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是名人菜

什麽是名人菜

張中行先生在《負暄瑣話》中回憶老北大生活點滴,其中談到切面鋪、二葷鋪、竈溫等當年吃過飯的地方,頗多留戀之情。切面鋪是老北京的大排檔,實斤實兩地賣面和餅,主要是勞動人民光顧。竈溫相對高級,餅是按張來計的,面是論碗賣的,當時曾經以“爛肉面”和“壹窩絲”清油餅聞名,不過應該還算是街邊小鋪吧?梁實秋先生在《吃相》壹文中回憶他在竈溫看見壹名車夫自帶豬肉和韭黃,請店裏搞來料加工。壹碗肉二張餅,車夫站著卷巴卷巴就下肚了。

二葷鋪比切面鋪高級壹點,但可能不如竈溫,竈溫有招牌菜,二葷鋪就只比切面鋪多幾個熱菜。張先生當時住在北大沙灘宿舍,最愛附近壹家二葷鋪的烙餅和紅燒牛肉。餅是用稱來約的,每次他能吃十兩(當時是十六兩壹斤),再來壹碗牛肉。這家小店有壹道名菜“張先生豆腐”,是學生們的“名菜”,肉末紅燒南豆腐,既可下飯,也可小酌,物美價廉。

老北京王府井大街承華園,是文人學者喜歡留連的地方。胡適在這裏發明了“胡適之魚”,這是壹道用鯉魚丁和筍片、香菇、海參做的羹,勾著薄薄的芡,很適合下飯。胡適不喜歡飲酒,但不討厭美食,剛從美國回來的時候常去壹家小徽菜館,老板壹聽是安徽口音,立即高喊壹聲:“績溪老客,樓上請-油重!”油重,是表示對老鄉的關照,是喊給廚房聽的。胡適多次在這裏請客,留下了壹道“博士二薰”:黃山雲霧山茶薰仔雞和薰桂魚,裏面特別用了胡適喜歡的辣醬油和豆醬。

三勝館也有壹道名菜“吳魚片”,是吳均舍先生的傑作,把魚切成長條片,配以高等醬油和南姚家井水調制,其實是吃生魚。當年的文人中,周作人最喜歡吃這個菜,大概是在日本待過的原因。周作人住在八道灣的時候,經常買壹個老者的薰豆腐幹。後來周作人教他壹種方法,豆腐幹先用牛肉湯鹵過,薰料裏增加苦艾和薄荷葉,味道顯著改善。從此稱“周幹特供”,年節之際大為銷售,人曰:吃周家的幹子,孩子會聰明。

名堂最多的是廣和居。清代工部尚書潘祖蔭常來這裏,吃膩了大魚大肉,想出壹個既不用刀也不用油的吃魚法子,把壹條鯉魚用手折成兩半,加入佐料,蒸至剛斷生即可,異常清鮮,人稱“潘魚”。潘祖蔭也是個精於品味之人,他還有壹個“潘豆腐”傳世,用活鴨腦與水豆腐合烹,鮮美非常。廣和居還有壹個“江豆腐”,是江韻濤所授,用豆腐和蝦子、豆豉、筍丁制成,本是江家的私房菜,也很精美。江韻濤是個太守,潘祖蔭是尚書,有人常把“江豆腐”與“潘豆腐”壹起叫上桌,比比太守和尚書的豆腐哪個更鮮。

“韓肘”和“陶菜”也是廣和居的壹對冤家。“韓肘”是韓心畬創造的,是用豬肘雜以五味佐料燒成,外酥裏爛,香氣濃郁。“陶菜”是陶鳧薌的發明,也是用豬肘做的,只是江南風格,增加了面筋、烤夫等,比較清甜。韓心畬是部郎,陶鳧薌是侍郎,吃客們喜歡叫他們比壹比。

京劇名角馬連良,在又壹順吃飯,專門叫楊永和師傅給他做“馬肉絲”。這個“馬肉絲”實際上是醋溜羊肉絲,但不同之處是馬連良請楊永和在肉絲溜好之際,在菜上面打壹層薄薄的雞蛋,出鍋以後還要在雞蛋上面打壹層奶油,上面擺壹個紅杏。馬連良是回民,喜歡吃羊肉,也喜歡吃西餐,這個菜就是他中西合璧,中體西用的發明。

清代的洋務大臣盛宣懷,最愛吃叉燒火腿。他的下屬出差到雲南,特地買了兩只宣威火腿來孝敬他。盛宣懷讓廚師把火腿先修剪幹凈,刷上雞蛋糊,用鐵叉在果木炭火上烤,切成壹片片與辣椒絲和酸白菜壹起吃,自認勝過金華火腿的甜膩。這種做法傳出去,宣威火腿就變成了“宣懷火腿”。

盛宣懷的老師李鴻章,壹生沒少和洋人打交道。1896年李鴻章參加沙皇的加冕,順訪美國。在美國李鴻章宴請過許多名流,隨行的徽菜名師付玉韋掌勺的“李鴻章宴席”大受歡迎。直率的美國人每次都把菜吃得精光,大呼不過癮。付玉韋只好把壹些剩菜和原料壹勺燴了,做為最後壹道菜應付。剩菜最入味了,北京人叫“折羅”,特色就是五味俱全。沒想到美國人也喜歡,命名為“李鴻章雜碎”。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跟隨曾師與太平軍轉戰多年。曾國藩曾三次因兵敗而自盡,數次勞累至吐血。在南京,李鴻章曾送給曾師壹條鱖魚,曾國藩不受。李鴻章請廚師用壹只瓦缸,把鱖魚與安福火腿壹起煮熟,湯鮮魚嫩火腿純厚,曾國藩食之精神大振。後來這個菜就成了曾府的傳統菜,人稱“曾魚”。

張大千是個很會“秀”的人,逸聞很多。以他命名的菜有“大千魚”、“大千豆腐”、“大千白菜”等。大千白菜實際上有類於江南的“白菜爛糊肉絲”,或是乾隆喜歡的“肥鴨絲火薰白菜”,是壹道火功菜,要用小火把白菜和肉絲煨爛。這裏面白菜很重要,要用厚厚肥肥水份充足的梆子,壹棵白菜也就幾片合格。這個菜說來平常,但要嚴格選料並下足功夫,才能體現也妙處。當年張大千愛吃白菜,也愛畫白菜,曾想用壹幅白菜圖換菜販子壹車白菜,人家不幹,摸了摸他的腦袋,以為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