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閱以往的老資料,如地名誌、古書籍、家譜、歷史書籍等等,上述記載的“德化縣”不全是今福建德化縣,有的是今江西省九江縣,江西省九江縣在1914年前也叫德化縣,1914年冬避福建德化縣同名改為九江縣,詳情見九江縣政府網的縣情介紹。
大家如果搞考古研究時,如查詢“德化縣”資料時,不要緊盯壹個地方,福建方面查不到線索,可以到江西查詢,江西方面查不到線索,可以到福建查。
因江西德化縣已經於1914年撤消更名,此處不作介紹,如需要了解,請查閱九江方面的資料。下面介紹的為福建德化縣。
地理概況
德化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北緯25°23′~ 25°57′,東經117°56′~ 118°33′。北連尤溪縣,南界永春縣,西鄰大田縣,東與仙遊縣、永泰縣接壤。距離泉州市約128公裏,距離廈門市約168公裏,德化-泉州全線高速通車,規劃中的廈門-沙縣高速貫通東西。縣境東西長62.1公裏,南北寬60.4公裏,總面積2232.1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273萬畝,占總面積的81.6%;耕地面積186168畝,占總面積的5.6%,人均耕地0.62畝。
全縣總人口304802人(2003年末),中非農業人口54330人。以漢族為主,有畬、回、壯、滿、高山等11個少數民族。通用閩南方言。
政區劃分
縣人民政府駐潯中鎮。全縣轄10個鎮、8個鄉:潯中鎮、龍潯鎮、三班鎮、龍門灘鎮、雷峰鎮、南埕鎮、水口鎮、赤水鎮、上湧鎮、葛坑鎮、楊梅鄉、湯頭鄉、桂陽鄉、蓋德鄉、國寶鄉、美湖鄉、大銘鄉、春美鄉。***有11個社區、191個行政村。
榮譽稱號
榮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中國瓷鄉?德化”和“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單位”等稱號
德化城雕
德化作為中國陶瓷名城,已有上千年的輝煌的陶瓷制造史外銷史,卻長久以來沒有城雕。早在1993年10月舉辦首屆中國德化國際陶瓷節期間,就有陶瓷界和文史界知名人士鄭重提出要有德化城雕。經過十多年來向各界人士廣泛征求意見,最終選定德化明代瓷聖何朝宗的代表作、泉州海交館珍藏的國家壹級文物“渡海觀音”作為城雕原型。
德化大型瓷雕“渡海觀音”坯體高度7.5米,由137塊部件組成,燒成後高達6.4米,用瓷土8噸多,僅頭部用土就達半噸。石雕、木雕達這個高度已屬不易,瓷器達此高度迄今尚無文字記載。由於工程巨大,現代的註漿方式不適合這尊觀音的坯體成型,所以制坯方式是采用傳統的手工印坯方式,這樣就導致同壹塊部件內的坯體厚薄不壹,最厚的部位達20厘米,而最薄的部位僅3厘米,燒成後的成品每塊重近百斤,這就增加了燒制的難度。德化科技團隊應用了現代自動化科技,專門研制了計算機自動化控制系統,通過計算機編輯設置各程序段時間、溫度目標值,升降溫度速率自動運算,自動運行,勻速升溫,勻速降溫,聲光自動報告窯爐運行狀態。
據悉,目前“渡海觀音”已進入燒制陶瓷坯體階段。燒成後將坐落於德化城區中心的瓷都文化廣場,笑迎五洲四海客。
德化陶瓷街
在瓷都德化,有壹條飄著濃郁“瓷香”的特色街道,那就是位於龍鵬街的陶瓷街,這也是瓷都德化的窗口形象。該街匯集著德化縣陶瓷精品,遊客可在很短的時間內縱覽瓷都陶瓷精粹,陶瓷玩家亦可在此隨心所欲鑒賞各商家的品牌產品。各種產品琳瑯滿目,涉及日用陶瓷、傳統雕塑工藝瓷、西洋工藝瓷、紅壤陶等四大類近萬個品種,是德化陶瓷產品“大觀園”。
自然地理條件
地勢由中部向四周傾斜,呈層狀逐級下降。戴雲山綿亙全境,大部分地區海拔逾700米,千米以上山峰200余座,戴雲山主峰海拔1856米。河流以戴雲山為中心,呈葉脈狀向四周分布,分屬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發源於戴雲山主峰的_溪和湧溪繞行縣境南北,東流匯合出永泰縣,經閩候縣註入閩江。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9℃,1月均溫9℃,7月均溫26℃,年降水量1800~1900mm,無霜期270天左右。
地形地貌
全縣地勢偏高,地形復雜,地貌以低中山地為主。境內山脈連綿,多呈北東——南西走向,河谷劇烈下切,峽谷十分發育,具鮮明之山地景色。其間偶有散布於群山之中的山間盆地和河谷階地。地勢大抵由中部微向四周傾斜,呈層狀梯級下降。福建省第二高山戴雲山雄居中部,海拔1856米。最低點僅217米。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素有“閩中屋脊”之稱。著名的山峰有戴雲山、九仙山、石牛山。
德化縣中部高聳,往四周呈階梯狀漸降,東南低於西北。全縣75%以上的村駐地海拔在600~9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800-1856米的山地,占土地總面積的39.24%,約131.29萬畝,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湧、桂陽、葛坑、湯頭、大銘、雷峰、南埕等鄉;海拔500-800米的山地,占土地總面積的46.43%,約155.34萬畝;海拔在217-500米的山間丘陵、盆地、河谷階地僅占總面積的14.3%,主要分布在雷峰、潯中、三班等鄉。
地質和地震
從大地構造上,德化縣位於平和縣至廣東省大埔斷裂帶東側。晚古九生華夏古隆起的西緣。地質構造復雜,具有多旋回、多構造層特點。主要有:揚子和加裏東構造層,華力西至印支構造層,燕山構造層,喜馬拉雅山構造層。
