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壹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飲食有哪些特點?
我國由於地幅遼闊,地域也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區擁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再經過歷史變遷之後,不斷交流融合,最終會聚成了 中國飲食文化,同時還能保留各地方的傳統飲食。總的來說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鹹、爽口,講究營養,樂於質高量小;西北人愛吃帶有酸口、經濟實惠和牛羊肉品種的菜肴;東北人愛吃肥而不膩、脂肪多的魚肉菜品,壹般吃用量大,習慣吃飽吃好。
東北人主食多吃雜糧,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還喜食雜有豆類的二米飯,喜食魚蝦、野味,嗜肥腥膻,重油偏鹹,並喜用拌、蘸食法。大醬及醬制品、酸菜、腌菜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佐餐食品。河北人的主要飲食習慣:壹日三餐,但農閑季節壹日兩餐,主食以面粉、雜糧為主,副食以豬、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魚為佳品。口味偏鹹,重油重色,與京津無大差異。“雜”是河北飲食習俗的顯著特點,具有五花八門的飲食習慣。
山西人的主要飲食習慣:壹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飯稠,午飯好,晚飯稀。重主食,輕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為主,素有“壹面百樣吃”的美譽。不搞壹餐數菜。壹般口味喜鹹中帶酸,醋是山西人慣用的調料。蘇南人飲食的主要特點是:蘇南人口味上喜清淡、甜鹹、爽口,計究營養,普遍喜食新鮮、細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他們做菜時少用調料、輔料,特別講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味,且質高量少。飲食文化的特點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註重情趣、食醫結合。
3、飲食文化有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普遍承認的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和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壹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壹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清代的時候,中國飲食分為京式、蘇式和廣式。民國開始,中國各地的文化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民國時分為華北、江浙、華南和西南四種流派。後來華北流派分出魯菜,成為八大菜系之首,江浙菜系分為蘇菜、浙菜和徽菜,華南流派分為粵菜、閩菜,西南流派分為川菜和湘菜。魯、川、蘇、粵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經過競爭,排次發生變化,首先川菜上升到第二,蘇菜退居第三。後來形成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蘇、粵、閩、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4、對飲食文化的認識
飲食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著5千年的歷史。
我認為學習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增進我們的閱歷,更多地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飲食的口味感覺,追求的是壹種難以言傳的意境。中國人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饑,同時還滿足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作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具有其在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因為它早已超越了維持生存的本能,其目的不僅是為了獲得個體生命的存在,而且還升華到滿足人精神的境地,成為人們積極地充實人生提高人生體驗的表現。中國的飲食,正是在某種意義上寄予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倫理概念和藝術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