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IFS、這有山、文和友,在樓頂打起了“自救保衛戰”

IFS、這有山、文和友,在樓頂打起了“自救保衛戰”

妳多久沒去上場了?多久沒去過商場頂樓了?

妳或許還以為商場頂樓只是餐飲或者電影院,但是現在 “寺廟”、美術館、裝置藝術、摩天輪、空中花園、淩空跑道…… 都出現在頂樓,甚至有人把山搬進商場,樓頂即山頂,壹覽城市小。

北京的小可到南京旅行,第壹個目的地不是中山陵、夫子廟這些熱門景點,而是去打卡 德基商場 ,因為頂樓德基美術館的 《金陵圖》 展覽可是目前最熱的打卡聖地。

南京德基商場頂樓的德基美術館

地鐵站出來,從負壹樓坐電梯的過程中,她路過負壹樓的網紅美食、美妝、壹二樓的奢侈品,五樓的運動品牌,以及埋伏在角落的若幹零食、奶茶店。

當來到頂樓的數字版的《金陵圖》展區,已經消費了七七八八。

商場頂樓搞藝術展並非新事物,但卻愈演愈烈。

2014年的 上海K11 ,就憑借“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刷起了去商場排隊看展的風潮。現在北京的芳草地、南京的德基、成都的IFS……甚至日本西武、SOGO、小田急、伊勢丹等百貨商場,都靠美術館帶來巨大流量。

美術展只是壹個側面, 長春的“有這山”、上海的大悅城、成都IFS 都在對商場頂樓加碼,希望用各種體驗和IP效應,把年輕人引到商場,拉到頂樓。

壹、“淋浴效應”下的商場危局

商場們這麽努力,追求的都是所謂的“淋浴效應”。

“淋浴效應” 指的是:引導商業大樓頂樓的顧客到下面樓層消費。在高層或頂層開幕的各種藝術活動、休閑活動結束後,人們會在大樓的下面幾層產生購買力。

可見, 商場各樓層的目的並不壹致。

B1層 是商場中擁有最大流量的“人氣磁石”,需要流量入口的線上品牌或從零開始的新品牌選擇B1層相當劃算,這個套路對好奇心旺盛的年輕人相當受用。

更新叠代最快,網紅產品最多、客單價最低。

F1和F2層 則是商場的排面,奢侈品、珠寶、美妝等成熟品牌通常在此聚集。

它們對比餐飲和服飾品牌客流相對較少,既避免顧客進入商場後的擁擠,又拿捏著“可買可不買”的彈性需求心理,畢竟大部分顧客都會經過低樓層。

再往上則是餐飲、電玩、影院、美術館,它們屬於目的性消費,就算放在較高樓層對客流的影響並不大,還能平衡商場人流,而且樓層越高租金越低,也可以減少品牌的租金壓力。

如果我們套用品牌的生命周期來看, B1層對應的是品牌的新興,F1和F2則是品牌的成長和巔峰,而最頂層則是品牌生命的終結和墳墓。

但是商場最近幾年活得並不好。

電商的迅速發展不斷擠壓線下商業,年輕人對商場有了兩種矛盾的態度,壹邊漠視,壹邊諂媚;壹邊拋棄,壹邊爭奪。

買衣服被搬到線上,吃火鍋被搬到線上,做美甲被搬到線上,商場的壹切功能被電商吃光抹凈,留下壹排排空蕩貨架。

2020年“贏商雲智庫” 以全國21城5萬平米以上的1080家商場為研究對象,從各業態品牌開關店數量、占比及分布等維度,發現:

2020年各業態開關店均呈收縮趨勢,關店近78000家,開店61000余家,整體開關店比0.78。

可謂 商場空蕩蕩,捧著手機笑嘻嘻。

北京朝陽的頤堤港 ,是太古地產和遠洋地產合作的項目,雖然在五環外,是壹個典型的社區型購物中心,名氣不小。

可頤堤港面對年輕客群的吸引力正在消失。

我們把目光望向頤堤港的頂樓,east(餐飲)、Theory(服飾)、赫茲(公司)、索易商捷(公司)......各種叫不出名字的品牌和公司摻和在壹起,成分相當復雜。

如果說F1是商場的光鮮表面,那麽樓頂的落寞才是底色。

“很好奇,真的有人會在這裏買東西嗎?”

