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古代商人的老品牌有哪些?

中國古代商人的老品牌有哪些?

中國十大老字號:

壹。張壹元(茶館)

張壹元茶館的老板是張文卿,安徽歙縣丁灘村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街設茶攤,光緒二十六年開“張裕元”茶館。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南街買了壹所房子,並在前山開了壹家店鋪,取名“張壹元”茶樓。取“壹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即“開市好,日新月異”。很快就搬到了Kannonji街北的壹家有三個門面的商店營業。1912張文卿在大柵欄開了“張壹元文記茶館”。“文”字代表了張文卿的開放,而三家茶館主要是張壹元文記。茶館開業後,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管理而聞名。

二、榮寶齋(筆墨)

原名“松竹齋”,始建於清康熙十壹年(公元1672年),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它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榮寶齋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的琉璃廠西街。壹直是書畫界人士聚會、交流、樂此不疲的場所。當時,魯迅、鄭振鐸先生、齊白石、徐悲鴻等著名大師經常關註和支持它。數百年來,這家老店歷經滄桑。起初,他專門經營文房四寶產品,然後印刷文具和詩歌,並分發名人字畫和古董萬文。晚清出版的《士紳錄》(官榜)、《二十四鈔》和《七十二鈔》都曾以京師聞名。鴉片戰爭後,松竹齋難以維持。1894,店主聘請了史靜廣交知名學者莊虎臣為店長,並將店名改為榮寶齋,意為“與文學為友,榮譽為寶”,並請當時著名書法家陸潤庠書寫了“榮寶齋”大字匾。1950公私合營,“榮寶齋的新故事”誕生了。新中國成立50年來,榮寶齋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創造和積累了無數精神和物質財富。特別是近30年來,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各項改革和對外開放。在此期間,北京榮寶齋在發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拓寬了業務領域和業務渠道,在山東、浙江、四川、遼寧、山西、陜西、湖北和吉林設立了經銷處,並加強了國內商業和文化活動。

第三,馬菊園(帽子店)

老北京時代有句順口溜,第壹句就是:穿馬聚源。馬菊園是壹家自產自銷的帽子店。起初,它只是壹個小攤位。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直隸的馬橋人聚集在前門外鮮魚口中部以南的源頭,並以其名義開設了壹家馬聚源帽子店。店主馬菊元很會管理。為了滿足各行各業的需求,他開發了從皇宮到民間都可以戴的帽子。當資本出現時,無論是誰,都以擁有自己的帽子為榮。在壹位張姓官員的推薦下,馬菊園為清政府制作了壹頂流蘇帽子,帽子店也由此變成了專門為貴族官僚服務的官帽店。清朝末年,馬菊園帽店被視為北京帽業之首。清朝以後,馬聚元改做瓜皮帽和將軍盔。它在北京49個城市中聞名的原因是它的制帽材料是真實的,只有新的和易於使用的,並且技術是精細的。瓜皮帽由牦牛尾巴、用於著色的藏紅花和來自南京源興緞村的最高等級元素緞子制成。

第四,泥人張(彩塑)

民間藝術齊聚壹堂,欣賞天津三大奇跡之壹的泥人張彩塑,這是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夠真實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姿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選擇得當;彩畫,獨具匠心,形神兼備。

泥人張彩素是壹種深受百姓喜愛的民間藝術。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經過創立、發展、繁榮、瀕危和再發展等幾個時期,泥人張彩素的藝術逐漸成熟,並得到了人民、朝廷乃至世界的認可。它非常受歡迎。

5.全聚德烤鴨店

創建於1864(清同治三年),經過幾代全聚德人的創業奮鬥,取得了長足的發展。6月5438+0999 6月5438+10月,“全聚德”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這是中國第壹個服務型中國馳名商標。“不到萬裏長城不吃全聚德烤鴨真遺憾!”在壹百多年的時間裏,全聚德美食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以獨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鴨為龍頭,壹套“全鴨席”和400多道特色菜肴的全聚德美食,深受國家元首、政府官員、社會各界人士和國內外遊客的喜愛,被譽為“中華第壹美食”。中華人民共和國前總理周恩來曾多次選擇全聚德的“全鴨宴”作為國宴。

1993 5月,中國北京全聚德集團成立。65438年6月至0994年6月,由全聚德集團等6家企業發起成立北京全聚德烤鴨有限公司。2004年4月,首都旅遊集團、全聚德集團和新燕莎集團實施戰略重組。首都旅遊集團成為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第壹大股東5438 2005年6月+10月,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全聚德(集團)有限公司隨即,中國全聚德(集團)有限公司進壹步收購了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30.91%的股權,與北京華天餐飲集團共同成為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第壹大股東。2007年4月,北京著名老字號餐飲企業房山飯店、豐澤園飯店、四川飯店也進駐全聚德。至此,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涵蓋烤、燒、涮、川、魯、庭、京味等多種口味的聯合餐飲艦隊,匯集了北京眾多老字號餐飲品牌。自成立以來,全聚德股份有限公司秉承周恩來總理對全聚德“誠信為本,聚而不散,仁至義盡”的精辟詮釋,發揚“想事情,開拓創新,創壹流”的企業精神,在體制、機制、營銷、管理、科技、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紮紮實實地開展了七項創新活動,確立了全聚德品牌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規模將不斷擴大。十多年來,我們以獨特的飲食文化打造品牌形象,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快連鎖經營擴張。目前已形成擁有70多個全聚德品牌成員的餐飲集團,年銷售烤鴨500多萬只,年接待客人500多萬人次,品牌價值近110億元。

