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是壹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壹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壹個百姓的朋友、壹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壹個工程師、壹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壹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壹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壹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壹個月夜徘徊者、壹個詩人、壹個小醜。”
可以說很全面的詮釋了蘇東坡的身份,但是,他卻唯獨忘了壹個很重要的,就是壹個造詣頗深的美食家,壹個超級大吃貨。
自稱饕(tāo)翁”的蘇東坡,如果生活在現在,壹定是美食界的大v。
不僅在於他能吃,會吃,敢吃,他還會做,會探索研究,更會把它們都寫進詩裏。
有文化的吃貨,就是不壹樣。屬於“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寫得文章”的新三好男人。
每天困擾我們的,壹定有兩個問題是:中午吃什麽?晚上吃什麽?
而圍繞美食大V蘇東坡壹生的幾個問題,就是吃什麽?哪裏吃?怎麽吃?為什麽要吃?
清代的袁枚也是個超級大吃貨,但是他吃的、得精致,而我們的蘇東坡,不棄精不嫌糙,啥樣的都吃。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都背過的那首《惠崇春江晚景》嗎?
這可不是講什麽春天美好的事情,東坡當時的心態是:
春天終於到了,竹筍能吃了!鴨子能吃了!蘆芽能吃了!河豚能吃了!開心!
東坡當年因為“烏臺詩案”入獄,盡管他是個團練副使,但是在牢裏,雖說不是餿飯剩菜,也總比不上外面的佳肴。
沒想到他復官後,跟黃庭堅說:
“我在牢裏時,每天吃的是三白飯,照樣很香甜,世間美味不過如此!”
黃庭堅奇問什麽叫三白飯?
他答道:“壹撮鹽,壹碟生蘿蔔,壹碗米飯,這就是‘三白’。”
而我們知道, 東坡最喜歡吃的,就是肉。
他自己也說“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可是,不是時時都能有好肉吃。
他被貶到海南儋州時,那時的海南可不比今天,是個鳥不拉屎的蠻荒之地。
“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缺糧少肉是自然的事。
當地的百姓就推薦給東坡,弄些小蝙蝠,小老鼠,小蛤蟆什麽的,烤著吃,燒著吃,蘸著蜜混著酒吃。
開始他還想嘔吐,後來就習慣了那樣的習俗。
老饕就是老饕!沒有他不吃的。
有句話叫“嘴大吃四方”,作為壹個資深吃貨,蘇東坡並不在意在哪裏吃,因為他在哪裏都能吃。
即使被貶,也樂呵呵走壹路吃壹路。
公元1079年,42歲的他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壹到當地,首先展示的是自己的吃貨本質。
壹看見長江水,就仿佛看見了桌上的清蒸鱸魚,看見竹林,就好像聞到了煮竹筍。
紹聖元年1094年,東坡又被貶至嶺南,就是今天的廣東惠州,立馬就愛上了那裏的荔枝。
想當年,楊貴妃最愛的荔枝,蘇東坡不僅能吃到最新鮮的,而且還要“日啖三百顆”,不知道會不會上火。
不僅有荔枝,還有盧橘、楊梅、樣樣皆鮮。雖然被貶,但也不能耽誤了吃啊。
到了紹聖四年,年已62歲的蘇軾,又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開始是吃點老鼠蛤蟆,後來,百姓給他進獻當地的海鮮,尤其是生蠔特別多。
他自己燒烤生蠔,用酒配生蠔,後來簡直愛吃得不得了。
還寫信告訴兒子:海南的生蠔好好吃,妳可千萬不要讓朝廷裏的那些高官知道了,要來跟我搶!
雖難說其中沒有調侃自己被貶的味道,但是對於吃,蘇軾,壹直是認真的!