德化縣處於長樂-詔安活動斷裂中段,境內有雷峰瑞阪至城關斷裂帶。德化縣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德化縣境內被斷裂切割的板塊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上緩慢上升,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這是戴雲山脈成為“閩中屋脊”的主要原因。德化縣的地下熱水(溫泉)和輕微地震的震中多分布在老斷裂活動帶,是全國重點抗震、防災區域。
氣候
屬中亞熱帶氣候區,具有溫涼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潮濕多霧、日照略少等特點。同時,由於海拔高低懸殊、地形復雜,又具有氣候垂直變化大、小氣候突出等特征。城關年平均氣溫18.0℃,平均最高氣溫23.3℃,平均最低氣溫14.1℃;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9℃,極端最高氣溫36.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2℃,九仙山極端最低氣溫-13.6℃。日照年平均1802.4小時,無霜期年平均27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789.0毫米。春雨季(3~4月),平均雨量31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7.3%;梅雨季(5~6月),平均雨量5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1%;臺風雷陣雨季(7~9月),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6.3%;少雨季(10~2月),平均降水量27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歷年來年最大降水量2485.7毫米(1961年)。
水文
境內河流以戴雲山為中心,呈葉脈狀向四周分布,分屬閩江水系和晉江水系。全縣溪流總長495.06公裏(溪面寬在10米以上),河網密度0.222公裏/平方公裏,年徑流深在1000-1300毫米,徑流總量22.95億立方米。
境內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裏、長度在10公裏以上的有_溪、湧溪、大張溪、小尤溪等12條。其中_溪、湧溪集雨面積最大、河流最長、流量最大。
城區內河流有穿越中心城區的_溪及其支流丁溪、纓溪。
_溪:位於大樟溪上遊,全長101公裏,是境內最長的河流。發源於戴雲山南坡,環繞縣境東南部至水口鄉湖阪村的湧口與環繞縣境北部的另壹條主要河流——湧溪匯合經永泰、閩侯入閩江,流域面積958平方公裏,河道平均比降為6.5‰,年平均徑流量為11.72億立方米,是德化縣縣城供水的主要水源。
丁溪:發源於蓋德鄉雪山下, 流經福陽、有濟、英山、丁_、丁溪村至縣府前入_溪,流域面積35平方公裏。河道長度13.4公裏, 河床坡降平均為31.88‰。
纓溪:發源於潯中鎮格仔後金雞山下,流經仙境、龍翰、潯中村南流入_溪,流域面積17平方公裏,河道長度8.6公裏,河床坡降平均為44.16‰。
自然資源
具有山多、林多、水多、礦多、生物多、特產多、能源足等特點,被譽為閩中寶庫。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250.7萬畝,森林覆蓋率75.5%,森林蓄積量918.2萬立方米。因具垂直氣候特征,樹種繁多,有維管束植物864種;多年平均每平方公裏產水112.34萬立米,人均占有量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全國平均水平的3.8倍,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地形高差懸殊,溪流坡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可供開發的24萬千瓦。據初步勘查,境內有高嶺土、煤炭、石灰石、鐵礦石、泥煤、葉蠟石、金、銅、鎢、錳等礦藏40多種,其中高嶺土、鐵礦石、石灰石遠期儲量均在億噸以上。生物資源豐富,野生和人工繁殖、培育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戴雲山自然保護區為省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珍稀植物有水松、銀杏、南方紅豆杉、金毛狗、刺桫欏、鵝掌楸、花櫚木、福建柏、樟樹、紅豆樹lO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江南油杉、油杉、福建青岡、福建酸竹、長袍鐵杉、黃檀等。此外,還有蘭花、杜鵑花、茶花等多種名貴花卉,其中“十八學士”茶花聞名海內外,“黑牡丹”榮獲全國優質茶花獎。國家級珍稀動物有蟒蛇、雲豹、黃腹角雉、虎紋蛙、蘇門羚、獼猴、穿山甲、水獺、毛冠鹿、黑熊、金貓、大靈貓、小靈貓、蛇雕、白鷴、鴛鴦、蠑螈等;省級珍稀動物有棕鼯鼠、大頭平胸龜、棘胸蛙等;高經濟價值動物有龜鱉、河螺等。
自然災害
