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起源於中國,至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歷史。其中,臊子面就有3000年的歷史。如今人們日常食用的面條已經超過了壹兩千種,山西的面條種類就超過壹百種,海內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的說法。中國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面食。
本期我就和大家壹起盤點壹下中國的十大面條。
吉林延吉冷面
吉林延吉冷面是壹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朝鮮族傳統美食。延吉冷面主要原料有蕎麥粉、小麥面和澱粉,其中尤以蕎麥面冷面最為著名。蕎麥面上蓋著辣白菜、肉片、雞蛋、黃瓜絲等,上桌前從大桶中舀壹勺冰涼酸甜的湯料,滿滿的壹碗涼爽。這是延吉冷面留給很多人的印象,似乎也只有這樣做出的冷面才是最正宗的。冷面湯是冷面的精髓,延吉冷面是以煮過雞肉或牛肉的湯作為底料,雖然是葷湯,不過由於加入了蔥,姜,蒜,胡蘿蔔等蔬菜之後,絲毫嘗不出肉味,反而喝起來清爽可口。冷面湯做好之後進行冷卻,再放到特殊的機器中制冰,這樣冰爽鮮美的冷面湯就做好啦。在這炎炎夏日,壹碗順滑清涼,爽口潤喉的延吉冷面,絕對是不二之選。
四川擔擔面
擔擔面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壹種著名小吃。擔擔面相傳為1841年壹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制,已經有上百年歷史,隨後傳入成都,早期小商販擔著擔子,擔子壹頭是爐竈,另壹頭是各種調料,走街串巷,沿街叫賣,有買家立馬煮面加調料。擔擔面因此而得名。擔擔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堪稱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其面條細滑,主要佐料有紅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紅醬油、蒜末、豌豆尖和蔥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較適口。擔擔面有壹大特色,都是用小碗盛裝,量少質精,清清爽爽的壹碗,這樣的誘惑,恐怕沒有壹個吃貨能夠抵擋的。
鎮江鍋蓋面
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是鎮江市的壹道地方特色傳統美食。鍋蓋面做法源於清朝。相傳,乾隆下江南時,到鎮江張嫂子夥面店時,張嫂子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裏,煮出來的面條卻很可口,還被乾隆誇贊。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杠壹端,另壹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條。這種面條有毛孔,鹵汁易入味,吃在嘴裏耐嚼有勁,味道獨具。鍋蓋面的底料也十分講究,秘制醬油汁加上十余種佐料,做好後,湯清面軟,不粘不亂,青頭鮮嫩。
昆山奧竈面
奧竈面是昆山市的傳統面食小吃之壹。奧竈面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面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奧竈面深受食客的喜愛,首先在於湯面有特色。它繼承傳統做法,用青魚的魚鱗、魚鰓、魚肉、魚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鮮美異常。其次在於澆頭有考究,爆魚壹律用青魚制作,鹵鴨則以?昆山大麻鴨?用老湯烹煮,故肥而不膩。再有就是,面條用精白面加工成龍須面,下鍋時緊下快撈,使之軟硬適度。奧竈面最註重?五熱壹體,小料沖湯?。所謂?五熱?是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小料沖湯?指不用大鍋拼湯,而是根據來客現用現合,保持原汁原味。
蘭州牛肉面
蘭州牛肉面,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面,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史料記載蘭州牛肉拉面始於清朝嘉慶年間,創始人:陳維精。蘭州牛肉面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壹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壹清指(湯清)、二白指(蘿蔔白)、三紅指(辣椒油紅)、四綠指(香菜、蒜苗綠)、五黃指(面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並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壹,被譽為"中華第壹面"。蘭州牛肉面制作的五大步驟無論從選料、和面、餳面,還是溜條和拉面,都巧妙地運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質的延伸性和彈性。做好的面有牛肉爛軟,面條柔韌、滑利爽口等特點。
杭州片兒川
片兒川面是杭州的傳統風味小吃。片兒川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片組成,鮮美可口。已有百余年歷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其特色在於倒篤菜和筍片的鮮美,讓食客吃後回味無窮。奎元館的片兒川烹調與眾不同,先將豬腿肉、筍肉分別切成長方薄片,將倒篤菜切成碎末。將鍋放在火上,下豬油燒化後,先下肉片略煸,再投入筍片,加入醬油略煸,最後放碎倒篤菜和適量沸水繼續炒勻略煮,即成澆頭出鍋。與此同時,將面條放入另壹沸水鍋內煮熟,撈出迅速甩幹水分,倒回炒澆頭的鍋內略煮,加入味精,澆入豬油,起鍋,分別蓋上澆頭即成。面滑湯濃,肉片鮮嫩,筍菜爽口。
河南燴面
燴面是河南特色美食,它是壹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燴面的面是用優質高筋白面粉,兌以適量鹽堿用溫開水和成比餃子面還軟的面團,反復揉搓,使其筋韌,放置壹段時間,再搟成四指寬、二十公分長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壹片片碼好,用塑料紙覆上備用。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壹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藥,以把骨頭油熬出來為佳,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壹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鵪鶉蛋等,上桌時再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是山西的壹種特色傳統面食。據傳山西刀削面是馬柴紹發明,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刀削面傳統的操作方法是壹手托面,壹手拿刀,直接削到開水鍋裏。刀削面師傅總結的制作刀削面技術要訣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壹條線,壹棱趕壹棱,平刀時扁條,彎刀是三棱。?要說吃了刀削面是飽了口福,那麽觀看刀削面則飽了眼福。有順口溜贊曰:?壹葉落鍋壹葉飄,壹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如果說面是靈魂,那麽鹵就是精髓。正宗山西大同刀削面的鹵汁是鹵肉醬加雞蛋、豆腐幹和肉丸子壹起鹵制而成。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
北京炸醬面
北京炸醬面是壹道傳統的中式面食,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流行於北京 、天津、河北等地。炸醬面的最大特色當然在於醬。北京人擅長吃醬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旗人影響。努爾哈赤曾?以醬代菜?來強化部隊給養,後來清宮禦膳上更是四季離不開醬?春天吃的是?炒黃瓜醬?,夏天要有?炒豌豆醬?,立秋以後上?炒胡蘿蔔醬?,到了冬天講究要吃?炒榛子醬?,這就是所謂?宮廷四大醬?。做法是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裏炒,再加入黃豆制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將水瀝幹,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
武漢熱幹面
武漢熱幹面是武漢的傳統小吃之壹。據說,30年代初期,漢口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壹天,不少剩面未賣完,他便將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不小心將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重新下鍋售賣,人們爭相購買,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麽面,他脫口而出?熱幹面?,熱幹面由此而得名。熱幹面的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熱幹面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面條事先煮熟,過冷和過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增加了多種口味,吃時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欲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