比起顧客差評,被漠視更為致命。沒人會在意某個商場的頂樓,有個叫“CINE SHOP”的無人雜貨鋪,四年裏在大眾點評僅收獲了兩條間隔壹年多的評價。

北京頤堤港頂樓

電商是對商業實體的全方位打碎並重組,既有新技術帶來的生活方式及商業模式的巨變,也有與之相應的審美趣味的更叠。

當消費這壹行為空前便利後, 年輕人對所有新的、可提供全然不同體驗的線下商業空間,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熱情。

傳統上按年齡、性別、價格進行市場劃分的商業模式的打碎重建,根據新壹代消費人群特征的審美趣味進行更叠,在商場頂層被漠視的同時誕生了另壹種諂媚。

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與生俱來,新品牌或新業態的出現,往往又會借助社交媒體迅速在年輕人間鋪開聲量,在這個註意力稀缺的時代,最大程度收獲聲量。

還是“贏商雲智庫”的數據,對比2020年的“慘不忍睹”, 2021年全國24城1011家商場的開關店比出現反彈,從2020年的0.78上升到2021年的1.14。

2021年在這1011家商場中,新開店超過50000家,而對應的新關店數,則約為47000家。

其中, 文體娛全年開關店比1.45,生活服務整體開關店比1.5,成了招商新寵 ,服裝再次扮演“拖後腿”角色,整體開關店比0.94,低於零售業態整體1.03的水平。

新興商圈各業態發展向好,為文體娛、生活服務這類承租力較弱的業態提供良好生存土壤,新業態們不按常理出牌、突破傳統窠臼,產生新內容,重構體驗,成為新物種。

通常商場樓頂的鋪租最便宜,客流量也小 。

但換個角度想,其可塑性最強、最能整活,是吸引客流由低到高逛遍整個商場的鉤子。

二、被重構的頂樓

在商業地產圈裏“年輕化”是排在第壹的“商業正確”。

《2021新青年洞察報告》 顯示,註重體驗的Z世代看重線下體驗,也追求“沈浸化”“***情式”的娛樂體驗,比如電影、展覽、演出、密室逃脫、劇本殺......

如今的 商場不再火急火燎的以“買”這壹動作,作為成交目的之手段,而是增加更多的娛樂、文化、藝術空間 ,像是沈浸式的體驗場域,“爽著爽著錢包就輸麻了”。

被拼貼的樓頂。

拼貼、混搭、嫁接、蒙太奇,新消費浪潮下的商場和品牌,作出了勢必要將壹切元素吸進肚子裏的姿態。

北京的僑福芳草地 ,人類移民火星的故事涵蓋商場所有空間。在頂樓與聯合視覺藝術家合作呈現展覽,場景搭建和觀眾體驗的完成度之高令人吃驚。

北京的僑福芳草地

2018年開張的 上海長風大悅城 ,盡管地處普陀區大渡河路和雲嶺東路交叉路要道,但開業之初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

上海的商業地產極其內卷,商場的數量與質量乃至類型多元度都堪稱國內第壹。

據中商數據統計,上海各類商場與商業街區超過500家。同時,上海各區商業發展水平並不平衡,靜安、黃埔、浦東,占據了熱度的前三甲。

幫助普陀長風大悅城脫穎而出的,是造在 頂樓的高登公園(Sky Park) 。

長風大悅城的登高公園“毫無節制”的把運動、健身、社交、娛樂、購物混搭在壹起。

從高空中俯視下去,最顯眼的就是環繞高登公園設立的粉色淩空跑道Starry Runway,成為眾多年輕人的打卡之處。

上海長風大悅城

這個登高公園雞賊的擊中了都市麗人們的AB面,以混搭滿足混搭,“這是壹個穿高跟鞋也可以溜娃的地方”逛著商場順便就把娃給溜樓頂去了。

2020年,普陀長風大悅城進入贏商網的“品牌商關註新開業購物中心TOP100”前四十,2021年大悅城地產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6.72億元,同比增長32.5%。