有“三寒”、連陰雨、霜凍、臺風、幹旱、冰雹。倒春寒,發生於3~4月的早稻播種期,日均氣溫連續3天或3天以上低於12℃,其出現機率為54.8%;“五月寒”發生於5月中旬至6月上旬的早稻孕穗期,日均氣溫連續3天或3天以上低於20℃,出現機率為58.1%;“20型”秋寒,發生於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初,出現機率為22%。5天以上的連陰雨,年均出現2次,出現機率為50%以上。臺風(熱帶風暴),影響該縣的臺風最多年份出現10次,最少1次,年均出現3—4次,主要集中於7~9月,約占80%;最早出現的臺風是6103號(5月20日),最遲出現的臺風是6721號(11月17日),最強的臺風是9009號,過程雨量達450.8毫米。城關年均暴雨日數5~6天,暴雨日數(50毫米/日以上)占總雨日的3.4%,最多年份13天(1990年),最少年份l天(1964年),全年暴雨日數以5、6月和8月最多。日雨量≥100.0毫米的大暴雨年均出現0.90天,日最大雨量達208.8毫米(1961年5月20日)。大暴雨易引發山洪及局部洪澇,年均出現洪澇1.2次,最多6次。幹旱有春旱、夏早、秋冬旱,春旱、夏旱兩年壹遇,秋冬旱二至四年壹遇。冰雹,屬福建省主要雹區之壹,多發生在春夏或夏秋之間,以7月居多,其出現機率為50%;常伴有狂風暴雨和雷擊,壹般年份1~2天。最多6天,最大冰雹達3.2斤。
政區沿革
德化建縣前疆域分屬尤溪縣、永泰縣管轄。唐貞元年間(785~795年)析永泰縣歸義鄉置歸德場,場址設在今德化縣城,隸屬永泰縣,初具德化縣雛形。五代後唐長興四年、閩龍啟元年(933年)由永泰縣析出歸德場置德化縣,後晉開運二年、閩天德三年(945年),德化縣隸屬閩國東都(今福州)。後漢乾韋占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尤溪縣析常平、進城二鄉歸德化縣管轄,時屬南唐清源軍(今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和泉州。元屬泉州路、泉寧府和泉州分省。明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劃屬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隸州。民國年間,歷屬福建興泉永道(南路道、廈門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24日解放。屬福建省第七專區(後改稱永安專區)。1950年10月劃歸晉江專區;1971年晉江專區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縣仍屬其管轄。
經濟社會概況
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現價)59.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9%。工農業總產值102.71億元,增長18.6%。財政總收入4.7798億元,增長17.0%(不含基金的財政總收入4.6958億元,增長15.7%),其中壹般預算收入2.2176億元,增長18.5%。農民人均純收入4315元,增長10.5%。年底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21.8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9%;各項貸款余額20.11億元,增長12.5%。
農業生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5億元,增長7.5%。實施“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各類名特優良種57個,發展優質稻生產帶0.6萬公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8萬公頃,總產量9.29萬噸,分別增長2.0%和2.8%。發展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反季節食用菌、德化梨、黃花菜、筍用竹、馬鈴薯、戴雲山羊、戴雲黑雞等生態型、特色型、高效型優勢農產品,鞏固擴大市級基地1個、縣級基地4個、鄉級基地16個。新(擴)建生物防火林帶238公裏。新培育林竹基地426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7.1%,林木蓄積量達1020萬立方米。戴雲山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自然保護區。
工業經濟。全縣工業總產值92.56億元,增長19.8%,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51.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8.9億元,增長38.9%。新辦工業企業74家,進行增資擴營、技術改造的工業企業43家,新建標準化廠房25萬平方米,投資1.3億元新建工業項目園區186.7公頃。陶瓷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產值58.78億元,增長16.1%,納稅1.93億元。礦產冶煉業發展勢頭強勁,產值11.5億元,增長21%;納稅5737萬元,增長132%。電力業有序發展,新投產電站17座,新增水電裝機1.2萬千瓦,提前壹年半在全省率先成為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
