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DAY57

DAY57

在我的家鄉有壹種美食小吃叫撻粿(方言:taguo),它是“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績溪縣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傳統食品之壹,其制作技藝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沒有開通公路的年代,績溪人為了生存,把家鄉的土特產挑出大山,再把外面的生活用品挑進來,往返來回壹次要很多天。為了能在路上不挨餓,發明制作了這種不易變質的幹糧----撻粿。

撻粿制作很講究技巧,把面和好後,摘成壹個個面擠子,用硬木頭做的面錘把面團拓開,然後在面皮上堆上餡,以輕柔的手法將拓好的面皮沿著圓周提起來打成壹個個小褶,再收攏成壹個小圓點,這樣粿餡就全包在裏面。最後用面錘把帶餡的粿拓成薄薄的面餅,放在鐵鍋上用溫火慢烤。烤好撻粿的大小如壹個小盤子,洇滋滋的,表面上從裏到外泛著些許油漬。撻粿味道隨餡而來,各種口味都有,香氣撲鼻,口味豐滿。

隨著歷史的變遷,現在績溪撻粿不再是外出謀生的幹糧,而是百姓早餐最喜歡的壹道美食,更是招待遠方客人的佳肴。據說績溪撻粿在北京舉辦的績溪美食文化節期間,很受北京友人的喜愛。

每天早餐,走進績溪的大街小巷,只要是早點攤都會有撻粿這道主食。現在的撻粿餡品種繁多,豐富多彩。有幹香椿、豆黃、腌白菜、豇豆、韭菜、幹蘿蔔絲、鮮茄子、老南瓜、青菜、莧菜、筍子等等,誇張地說只要是菜都能做撻粿餡,而且做撻粿手藝好的大部分是女廚師。只見她們飛舞著手中面錘,三下五除二就把壹個厚薄均勻的撻粿做好了,大小像機器模子壓出來壹樣,玲瓏剔透,皮薄的能看見裏面的餡。每做好壹個,馬上放在平底鐵鍋(少數店家為追求速度也用電餅鐺的)中現烤現賣。特別是冬天,考究的攤點會把撻粿烤好後再放在炭爐子上焙烤,經過溫火的烘焙,餡裏面的油汁隨著菜香往外冒,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別看這繁雜的撻粿,價格還便宜,從3元到5 元不等。早餐壹、二個撻粿,壹碗稀飯或壹杯豆漿,經濟實惠。

今年國慶節回老家時,去相對正宗撻粿早餐點再次口味了久違的撻粿味道。那天早餐我點了最喜好的梅幹菜和蘿蔔絲兩種口味撻粿。老板把每個撻粿各切兩刀分成四瓣兒,壹張略帶焦黃的是蘿蔔絲餡兒的,壹張浸透黑色油漬的是梅幹菜餡兒的。我用筷子夾起壹塊梅幹菜的,咬了壹口,嗯,很好吃,我自言自語道。不鹹不淡,有滋有味。蘿蔔絲餡兒的也同樣不錯,不油不膩,卻也津津有味。

做撻粿看起來簡單、容易,其實還真是個技術活,沒有學過的人還確實做不好。我曾做過撻粿幾次,不是這邊厚就是那邊破,厚薄不均,不好吃。後來請教了我嶽母大人,掌握了壹些過門環節:做粿的面要不硬不稀,太硬了粿皮拓不開,太稀了餡包不進去還容易破;打褶要小,不然的話粿的上下兩面厚薄不均,口感差。另外,烤撻粿時,火不能太旺,否則,皮焦裏不熟,影響外觀。這裏面的技術系數需要慢慢去把握、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