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除作蔬菜用外,還可作鮮果食用,以及制蜜餞、果糖及提取澱粉(馬蹄粉)及罐藏外銷等;並有止渴、消食解熱的效能。為了提高馬蹄的品質,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栽培中應掌握以下操作規程。
1 基地選擇
選擇遠離工礦企業(5km以外),無“三廢”汙染,光照充足,表土疏松,底土較堅實,耕作層20cm左右,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水體潔凈(無汙染)的沙壤土水田種植。在沙壤土中栽培的馬蹄,球莖入土淺,大小整齊,肉質嫩甜;在重粘土中生長的,球莖小,不整齊;在腐植質過多的土中生長的,肉粗汁少,皮厚色黑,缺乏爽脆清甜的風味。馬蹄忌連作,如連作時球莖不易肥大,產量低,病害多,同時不易收獲。壹般與席草、慈姑、茭白、水稻等實行2~3年輪作。
2 栽培季節
馬蹄喜高溫濕潤,不耐陰,宜在無霜期生長,全生長期為210~240d。氣溫15℃以上時開始萌芽,25℃~30℃時植株分蘗分株生長最快;球莖形成又需要幹燥冷涼的環境,以平均氣溫10℃~20℃較好。冬季地上部枯死,球莖在土中越冬。根據馬蹄的生物學特性,在廣西馬蹄的栽植時期比較機動,從清明到小暑間隨時都可移栽。但要獲得馬蹄高產,宜在清明到小暑間開始育苗,以早栽為宜,移植時間最遲不超過處暑。使植株能在夏至到大暑期間發生分蘗和分株,10月下旬開始采收,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為盛收期。
清明至谷雨開始催芽的稱早水馬蹄;夏至前後開始催芽的稱伏水馬蹄;小暑至大暑開始催芽的稱晚水馬蹄。
3 整地施基肥
小滿前後,大田進行耕耙,壹般耕耙3~4次,使田土成糊狀,最後壹次耕耙時,施入基肥。馬蹄較耐肥,要求施足遲、速效肥搭配的基肥,壹般每667m2施氨基酸有機無機復混肥80公斤,地王8~10公斤,3+1亮肥2~3公斤。
4 育苗及苗期管理
4.1 品種選擇
馬蹄用球莖繁殖,田間越冬的留種馬蹄不宜過早挖取,壹般於催芽育苗時才挖取,播種前逐個選取種性好,球莖較大,種形高墩,頂芽側芽健全,無病蟲害,無爛傷的球莖作種。每667m2大田需種量:伏水馬蹄和晚水馬蹄75~100kg,早水馬蹄只需15~20kg,因栽植時期不同而異。
4.2 育苗
培育矮健、粗壯的壯苗是馬蹄豐產優質的基礎。壹般於清明至谷雨間育苗。因早春氣溫較低,出苗慢,應在定植前30~45d催芽育苗,馬蹄種在春分萌芽前挖起,於室內催芽後,壹般在露地旱秧田進行育苗。也可在露地水秧田進行育苗。
室內催芽的方法:播種前用36%菌真清二號藥劑500倍液浸泡種薺12h進行種子消毒,殺死表面病菌。然後在地面鋪濕稻草,將種薺交替疊放3~4層排列於稻草上,頂芽朝上,上面再用稻草覆蓋,每日澆水2~3次,保持濕潤,10~15d後,開始冒青,芽長1.5cm時,除去覆草,繼續澆水保持濕潤,20d後,葉狀莖開始生長,並有3~4個側芽同時萌發時,即可栽植於秧田。
4.2.1 秧田準備
秧田必須選擇無“三廢”汙染、排灌方便的地方,旱秧田壹般設在房前屋後及菜園地的空隙地,先鏟光略整平地面,把土鋤細,深10cm,四周築土做成池埂,外圍開淺溝,以利保水和排水。然後向床內灌水,使土成泥糊狀態;水秧田的做法與水稻田相似,畦寬90~120cm,畦面平整,四周做好圍埂,床底層先鋪壹層谷糠灰或澆壹層爛泥,厚約1.5cm,畦溝深24~30cm,溝內灌水。
4.2.2 排播