六、“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成立於1858。清朝鹹豐年間,河北省武清縣楊村(今天津市武清區)有壹個叫桂貴友的年輕人。因為他的父親在四十歲時有了壹個兒子,為了和平起見,他采用了“狗子”的嬰兒名字,期望他像小狗壹樣好(根據北方的習俗,這個名字充滿了簡單和愛的感情)。狗十四歲時來到天津學習,並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佳蒸菜館當服務員。狗狗聰明伶俐,好奇心強,在師傅們的悉心指導下,這位貴族朋友做包子的技術不斷提高,很快就出了名。

當了三年老師後,桂友友掌握了做包子的各種技巧,於是他獨立起來,開了壹家專門做包子的小吃店——“德聚好”。他用肥瘦比例為3: 7的新鮮豬肉加入適量的水,輔以排骨湯或肚湯,並加入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花、味精等。,並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混合成包子。包子皮半毛面搓條放劑後搟成直徑約8.5厘米、厚薄均勻的圓皮。包好餡料,用手指小心揉搓,同時用力擰褶。每個饅頭有固定數量的15個褶,褶的密度均勻,如白菊花。最後,用硬氣在爐中蒸熟。貴人朋友手藝好,做事認真,從不摻雜。做出來的包子口感松軟,鮮香不膩,形如菊花,色香味俱全,吸引了千裏之外的人來吃包子,生意非常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吃他的饅頭,貴由忙得連和顧客說話的時間都沒有。因此,吃包子的人都叫他“狗賣包子不搭理人”。久而久之,人們稱他為“狗不理”,把他經營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但最初的店名卻漸漸被人遺忘。

七、同仁堂(中藥)

北京同仁堂創立於清康熙八年(1669),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醫藥行業的知名老字號。自雍正元年(1721年)起,同仁堂正式專供清朝皇家藥房。歷經八帝,歷時188年。同仁堂人秉承“加工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了“無人不知補”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這塊金字招牌的長壽。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認真細致,產品以配方獨特、用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國內外。

八、直營(鞋店)

直營促銷由趙婷於清鹹豐三年(1853)創立。前店後廠自產自銷。趙婷是河北武清縣人。從十幾歲開始,她就在東四牌樓的壹家靴子和鞋店當學徒。學個好工作。他開始職業生涯後,在當時清朝官員丁將軍的幫助下,他籌集了22,000元白銀,在東交民巷開了壹家直營靴鞋店,取名為“直營”,意為“大內”,意味著他可以通過在這裏穿靴子晉升到第三級。

內聯開業後,生意十分紅火。民間武將、大小官員、去內聯訂購、購買韓靴的人絡繹不絕。其制作的靴子選材真實,做工精致,穿著美觀舒適。當時南京生產的黑緞是質量最好的緞子,其特點是顏色厚實,顏色黑而明亮,不掉毛時間長,但價格昂貴。內聯推廣不怕多花錢,還專門從南京進口黑緞。Inline Rising制作的鞋底有32層厚,但厚而不重。黑色緞面鞋面質地厚實,呈現亮黑色。當它沾有灰塵時,用壹個大的天鵝絨鞋刷會很幹凈,很有光澤。這樣的靴子穿著舒適,走路輕盈無聲,既穩重又有氣勢。每當Inline訂購壹雙靴子時,都會進行測量和試穿,直到顧客感到舒適和滿意為止。就連宣彤登基時在太和殿穿的龍靴也在內聯晉升後被送到了內政部。

趙廷山管理,他認為,如果妳想賺大錢,妳必須捉弄坐在轎子裏的人。為此,他做了很多努力,並制定了《準備裝在鞋裏》壹書,該書記錄了王子,貴族和官員的靴子和鞋子的尺寸,樣式和特殊的腳形。為了取悅上級,清朝的下級官員經常去內聯定制上級的靴子作為禮物。內聯生產的靴子價值翻了壹番,壹雙可以賣到幾十兩銀子。

9.廣德大廈(劇院)

廣德樓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它幾乎是與法國巴黎歌劇院、意大利斯卡拉劇院和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同時建造的藝術場館。在清編著的《陳靜雜記》第四卷中,廣德樓甚至排在明代著名劇場“廣和樓”之前,這表明廣德樓在京城眾多劇場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X.獨壹處(蒸餃館)

蒸餃館是山西人李在清幹隆三年(1738)創辦的。杜毅的蒸餃館最初是壹家經營芝麻餅、煎豆腐和燒酒的小店,俗稱“醉葫蘆”,因門口掛著壹個破酒葫蘆而得名。17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深夜微服回京,到酒樓赴宴,因為北京唯壹壹家除夕不打烊。他服務熱情,非常高興,於是他派太監給他壹塊名為“都在壹個地方”的牌匾。乾隆賜匾後,許多人來都督看匾,生意十分興隆。白酒業務從白酒佛手露發展到五加皮、艾酒、黃酒、蒸酒。菜肴也從涼菜發展到幾十種炒菜,如蒸餃、炸三角、餃子和餡餅。在1956公私合營後,商店從仙峪口以南遷至仙峪口以北寬敞的新址。營業面積擴大到200多平方米,每天能接待兩三千人。目前,乾隆皇帝題寫的虎首掛在店鋪中央,郭沫若書寫的“杜毅”三個大字醒目而蒼勁地掛在門口。1996年,杜毅被重建和翻新,並於8月1998日重新開放。新開業的杜毅有三個大廳和壹個供外賓使用的餐廳。壹樓以普通蒸餃為主,二樓和三樓經營中高檔蒸餃和魯菜炒菜。兩者都是蒸餃,不僅用料精細,工藝精湛,而且美味爽口,面條醇香不膩,曾獲得商務部“金鼎獎”“中華名小吃”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