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旦”二字加在壹起,就是新的壹年開始的第壹個早晨的意思了。
元旦之稱,始於古代計時和農業生產。殷商時期,人們為了把握時間、節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壹次,定為壹個月,初壹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壹年。
元旦的來歷只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但是元旦習俗還蠻多的,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壹、?元旦的來歷?
?元旦來歷之壹:顓頊定元旦?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我國的“元旦”壹詞,來自我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壹的顓頊(zhuān xū )。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壹為“旦”。漢初的歷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完成於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
“元旦”壹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壹月)為正月。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壹為元旦。
?元旦來歷之二:堯舜傳帝位?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妳今後壹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壹天,當作壹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壹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壹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壹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
?元旦來歷之三:源於古埃及說?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壹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壹天定為壹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公歷1月1日作為元旦,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
二、?元旦的習俗?
?元旦風俗之壹:湯餅?
元旦吃湯餅,湯餅就是面片湯。“南方米飯,北方面”。北方的朋友們,過年過節都有吃面食的習慣。“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最佳。”這麽冷的天氣,人都冷的直打哆嗦,不如來壹碗熱騰騰的湯餅,暖暖妳的胃。
吃湯餅有壹個故事,是說的是三國時的著名文學家何宴是壹個有名的美男子。他生來皮膚極為白凈,魏明帝老是懷疑何宴臉上是抹了白粉,就想了在元旦請何宴吃湯餅的辦法,來試探何宴到底有沒有塗脂抹粉。何晏吃湯餅吃得大汗淋淋,拿著毛巾不斷擦汗,但是怎麽擦還是面色潔白。魏明帝哈哈大笑,方才相信何晏並沒有擦粉,而是天生膚白。
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湯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湯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湯餅指像繩索壹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湯餅之類的食品。
?元旦風俗之二: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是對元旦的美好祝願,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期,南方人尤其喜歡。年糕可以炒、烤、煎,也可以直接蒸熟即食。
元旦期間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還有壹種說法是新年如果不喝年糕湯,這壹年就無法長大。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糍”等名稱。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為父報仇攻破楚國國都,獲授封地,建立城池,並且開始修建城墻,傳令說如果人民遭遇饑荒,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尋求食物。後來遭遇戰事與饑荒,人們想起伍子胥的話,挖地發現地基是用糯米制作的磚石,人們用糯米做成壹種食物度過難關,正好這天是元旦,久而久之就流行元旦吃年糕。
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元旦吃年糕,有著十分美好的寓意。浙江的部分地區還會吃年糕,諧音“高”,代表著步步高升,財源廣進。
?元旦風俗之三:食五辛盤?
魏晉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盤的習俗。意在嘗新。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
作為元日食品最早見於吳晉間周處的《風土記》,說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壹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註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如《風土記》所說可活動五臟,是祈求健康的東西。《荊楚歲時記》註引《莊子》說:“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
對於帝王而言,其每天所吃食物的數量與花樣自然是不可言喻的,尤其是某些只知道享樂的皇帝。比如今天的主角隋煬帝楊廣,每到元旦期間,隋煬帝的餐桌上都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諸如沿海地區的海鮮與山區野嶺的野味等,然而在這些美食中,最讓隋煬帝楊廣喜愛的壹道菜就是“五辛盤”。每到元旦之前,禦廚們就會提前準備好五辛盤,到時候只需隋煬帝說壹聲:“上菜”,禦廚們就知道隋煬帝要吃五辛盤了。隋煬帝要吃到春節之後,甚至直到元宵節才肯罷休,由此可見隋煬帝對五辛盤是有多麽的喜愛,可見元日食辛菜的傳統由來已久。
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占用多麽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