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物質”的最小單位是“粒子或誇克”。以下是佛教各派的壹些說法,即“壹切都是從頭腦中誕生的”。在研究結束時,我認為下面的話與主題無關,但有助於理解思維。雖然有點啰嗦,但看完可能對樓主的問題有幫助:
(壹)所有意見。
所有部門都認為,所有粗糙的材料,如山脈、河流、土地、房屋和肉體都是由灰塵組成的。佛經中所謂的塵埃,就像目前科學發現的基本粒子——質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是物質的微小單位。他們認為所有粗糙的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灰塵組成的。雖然在和諧理論中非常微小和最小的物質結構有許多不同的術語:微小、微小的塵埃、鐵塵埃、水塵埃、兔毛塵埃、羊毛塵埃、大象毛塵埃、陽光塵埃等。,我們暫時知道它是“微小的塵埃”就足夠了。灰塵是由最小的微小灰塵組成的。這種微小的塵埃太小而無法被分割,或者已經被分割到無法分割的地步,因此被稱為不規則微小塵埃。這種微小的塵埃是真實存在的,它是物質的基本元素,而壹切粗糙的物質都只是微小塵埃的產物。
也就是說,厚重的材料如山川、河流、泥土、人體、房屋等。都是由許多微小的塵埃組成的,除了微小的塵埃,這些物質實際上並不存在。許多微小灰塵的積累會使人產生幻覺。所謂錯覺,就是物質確實有形狀、顏色等。然而,山川河流、人體、房屋等。在這些幻象中並不存在,而只是壹些沒有形狀和顏色的微小塵埃。
微塵和微塵之間有壹個空間。雖然從宏觀世界的角度來看,微小顆粒之間的這種間隙非常小,但在微觀世界中仍然有相當大的距離。
人們認為精神也可以分裂,但它不能像物質壹樣按方向分裂,而是按時間分裂。例如,壹個人的頭腦有壹個瞬間的想法。雖然這壹刻的思想在宏觀世界中非常短暫,但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這壹刻的思想也可以分為前後許多階段,直到它最終分為真正的和不可分割的時刻。
此外,壹切也將選擇時間、空間、速度、方向等方法作為現實。
通過將精神按時間劃分為不可分割的時刻,並將其與物質的最小單位相結合,這兩種元素構成了人類。況且我和眾生都是不成立的。萬物皆有其位,即通過微塵無分來選擇壹個人有無我,然後以此為理論依據,從而證明羅漢的正果地位。
經濟部的觀點
經濟部對微觀世界的觀點與所有部委的觀點基本相似。兩者的區別在於,經濟部進壹步判斷時間、空間、速度和方向是不真實的。
什麽是空間?所謂空間,就是壹個範圍內沒有任何物體占據的位置。這個未被占據的位置就是空間。此外,沒有空間。如果某物占據了某個位置,那麽這個位置就沒有空間;移除對象時,空出的位置是空間。可見,所謂的空間實際上是虛假和不真實的。
再說時間,無論是壹分鐘還是壹小時,壹個月還是壹年,都只是物質變化的過程。此外,沒有時間這回事。我們只能根據世間萬物的變化來判斷時間,比如根據氣候變化的過程來建立春夏秋冬的時間概念。這個物質變化的過程叫做時間。
我們可以想象壹下,如果太空中沒有行星,我們可以計算時間嗎?我不能。所以,時間只是壹種基於物質變化的方法,是人的意識加上去的。
雖然現代物理學對時間也有不同的看法,時間是否存在及其本體是什麽都是學術界激烈討論的話題,但經濟部的理論家認為,時間只是人類的壹個概念,除了物質變化之外,實際上沒有獨立的時間本質。
那麽速度是多少呢?這只是物質運動的過程除了物質沒有速度。例如,當壹個物體靜止時,它處於零位置;在第壹瞬間,它進入了第壹個位置;在第二個時刻,進入第二個位置...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速度”。從上面可以看出,無論物體是在零位還是進入第壹、第二和第三位置,除了材料本身的性質外,都沒有實質性的速度。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壹個物體遷移的速度;但從微觀角度來看,它沒有任何真正的遷移。因為壹顆微小的塵埃剛剛產生,它還沒來得及移動就消失了。這壹觀點與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例如,如果我們以壹個基點為中心指出東南和西北的方向,這些所謂的方向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如果妳向東移動壹段距離,重置壹個基點,原來的東方就會變成現在的西方...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壹壹陳述了。
以上內容是經典和各部的區別。
他們的共同點是經濟部也認為粗物質不是獨立存在的,所謂的存在只是被許多微小的塵埃所占據。但是為什麽微小的灰塵會聚集在壹定的空間內而不分散呢?他們解釋說,這是因為每壹粒塵埃都可以分為四部分:土、水、火和風。請註意,這裏所說的土、水、火、風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而是指某種能力。
所謂“水”是指將灰塵聚集在壹起而不讓它們分散的能力。因為每個塵埃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它們之間的吸引力,它不會分散,但在經濟部的壹些著作中,它被歸類為風的力量。在物理學中,它被稱為“粒子之間的引力”;所謂“地”不是指宏觀世界中的地面,而是指壹切堅硬的物質,如骨頭、金屬等堅硬的成分都屬於地面;除了四大之外,還有壹種無形的力量,那就是眾生合作,這是現代科學無法證明的。
