜等。

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到保定府徐水縣漕河,眼看著兵馬勞頓。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 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 但時間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裏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馬肉火燒吃了,於是就出現了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的替代品——驢肉火燒。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始於清崇德三年(1638年),創始人是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第壹代主人王錫袞。 崇德三年,王錫袞開始了在多爾袞軍中的生活,經過他的努力很快從壹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清朝壹名高級將領,無論他是普通士兵還是以後的高級將領,始終都保持著節儉的作風。為便於行軍攜帶,王錫袞經常自己腌制醬菜,供自己和將士們食用。 順治四年,王錫袞受封於腰山定居,從此王錫袞帶領族人開始經商,他們創辦的“和”字號遍布全國,同時他們也把自己腌制的醬菜也壹並通過“和”字號銷往各地。由於王錫袞為人寬厚又深諳商道,“和”字號的生意如日中天,但王錫袞卻始終保持著樂善好施和純樸節儉的生活習慣,他平日以素食為主,每日把醬菜作為自己用餐的主要菜品之壹。 乾隆三十年,乾隆出巡至保定特到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觀視。因天氣燥熱,乾隆進膳時食欲不振,王氏族人便將醬菜呈上,乾隆食之,甚喜,遂欽點王氏莊園的醬菜作為宮廷禦膳。 乾隆到大慈閣上香時,特將該醬菜作為素齋贈與僧眾。自此,王氏莊園的醬菜名聲大振,世人逐漸把該醬菜稱為“大慈閣醬菜”,把該醬園稱為“大慈閣醬園”。 歷史上記載的乾隆禦題棉花圖,該棉花圖便是由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以乾隆此次觀視王氏莊園棉行的種植、生產、紡織和加工為背景組創而出的。

白運章包子

是1919年白運章以自己的名子命名的。白運章包子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並列被子譽為名優產品,受到省市領導的題詞表彰,並獲得百年老字號。其特點是餡大皮薄,口感好,用料講究,風味獨特,是老保定包子的代表。老店在裕華路“蓮池”對面,已拆遷。現在保定商場北門外。

馬家老雞鋪鹵煮雞

保定馬家老雞鋪制作的鹵雞,從清朝嘉慶初年到現在已傳五世,近二百年。相傳,清代河間縣果子窪村有家回族馬氏兄弟,忙時種田,閑時煮雞出售。後來輾轉來到保定,開了馬家老雞鋪。店主人在制作技術上頗下功夫。加之又懂點醫道,每次煮雞,除放應有的輔料外,常配以各種益身提味的中草藥材。因此,所制鹵雞色鮮、形美、味香,名冠燕趙。現在保定古蓮花池東側。

義春樓白肉罩火燒  

據傳,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後,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從此,義春樓的罩火燒聲譽大振。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宇親筆為名吃提了“正宗白肉罩火燒”牌匾。

高碑店豆腐絲

高碑店豆腐絲其濃郁香味,乳黃的色澤,勻稱的條股而成為獨具壹格的地方名吃。鳳味獨特的五香豆腐絲,是老幼皆宜、家肴遊膳之佐餐佳品,有“素食之首”之美譽。 因五香豆腐絲柔韌有彈性,素稱“豆腐筋”,是素食中富有營養、清香可口的上品。 高碑店的豆腐絲,是由制作豆腐進展來的。從漢代起,高碑店壹帶的人們就開始制作和食用豆腐。相傳清朝在易州(今易縣)修建了西陵後,帝王公侯赴陵祭祀,嘗及此品,如獲珍奇,遂封為宮廷禦膳。高碑店的豆腐絲曾作為壹道名貴菜肴,在清代宮廷裏供帝王公侯食用。長時間來,高碑店的豆腐絲被過往客商品嘗食用,並帶到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