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3日,範彥橋出生於同裏七子圩範家埭的壹個書香門第。範是範仲淹的侄子範純壹,範嚴橋的父親範是江南鄉人。
1907年14歲的範彥橋就讀於銅川公學,成為金松岑的學生之壹。在校期間,他刻苦學習,深受金松岑先生的喜愛。在金松岑的影響下,他首先涉獵文學、歷史、地理、詩歌和小說。
1911中,範彥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吳昌源公立中學(蘇州市草橋中學前身)。此時,學生和青少年在春秋時期達到了頂峰,包括顧頡剛(朗誦昆)、葉聖陶()、文學教育家(萬)和()、書法家蔣寅秋(景環)、作家鄭()和小說家。範延橋也拍了自己的。
當年9月,蘇州光復,學校停課,範彥橋回國。範家藏的藏書非常豐富,古籍有上千種。起初,範延橋翻了翻它們,但後來他迷上了。他越讀越想寫。寫完文章後,他想到了出版它,並慢慢進入了文學界。
在同裏,範彥橋仰慕陳去病、柳亞子等人創辦的南社,並與徐平傑、張晟昱等人在聖賢元隆福齋共同創辦了“同南社”。壹個“同”字表示意誌與南社相同;另壹方面表明這是壹個由老鄉發起的文藝團體。壹度在上海、無錫、鹽城、海寧等地有500多人加入俱樂部,影響很大。範彥橋的刊物是《潼南社刊》。兩年後,油印改為排印,每年壹卷,最多十卷,版式也由《南社叢刊》的條目、詩、詞三部分模仿。後來,範彥橋經柳亞子介紹加入南社,會員號為969。後來,範彥橋研究了南社文學史。20世紀20年代初,他撰寫了《南社文學》,並選擇了其中壹些在《申報》、《新聞》等刊物上發表,但最終他沒有將其收集起來,留下了約9萬字的手稿。晚年還撰寫了有關南社的文章,並撰寫了約2萬字的南社隨筆,這是他對南社的傑出貢獻。
1912年,蘇州草橋中學復課,範燕橋去蘇州繼續學業。因為學校的學生潮,學校和學生鬧得不可開交,範彥橋輟學回到了家鄉。秋天,他被調到杭州之江學校。當時,孫中山先生辭去總統職務,途經杭州時前往之江演講。範彥橋認為《演講風采》感人至深,邀請了幾位同學與孫中山先生合影留念。次年,他改報民國南京大學。二次革命爆發時,學校遷至上海。範彥橋沒有回家跟表哥錢祖義學書法。此後,他結束了學生時代,轉向自學階段,從事文化教育事業。
1914年,範燕喬到吳江市八壹第壹小學支教,任八壹女子小學教師。後來擔任八壹鄉教務處委員、武江縣勸學生、武江縣第二高等小學歷史教師、第壹女子小學語文教師。《吳江縣誌》於1917年編為教科書,內容包括河流、交通、教育、行政和自治以及同裏、盛澤、黎裏、震澤、徐璐和王萍等縣下城鎮和村莊的基本情況。在此期間,他向《上海時報》副刊《余興》投稿,得到主編包的賞識。範雁橋寫稿子的時候,範雁橋寫了十遍這個家庭搖擺不定的故事,諷刺袁世凱想當皇帝的夢想。這是範巖橋第壹次向外界投稿並獲得成功。幾乎與此同時,範延橋也學會了寫小說。他為王的《小說月報》投了幾篇短篇小說,並開始涉足小說領域。
繼《童眼報》之後,《吳江報》於元旦發行,號碼為1921,有八版和四版,先是半月刊,然後是周報。辦報的目的是開闊視野,活躍思想,抨擊黑暗社會,改善社會。歷時五年多,共發行231期。這是最早的吳江報紙。1934年,他再次編輯了《新烏江》,日出壹大片。由於缺乏資金,該刊物幾個月後停刊。
1922年,範雁橋隨家人遷居蘇州,與南社的社交也告壹段落。範彥橋的父親在蘇州文佳安買了壹所房子,這是元代顧阿英“雅園”的壹角。至今仍保留有假山、池塘、曲橋、古樹,新植榆樹、桐樹、茶花、梅、杏等。範燕橋作詩:“雅園壹隅舊,庭中海紅花開”。從那時起,範彥橋將他的圖書館命名為“易史燚”,這是壹個盛酒的容器。他壹生愛“煙”愛“酒”,圖書館成了他精神生活中的煙酒。他還邀請畫家沈撰寫《依依釀酒詩》,並邀請名人和文學朋友寫詩。範彥橋還寫了《夷室雜記》。