古人有句話說:君子遠廚皰。今天成了很多男人不進廚房的借口。
蘇東坡就不壹樣。他不僅好動口,還十分勤於動腦動手。
除是美食家,至少還是3A以上級別的烹飪家。
據說歷史上以蘇東坡命名的菜品有66道。而他專門寫吃的詩就四百多首。
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扣肉、東坡魚、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酥、東坡涼粉……
而現在最走紅,享譽民間的,無疑是東坡肉。
蘇東坡從黃州復出沒多久,受排擠,1089年被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
在杭州任知州的時候,有壹年,由於連續降雨,太湖泛濫,無數莊稼被淹沒。
蘇東坡為了幫助百姓渡過困難時期,親自帶頭,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緩解了災害。
杭州的百姓們為了感謝蘇軾東坡,就在過年時擡了很多豬肉和酒來拜年。
他不好意思拒絕,就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送給西湖的百姓吃。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東坡肉”,但是這不是在杭州首創的。
而是東坡在黃州時,那時當地豬多肉賤,於是他過壹番觀察實踐後,摸索出壹套烹制辦法。
還寫了《豬肉頌》向老百姓作介紹:
把鍋子洗得幹幹凈凈,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詩中所寫,其實就是蘇東坡烹制“東坡肉”的經驗總結。
蘇東坡喜歡吃豬肉,又善於烹制豬肉菜肴。
再加上他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黃州人民十分敬仰他,便以他的名字為他創制的這道菜命名:東坡肉。
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羹,東坡肉粽等等,都是蘇東坡精心研究出來的。
這對於今天的吃貨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福音。
現在我們很流行的“羊蠍子”火鍋,也和蘇東坡有關。
話說東坡被貶惠州之後,壹條街壹天只有壹只羊賣,又不是他這個待罪之人所能買得到的。
他只好和殺羊的屠戶招呼,把脊骨留給他。
在和蘇轍的書信中,他不談別的,專門介紹羊脊骨的吃法。
如何炙烤,如何剔肉,讓人看著就眼饞。
蘇軾還幽默說,這種吃法是不錯,只是每次自己把骨頭上的肉挑剔光了,圍繞在身邊的幾只狗都很不開心。
有人總結,東坡美味系列的特點是:用料不問出處,加工不求繁瑣,粗細結合,雅俗***賞。
我覺得還有壹味佐料,就是豁達。
東坡壹生,起起落落,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如果沒有他那樣豁達樂觀的心態,哪裏還有今天我們看到的詩歌,以及留下的大量菜品小吃。
在美食面前,對於壹個吃貨來說,壹切攸關生死的大事都無足輕重。
不只是餓了要吃飯這麽簡單。簡直是“死了也要吃”。
我們知道,河豚有劇毒,如果處理不好,壹不小心吃下去就會壹命嗚呼。
話說東坡謫居常州時,愛吃河豚。
有壹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獨到之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壹頓。
既蒙這位婦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無不大為興奮。
待他吃河豚時,大家都躲在屏風後面,大氣不敢出,想聽他如何評價。
只看見東坡埋頭大吃,不聞贊美之聲。
當這家人相顧失望之際,他已經打飽嗝放下筷子,只說了四個字,“也值壹死!”
屏風後面的人,聽到無不大悅。可以說是真正用生命在吃了。
蘇東坡愛吃肉,不過肉吃多了對身體也不好。
有壹次,蘇軾就因為吃太多肉得了嚴重的痔瘡,還患了紅眼病。
大夫勸他少吃油膩少吃肉,多喝點終南山泉解辣化膩。
他卻說:我可以接受,但我的嘴巴不答應。眼睛得病,跟嘴巴又沒關系。
大夫拿他沒辦法,開了些藥就走了。
可中藥太苦難以下咽,於是蘇東坡把藥材茯苓和黑芝麻混在壹起,壹道口感倍兒棒的東坡藥餅又問世了。
連命都不要,還管其他什麽呢。就算遇到和吃矛盾的事情,也阻止不了他吃的決心。
“東坡食肉誦經,或雲:‘不可誦。’坡取水漱口,或雲:‘壹盌水如何漱得!’
肉食達人蘇東坡是個佛教徒,想好好禮佛,佛印非說自己吃了肉,不讓念經。
“我漱個口再念,成吧?”
這簡直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的最佳模板了。
可以說,生命的最後時間,蘇軾也是因為吃得太放縱,才離開的。
蘇軾從遙遠的海南歸來,在常州養老。這時候大書法家米芾正好也在常州,相邀他出遊。
當時正值酷暑,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米芾也五十歲了。
不過兩位老人卻如同少年壹般暢遊太湖。渴了之後,竟然開懷納涼、暢飲冰水。
米芾還沒怎麽樣,蘇軾回家就腹瀉不止,第二天精神萎靡、全身乏力,這應該就是受涼了。
中醫上來說,這是寒證,應當解除葷腥,然後吃壹些清熱解暑的藥方,就沒什麽太大的問題。
可是,自信的蘇軾卻采取了溫補的方法,用黃芪做成藥粥食用。
更要命的是,米芾又邀請他參加宴會,蘇軾本來就豪放,不拘小節,因而抱病參加。
在飯局中,大魚大肉和美酒更是不可缺少,回來之後病情就加重,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東坡也算是不愧對“饕翁”這壹稱號了,他的壹句“自笑平生為口忙”,是對他的吃貨壹生高度概括。
今天的吃貨多,但是像他那樣有文化的吃貨不多。
不僅為我們留 下了可操作的菜單,更重要的是,他的豁達樂觀,率然隨緣,自得其樂,告訴我們,會吃的人,壹定不會差!
我是吃貨,我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