而較早在商場頂層把業態混搭玩到極致的,當屬 成都國際金融中心IFS 。

可以說那只外掛在IFS頂樓的“爬墻熊貓”,已深深刻進了IFS的犄角旮旯,甚至是成都潮人們的DNA裏。

成都IFS

成都潮人約見面,壹句“在熊貓屁股下等”,互相都知道對方在說什麽。商業+藝術的重組方式,是新消費時代和視覺經濟下的流量密碼。

在IFS熊貓之後,各種人偶、衣服、吉祥物、聖誕老人都邯鄲學步的掛在天南海北的商場頂樓。

長沙IFS

而IFS對傳統商場的關鍵性改變,在於將文化類、藝術類活動與商業結合,潮流快閃店、藝術展覽與主題活動統統被塞到了IFS頂樓。

傳統商場搖身壹變成為面向Z世代及新中產階層消費客群的復合型商場。

新消費在去年遇冷,但有了藝術的加持IFS可以在短時間內將人們吸引到屋頂觀光。據統計,大多數人在參觀完屋頂的藝術裝置後,會選擇由上至下逐層逛完商場。

2021年上半年,九龍倉在IFS產品線項目的帶動下,內地投資物業部分的收入增加45%至26.77億港元,營業盈利增加50%至17.8億港元。

成都IFS業績亮眼,出租率均超95%,收入、營業盈利分別同比增長45%、54%。

走出套作的窠臼。

星巴克走的就是非連鎖標準化復制的路子。

為了營造所謂“第三空間”,迎合不同區域的文化,看起來因地制宜。星巴克的門店誕生了四大類不同風格,分別是傳統、工業、地域、概念。

現在在社交媒體上,打卡星巴克的咖啡似乎有點土,但星巴克的門店仍然是“熱門景區”。這種“壹店壹設計”的思路放在商場樓頂同樣適用。

在距離普陀長風大悅城9公裏的 靜安大悅城 ,在其樓頂建造了 Sky Ring摩天輪。

上海靜安大悅城

這是 國內首個懸臂式屋頂摩天輪,被稱為“魔都愛情地標” ,靜安大悅城靠近黃浦江、蘇州河,整個摩天輪成了名副其實的既“吸睛”又“吸金”。

除了擁有俯瞰江河景色的視野,Sky Ring還特別擅長與各類品牌進行跨界合作,強力驅動客流。

區別於標準化、千篇壹律的傳統傳統商場,思考如何將其與品牌進行差異化營銷,制造熱點話題,吸引消費者,才是在“樓頂整活”路子的核心所在。

目前不少城市的商場也紛紛在屋頂建起了摩天輪,但是比起建造大量區分度低的摩天輪。

在每個地區具備不同審美風格,通過獨特設計主題與當地文化融合,打造成城市符號與美學新地標,才能使得商場永遠處於動態進化中。

正是突破套作設計的窠臼,才會讓消費者如拆盲盒般永遠對商場有期待與驚喜。

商場樓頂也有第三空間。

美國社會學家Ray Oldenburg提出“第三空間”概念後,被星巴克演繹成史上最成功的商業空間概念。

這是區別於家庭居住“第壹空間”、職場“第二空間”的公***空間,除了廣為人知的咖啡館,還有城市酒吧、博物館、圖書館、公園等公***場所。

事實上,努力在新消費浪潮裏崛起的商場們,突破單壹買賣功能後,也在試圖 打造”第三空間”,吸引目標消費者更多停留,更多歸屬,成為他們的聚集點。

上海前灘太古裏

上海前灘太古裏為上海量身定制的新版“空中花園”+“商業生活圈”。

香奈兒、迪奧、LV等超級奢牌的快閃展覽,網紅店BoboLEE在樓頂打造了壹個“空中花園”,頂層蔦屋書店在屋頂引入自然光線,配合室內光打造出了壹個充滿陽光和自然的閱讀空間。

長春的“這有山” 把大山裝進玻璃盒子裏。

在約7萬平方米的空間中,采用山坡和山洞兩種不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設計,從街巷到院落,層次分明,打造出壹座極具年代感的現代山丘景區小鎮。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念頭,遠離乏味、瑣碎、高樓林立的城市生活,去“詩和遠方”享受自然和愉悅,而“這有山”講了壹個“不用離開城市,這裏就是遠方”的故事。