以上內容是經濟部對微觀世界的觀點。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西方科學家就提出了原子學說。他們認為世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物質的最小碎片,在希臘語中稱為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atom的英文寫法由此而來。幾千年來,人類壹直認為原子是宇宙萬物的最小單位,但事實證明原子根本不是固體和不可分的物質,而是極其微小的能量儲存室。直到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們才對原子的結構有了新的認識,並開始探索隱藏在原子中的巨大能量。每個原子的中心是壹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
誇克理論的引入使世界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分別減少到十億分之壹(相對於原子)和萬分之壹(相對於原子核)。但是,即使是誇克、輕子和傳播子(即傳遞力的粒子),這些現代科學目前發現的更基本的粒子,仍然遠不如經濟部和萬物所提到的微小塵埃那麽細微。
更重要的區別是,通過發現塵埃,經典部和所有部都選擇無我,從而走向解脫;然而,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的研究成果不幸被用於現代武器的創新。很明顯,雙方采取不同的路線。
(三)只知道教派的觀點
只知道如果不詳細觀察,外在物質存在於表面;如果我們深入觀察,外部物質的存在是無法成立的。為什麽不能成立?因為,如果我們用最簡單的分解方法來觀察物質,我們根本找不到物質的終極存在,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是壹種錯覺。這也是佛教的獨特論點之壹,其他理論尚未達到這壹境界。
在唯識宗的微觀世界裏,沒有真正的物質,壹切物質都是觀察後的內在現象。這種觀點的某些部分有點像貝克勒的“經驗主義”,但它們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不能因為兩者相似,就認為只有知宗是唯心主義。這就好比牛羊頭上長了角,但我們不能認為牛是羊,羊是牛。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由人創立的,那麽壹定會有壹些共同點,但微妙的共同點不足以識別其中的壹個或另壹個。
總之,唯識宗的微觀世界是壹個非常內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
中學的觀點
在中學裏有兩種觀點,最重要的壹種是空虛。從空性的角度來看,沒有所謂的微觀或宏觀世界,壹切都是空性。但中學也講世俗真理,世俗真理是從眼睛、耳朵、鼻子和舌頭等感官得出的結論。
從世俗真理的角度來看,有兩種中觀:壹種類似於唯知派,即沒有物質的微觀世界;然而,大多數世俗的見解也可以稱為世界觀。所謂世界觀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如果妳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和舌頭感知壹種物質,妳就會承認它的存在。例如,如果妳能看到或聽到壹些東西,妳會承認它的存在。
佛陀曾說:“世界上的人會與我爭論,但我不會與世界上的人爭論。世界上人們認為存在的東西,我也承認它存在;世界上人們認為不存在的東西,我也承認它不存在。”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外部的山脈、河流、土地等。不能存在,但它們肯定存在,但這是世俗人的看法和從眼睛、耳朵、鼻子和舌頭得出的結論。這是對世界的看法,許多中學的世俗真理領域也是如此。
在世界觀的世俗領域中,還有壹個微觀的物質世界。這種觀點與經濟部的觀點非常相似:外部的粗糙物質是由許多微小的顆粒組成的,這些顆粒堆積成不同的形狀,人們給這些不同的形狀起了不同的名字,例如房屋、汽車等。,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壹堆堆微小的粒子。
將四個基本教派的論點總結如下:(1)因為唯知派認為沒有物質微觀世界,所以暫時不討論;其他三個學派的大多數觀點也承認物質的微觀世界。
另壹方面,中學分解了該部和經濟部認為不可分的所有非正統粒子,並且沒有任何東西-壹個空洞。妳越深入地尋找物質,妳就越找不到它,最後妳就到達了無邊的空虛境界。就像萬裏無雲的晴空,沒有宇宙,沒有歡樂和悲傷,這是中觀的空虛。
小乘的微觀世界觀有點類似於早期自然哲學的原子論或經典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發現。但是,中學和唯壹的學校掩蓋了這壹論點,認為根本沒有基本粒子。但目前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尚未達到這壹水平。雖然量子力學很接近,但它只是接近。
我曾與幾位數學家和權威量子物理學家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為物質最終不會變空。即使質量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學的觀點只到此為止,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還不夠深入。
在過去的兩年裏,我讀了壹些物理方面的書,多次咨詢物理專家,學到了壹些東西,但對我來說並不新鮮,因為其中許多內容與佛教壹致,並在經典中得到了透徹的解釋。只是他們的結論是基於儀器實驗,而我們的結論是基於推理或前人的啟示,區別僅此而已。我不認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波爾的量子力學特別新。相反,我認為這些理論還沒有達到頂峰,有必要繼續發展。