第三產業。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20.07億元,增長11.1%。石牛山度假村建成投入使用,成功舉辦了“中國瓷都·德化生態遊推介會”,旅遊業繼續升溫。房地產業完成投資1.40億元,經營稅金1785萬元,分別增長30.8%和60.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64億元,增長22.9%;批發零售貿易額12.74億元,增長41.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7%。
對外經貿。成功舉辦了2004成都·德化名瓷展覽會,組織企業參加首屆中國·福建商品交易會、意大利馬契夫國際消費品展等國內外知名大型展覽(銷)會。全縣新增自營進出口權企業26家(含三資企業),有自營出口實績的企業達92家;全縣出口交貨值48.3億元,其中自營出口總額達9622萬美元,增長16.3%。在第二屆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上成功對接項目2個,總投資7680萬元;新批外資企業10家,外商實際到資337萬美元,增長47%。
區域經濟。繼續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城關建成區由1995年的2.73平方公裏擴大到現在的8.2平方公裏,城區人口近17萬人,占總人口的55.5%。龍潯、潯中城關兩鎮分別納稅1.9047億元和1.327億元,城區經濟總量占全縣的65.5%。全縣納稅超1000萬元的企業6家,超500萬元的企業12家,超200萬元的企業40家,超100萬元的企業93家,超50萬元的企業174家,超30萬元的企業228家。
重點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4億元,增長17.7%。60個重點項目建設紮實推進,開工率78.3%。泉三高速公路德化連接線建設前期工作有序進行,投資9000多萬元的省道206線提級改造建設工程進展順利,鋪設鄉村水泥路72.5公裏。城關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廣安天然氣工程竣工投產,日供氣量達8.5萬立方米。
社會事業。新建校舍32430平方米,撤並小學3所;新增市級達標初中校2所,小學2所;高考錄取1069人,錄取率達75.6%。《德化縣陶瓷誌》正式出版,省陶瓷產業技術開發基地落戶陶瓷職業技術學院,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瓷都·德化”榮譽稱號;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榮獲首屆“福建省科普先進縣”稱號。程控電話和數字移動電話普及率達59.8%。人口出生率為10.25‰,政策符合率達98.47%,榮獲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成功舉辦了第八屆全民健身節和第二屆全縣農民運動會。連續5屆榮獲“省級文明衛生縣城”稱號,群眾社會治安滿意率居泉州市前列。
2021年3月,德化縣上榜2021中國特色美食百佳縣市榜第83名。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德化縣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辦公布了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德化縣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2020年9月,阿裏研究院發布《2020年淘寶村百強縣》,德化縣上榜,排名第86位。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德化縣為2020年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公布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德化縣榜上有名。
2019年8月,2019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德化縣在列。
2019年3月,德化縣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原中央蘇區片區)。
2018年8月,德化縣獲得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
2017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德化縣為2017年國家園林縣城。
2017年9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德化縣第壹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6年2月,德化縣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09年1月,德化縣上榜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