將催好的球莖,壹個個排入秧池,並將球莖按入泥中1cm,種距6cm×6cm,要求芽頭高低壹致,排好,曬半日,使土表結皮。夏季育苗,苗床容易幹燥,排播後,需搭棚遮蔭,防止幼苗曬枯,搭棚後,再澆泥漿1~2次。露出芽尖上面蓋稻草保持土壤濕潤。10~15d後苗高10cm,短縮莖上長有新根時,去掉遮蔭物,逐漸鍛煉幼苗,約20d左右,苗高100~150cm並有5~6根葉狀莖時即可定植。
4.2.3 秧田管理
種薺在催芽育苗時,苗床內只需保持濕潤,移栽育苗的秧田,要保持1.5~3cm的淺水,促發分株。
5 定植
定植前先拔秧。拔苗時小心將秧苗連球莖挖出,剔除葉狀莖簇生而纖細的秧苗,此種苗栽植後,不易發生分株,俗稱雄馬蹄。如果秧苗育苗時間長,已產生分株,可將其與母株分開栽植。秧苗挖起後洗去泥土用36%菌真清二號藥劑500倍液浸根1~2h,減少大田病害發生,然後再定植。如果秧苗過高,可在葉狀莖30~35cm處剪去末梢,以防栽後風吹搖動植株而影響紮根或招風吹折。栽植深度,栽植帶球莖的秧苗以球莖入土中9cm深,根系搭著泥為適。過淺,分株發生少,結球少;過深則發生棵慢,結薺深,不易挖取。栽植不帶球莖的分株苗時,先將根株埋齊,然後插入土中,深12~15cm。栽植密度,株行距30cm×50cm左右,667m2栽植4 000~5 000穴。
6 田間管理
6.1 灌溉
壹般在栽植時,田間應灌淺水;定植成活後,逐漸加深灌水。在分株和分蘗期間灌水深1.5~3cm,秋分到寒露,球莖成熟後,於采收前2周排水,如春季采收,則冬季田間仍需保持濕潤,以免土壤開裂。
6.2 追肥
早水馬蹄,以施有機肥作基肥為主,追肥量宜少;伏水馬蹄和晚水馬蹄以速效肥為主,壹般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追肥在大暑前進行,每667m2施地王25kg。白露到秋分結馬蹄時,若植株還未封行,應在第2次追肥10d後,再追施入黑金寶或者沖施鉀寶300倍液500kg,作為結薺肥,每次追肥時,放淺田水,使肥吸入土中,而後灌水至原來深度。
6.3 中耕除草
從栽植到植株封存行,中耕除草2~3次,時間應在第壹、第二次分株期間進行,每次除草及耘田之後,追肥1次。
7 綜合防治稈枯病、球莖灰黴病及白螟
7.1 稈枯病防治方法
實行3年以上輪作,選用抗病品種,進行種子消毒,加強管理,做到排灌分開,避免串灌或漫灌,註意田間調查,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防止病蟲傳播蔓延。
發病初期用36%菌真清二號藥劑500倍液噴霧,每隔10d噴1次,連噴2次。
7.2 球莖灰黴病防治方法
田間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用嘧黴胺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加36%菌真清二號藥劑10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若遇雨天,要及時補噴。
7.3 白螟防治方法
白螟發生為害較短(壹般在八月中下旬至九月上中旬),可用金主力1500倍液噴殺。
8 采收
球莖成熟後,地上部枯死,從霜降開始到翌年清明,隨時可以采收。采收前1天排水,保持土壤爛軟,便於挖取。霜降前後早期采收的馬蹄,肉質嫩,味不甜,皮老未全部轉紅,皮薄不耐貯藏;冬至前後,球莖變紅褐色,澱粉轉為糖分時采收最為適宜。球莖內含糖最高期為冬至到小寒,以後隨著球莖本身對養分的消耗,含糖量逐漸減少,表皮加厚,品質不斷下降,故越冬後采收的馬蹄,品質不如冬前采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