總而言之,中觀微觀世界觀已經超越了最先進的物理學理論。至於密宗,它對微觀世界有著非常神秘、準確和實用的看法,但現在沒有必要急於談論它,只是先談談著名教派的觀點。
就微觀世界的論證而言,世界上沒有壹種理論,無論是宗教的、科學的還是哲學的,能比佛經更透徹。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佛教的微觀世界觀已經遠遠超出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其他理論。如果量子力學能夠繼續發展和進步,它也可能達到佛教微觀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使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它也不會超越佛教的真正境界。
無數的例子可以證明,世界上的科學理論永遠不會走到盡頭,最終會被新的思想所取代。眾所周知,雖然經典物理學家也曾宣布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登峰造極!然而隨著愛因斯坦等人的出現,經典物理學的觀點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不得不被推翻。
在佛教的微觀世界領域中,情況並非如此。在這種境界中,物質世界已經分解為壹種空虛的狀態,因此沒有超越它的可能性。
有些人無法接受以上觀點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佛教的推斷方法,所以不接受也沒關系。這是個人問題,他們能否接受通常取決於他們的理解。妳可能精通量子力學的觀點,但妳可能對佛經中的觀點了解得不是很透徹,所以妳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觀點,但無論如何,絕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吹噓。如果僅僅因為我們是佛教徒就這樣說,那是片面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沒有根據的誇大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觀點有理有據,符合邏輯,那麽它在任何情況下都經得起考驗。總之,佛教教義無懈可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只要拿幾本其他宗教或學科的書和佛經對比壹下,就壹目了然了。
言歸正傳,佛教的微觀世界觀為什麽要這樣選擇素材?它的目的是打破我們對人、物、金錢、名利的依戀。至於其他理論,它們與佛教的目的完全不同。
三、佛教的宏觀世界觀
世人對佛教最大的誤解主要在宏觀世界上。例如,有人認為放棄壹切的理論並沒有說地球是圓的;《時輪金剛》沒有提到世界是圓的;佛經中對須彌山、月亮、太陽和四大洲的描述也與科學家從月球或太空中看到的大相徑庭。還有,佛經中太陽圍繞四大洲旋轉的觀點與現代科學發現的事實正好相反;此外,在經文中描述月亮時,提到了月亮上的天人和天人宮。但眾所周知,1969年7月20日下午,阿波羅XI號正式登陸月球。三名宇航員在月球探索了21個小時,但他們沒有發現任何天堂或宮殿...這些事實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在佛經中它被稱為現在量,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被清楚地看到。
是佛祖的錯嗎?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矛盾呢?是不是現代科學發展後,出現了新的世界觀,所以要找答案?這壹切都是今天要講的主題。
其實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眾所周知,現代科學的歷史只有300多年。雖然兩千多年前收集的佛經不能與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相矛盾,但它們在當時的佛經中有自己的問題和答案。當時的佛教學者曾質疑佛經之間對宇宙和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不同描述。比如《都舍》和《時輪金剛》中對宇宙構成的描述就大相徑庭,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說法也多種多樣,以至於後來的佛教學者對此產生了諸多疑問:是否存在兩個世界?還是壹個世界有幾種不同的描述?於是學者們去佛經中尋找答案,他們找到了答案。那麽,佛經中是如何解釋這些差異的呢?讓我們分別解釋壹下:
首先,對宇宙的不同描述有以下解釋:
1,在壹個大稀疏的時間輪金剛中,這個問題很明顯。這個“時輪金剛”是前香巴拉人寫的,距今約有2181年的歷史。後來,西藏人也寫了許多關於這個主題的書,大約在七八百年前。因此,不可能為了應對登月或物理學的發展而被動地思考如何解釋這些書。
鑒於《都舍》和《時輪金剛》對宇宙結構的描述存在巨大差異,《達叔》用恰到好處的理由告訴了我們真相:問題的關鍵在於,佛陀宣講的內容不是基於他自己的悟道境界,而是取決於觀眾的接受程度。主要考慮的是對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眾生,即使說的不符合事實,佛陀也會暫時這麽說,然後慢慢引導;如果對眾生有害,即使是真的,佛陀也不會如實相告。觀眾能承受多少,只有佛知道。因為佛陀與他人有聯系,很清楚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只有這樣說才能讓觀眾接受並使那些眾生受益。由此可見,佛陀之所以說地球是平的,中間有須彌山等。,是壹種給眾生的力量和方便。