長春這有山

顧客沿著上山路,邊爬坡邊逛街市,獲得壹次完整的短途旅行體驗;同時,客流也能夠到達每壹個品牌店鋪,有更高的得鋪率。

而在商場的頂樓,或者說是“山頂”,則建了壹尊白透聖潔的佛像,這個問蟾者的藝術雕塑,進壹步渲染了山的氛圍感。

有趣的是,遊客會自發地往佛像上扔硬幣,於是“這有山”在旁邊做了個線上支付能出硬幣的機器,平均每天收4000-5000塊。

來這裏的人在繁華都市之內找到了遠山的禪意。

除了山和景,“這有山”的內容配合相當巧妙。比如璃工作室、這有山賭石、香蕉男士油頭、執匠機車制作等大量新奇的品牌業態,還有客棧山舍提供酒店住宿,入住率還不錯。

從90%商戶繳納了提成租金的成績單看,人們願意為這樣的“第三空間”買單。

“ 新手段”與“舊目的”悖論

“想要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就不能讓他們休息。他們需要不斷地接受新的誘惑,持續處於永不枯竭的興奮之中。”

這壹方面為急於將人們拉回線下的商場提供了“手段”,另壹方面,也指出了這條路的難題,接受新誘惑的消費者,可以為探索而興奮,但他們卻不壹定會成為消費者,讓商場賺到錢。

裁員下的文和友,則是商場“新手段”和“舊目的”悖論延續的例子。

長沙超級文和友

盡管超級文和友將單純的餐廳轉化成集文化體驗、眾多小吃為壹體的美食集市空間,充滿新意和稀奇的餐飲氛圍獲得了巨大的流量。

但實際上更像是個舊的商業地產,只不過是裏面的衣服換成了小吃,也難怪被外界認為超級文和友是大商場式的美食城。

擴張到廣州太古匯和深圳羅湖東門的超級文和友,便遇到了水土不服的情況。

雖然開業時迎來了巨大的流量效應,刷新排隊次數,但不久後伴隨“食物壹般”“裝修沒誠意”“不能代表本體文化”等聲音,客流下降,交易額不佳,部分商戶退出的窘境。

另外,商場們要習得流量吸引的“手段”並非易事,前期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於傳統商業地產的重資產模式是個挑戰。

萬達商業與首創置業(北京BOM嘻番裏所屬的商業地產)在港股股價長期低迷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市,這與港股市場對重資產模式不太看好有關。

這裏就不禁要發問,在新消費的浪潮中是什麽讓文和友、商場頂樓+XXX的模式失效或者正在失效的邊緣?盡管在此之前我們的商場形態已經幾經更叠。

上述的商場頂樓,它自身無疑只是壹個手段而不是目的,它存在的真正目的不是讓我們流連於其內部本身,而是促使人們實現空間縱向方向的移動,商場頂樓漂浮著的景觀勾引著我們。

因而妳需要不停地商場中實現反復橫跳,進而實現商場真正的目的,通過對商場景觀進壹步體驗的渴望,從而延長漫遊路徑,進而增大我消費的可能性。

當空間本質的實用性被閹割,便只是壹種作為交換的工具性,因此達成了壹種從目的退化為手段的過程。

顧客們想去體驗80年代的長沙市井文化,但兩邊是假墻假建築也就算了,有些招牌還是電子屏,實現了市井氣和科技感的不倫不類的結合。

營銷大師西奧多·萊維特曾說:“人們買的不是商品,而是他們的期望。”如果期望變成失望,文和友用營銷營造的幻夢,大概難以壹直持續。

當我們在感受空間的時候,空間是壹種目的。

當我們打卡,拍照,修圖然後發朋友圈使其流通到信息空間中時,它又成為了手段。

商場屬於資源收集和變現的工具。與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建築不同,進出商場是免費的,但是商場的服務是收費的,而前者則可能會把變現的門檻定在空間的邊界處。

當空間的生產越來越不是為了純粹的使用,而是進壹步參與到社會的再生產中去,投資就要回報,且要不斷地持續下去,直到它折舊到不能再使用,便進行改造和翻新,或者直接推翻重來。

目的空間的使用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妳的好奇心也可能是壹種代價)。物質空間也是,信息空間(拼多多的砍壹刀)也是。

所以我們最好立刻馬上意識到這點。

無論怎麽樣,商場不會消失,消失的只能是過時的商業形態,消失就會帶來革新。

10年後的商場頂樓會怎麽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