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烏米飯驅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獨有的楓香味、烏黑油亮的顏色,再配以炒香並搗碎了的花生米及臘腸等配料壹起蒸煮,吃起來味道相當美味,是壹道深受市民青睞的傳統美食。
壯粽
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壹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制的傳統食品。
壯家粽子起源於宋代,叫“風莫”。它是壹種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們便把煮熟的“風莫”從鐵鍋裏撈出來,以備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風莫飯,父母打開風莫,分給全家人。兒女須將風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壽。
雞屎藤餅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壹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壹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農歷三月初三,在僑鄉江門家家戶戶都有吃“雞矢藤”餅的習俗。先將其葉子洗凈,與糯米壹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團,壓成餅狀。部分還會在餅面印有“福、祿、壽”等吉祥字。用雞矢藤葉做出的餅甘涼可口,別有風味,食後清熱解毒。
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傳說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外出幹活總是帶著糯米飯。而山上的猴子總是把糯米飯搶去。有壹次,特儂隨手扯了楓葉驅趕猴子,卻發現自己掐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靈機壹動,回家後把楓葉浸泡到糯米飯裏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飯。猴子看見壹大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為是毒物不敢碰。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口不幹不燥也不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後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做黑色糯米飯,後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
魚茶——聞名即聞香
魚茶並非普通意義上泡水喝的茶,而是壹種腌制食品,其香味卻可與茶香媲美,用來“下飯”,胃口大開。
魚茶是黎族苗族招待客人的特色菜肴,也是黎苗族人的風味食品。傳說很久以前的壹次豐收盛宴後,為了不浪費吃剩的東西,黎苗族同胞無意把米飯和生魚放在壹壇子裏蓋好,幾天後發現其味鮮美異常,“魚茶”因而流傳至今。
魚茶”分為“濕魚茶”和“幹魚茶”兩種。它的制作比較復雜,將肥大的淡水活魚“拾掇”幹凈,用刀將其切成塊狀,在魚塊上抹上鹽,放置壹兩個小時,後濾幹鹽水,“幹魚茶”則要把魚曬幹。再將做好涼米飯摻入、酒糟或炒米攪勻,再裝進幹凈的壇子裏密封起來,如天氣炎熱,放至7-10天即可啟蓋食用;如天氣寒冷,則半個月或壹個月方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