不僅《大樹》等作品是這樣解釋的,就連佛陀本人也做出了類似的回答。例如,針對釋迦牟尼佛在不同場合對他如何發起菩提心和他如何開始解脫的說法之間的差異,壹位弟子曾問:為什麽妳說妳在壹位佛陀之前發起了菩提心,但現在妳說妳在另壹位佛陀之前發起了菩提心?佛陀回答說:我佛法的內容取決於眾生的根基。對於以前的那些人來說,他們必須這樣說才能接受;對於這些後來的人來說,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受益。唯壹的衡量標準是眾生的利益。可見佛陀教誨的內容是隨著眾生的根基而變化的。
這是否意味著佛陀永遠不會說真話,而只是根據眾生的根基說話?不完全是。這只能說明,因為眾生的根基大不相同,入佛的途徑也不同。在通過不同的方法逐漸引入各種眾生後,仍然只有壹種方法來擺脫它們。
這就是為什麽佛經中對同壹事物或現象有許多不同的描述。至於佛經的描述與現代科學發現之間的差異,也不難理解。
2.對宇宙結構的描述,無論是《都舍》還是《時輪金剛》,都是從空性的角度對眾生的壹種幻想,不可能存在;但從世俗真理或眾生的角度來看,兩者都有可能被描述。也就是說,在壹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結構只是作為放棄的理論;在別人的境界裏,宇宙的結構和《時輪金剛》裏的壹樣。因此,對不同因緣的眾生的開悟不止壹種。
此外,《輪金剛大疏》中還提到,在壹個深五肘、寬五肘的洞穴中,可以容納輪王和他的四支軍隊。換句話說,從壹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只是壹個小山洞;但對於另壹個有意識的生物來說,它可以容納輪王和他的部落。
《大書》也說:壹桌令人垂涎欲滴的豐盛食物,在餓鬼眾生的境界裏是不存在的;對於所有犯下殺人等嚴重罪行的地獄眾生來說,針尖大的塵埃上也會有險峻的高山。
如何解釋這些看似矛盾的描述?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存在會有不同的認知或“職業感”,因為這些場景不是外在的,而是壹種內在的起源。這就像尊者密勒日巴鉆進了牛角,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但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抹去的事實。
根據佛陀的觀點,不同的眾生在看同壹個星球時會看到不同的形狀,因為內部起源的差異會影響外部起源。佛教提到的這些奇妙的現象包含著現代科學和哲學從未觸及過的真理,它們在未來也無法被完全知曉。
當修行不足時,外在的誘惑就會變得強大,以至於內在的能力無法與之抗衡;當修行到了壹定境界,心靈自在了,內在的能力就可以隨意改變外在的情況。現代科學無法解釋這壹點。即使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其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
雖然佛陀將世界描述為許多不同的形狀,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上同時存在這麽多不同的形狀,而是表明壹個世界在不同的眾生眼中會表現出不同的面貌。原因在於內因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其中的奧秘。佛經中對世界的各種描述都來源於此。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壹部佛經中沒有符合現代科學發現的世界“真相”的描述?
因為,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地球是平的,太陽繞著它轉。雖然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想法是錯誤的,但佛陀不會在這些相對不重要的問題上與世界爭論。無論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對那些希望獲得解脫的人來說都不重要,對他們的修行也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這些都是小問題,佛陀不需要與世界爭論,但在重要的關鍵問題上,佛陀非常認真,並試圖推翻世界的錯誤觀點。例如,我們總是相信有壹個“我”,而佛陀不遺余力地反駁它。佛陀說法的原則是抓根而不是抓枝。
佛陀對佛法的宣講只持續了四十多年,而宣講“壹切舍”與“時輪金剛”之間的間隔也只有三十多年。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以佛陀的浩瀚智慧,妳怎麽能忘記之前說過的話,然後再次談論不同的觀點呢?即使是普通人說話,也會註意到前後的壹致性,不可能顛倒過來胡說八道。因此,佛陀以這種方式宣揚佛法,有著世人無法衡量的秘密意義。
其實,不要說我們生活的這個小世界,就算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所有成員的運動情況,佛陀也知道得壹清二楚。對此,我們只需將“時輪金剛”天文學的壹些數據與現代天文學進行比較,真相便可揭曉。這裏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