在蘇州期間,他與蘇州、上海和無錫新聞界的作家保持密切聯系。當時的報紙副刊有嚴主編的《快活林》和《紅色雜誌》,周壽娟主編的《自由談》和《半月談》,畢主編的《時代周報》副刊,主編的《新報》副刊,以及《小說叢刊》。他還根據袁遺的傳說寫了壹部小說《孤獨的手掌的故事》,由大東書店出版。1923編輯自己的散文《煙絲》,由文新公司出版;這年秋天,他到無錫協助編輯《蘇民報》副刊《於勇》,並撰寫了《新浪潮過渡記》(含《新上海》),記錄戊戌變法中吳江知識分子的動向。
1922年,範雁橋與趙綿雲在蘇州組織了壹個文學團體“明星俱樂部”,共同談論文學和藝術,並出版了三期《明星報》。“明星俱樂部”從壹開始的9人發展到超過100人。星社成立10周年之際,範彥橋在《珊瑚》第8期上撰文紀念:“我們的星社歷來精神上是團結的,這比其他文藝團體更長久、更健全,我們的朋友近年來在文藝工作方面也作出了相當大的努力”。該雜誌附有壹星俱樂部成員的照片,包括姜銀秋、塗守卓、黃祝燾、周壽娟、程小青、周克祥、範、金吉河、範俊波、顧和範。在此期間,範彥橋還與文學朋友壹起創辦了“青年社”和“雲社”,但都沒有堅持下來。
1926年,範彥橋到濟南協助編輯《新陸日報》副刊《新語》。我於1927回到蘇州,期間斷斷續續繼續使用了三年,完成了2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中國歷史》。該書由蘇州葉秋學會出版,編號為12,小樹林書店有售。這本書的出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也從壹開始喜歡看小說到寫小說,再到研究小說。範彥橋在小說方面的造詣使他越來越出名。
範彥橋壹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和傳播文化,致力於寫作和文學編輯。
1928年春,應王之邀,範彥橋任正豐中學國學主任;秋天,陳去病介紹他到上海知止大學教小說。經包、江、姚素鳳、查士端、、陶立推薦,任橋辦《小日報》總編輯;1930年,蘇州世界書店成立編譯所,範彥橋被任命為異地編輯。1931年冬,在東吳大學附中擔任語文老師。
1932受聘東吳大學教授小說。為了方便講課,他寫了壹本654.38+萬字的《民國守舊派小說簡史》用於講課。他把小說分為兩類:壹類是守舊派小說,包括鴛鴦蝴蝶派、武俠小說,以及代表人物周壽娟;壹種是新派小說,即政治小說、平民小說和代表人物魯迅。在1961定稿後,由韋紹昌編為《中國現代文學叢書(壹)》。此時,他已將兩萬多字的中國小說,分成30個小章節,在唐仁安的《中國日報》上連載,壹月完結。今年,範燕橋和《曉說林》書店的老板葉韓震共同創辦了《珊瑚》雙月刊,範燕橋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在過去的兩年裏,上海智敏書店出版了48期。除了國內銷售外,它們還銷往日本、朝鮮和緬甸。範彥橋在《珊瑚的序言》和《他幾乎把自己的珊瑚樹送給任何人》中指出:“國難已過,隱痛猶長。還有心情談文藝不著急。這是應得的責備。但如果妳仔細想想,這可能不是真的,因為拯救國家不可能是鐵和血的專屬。世界上有人把文化作為侵略的工具,所以我們可以用文化來拯救國家!不過珊瑚雙月雖然有這個大誌向,但實際上感覺力量太小了,只好竭其所能,盡其所能……”範彥橋珊瑚在九壹八事變後成立,發表了《抗戰日記》《國難家仇》《紀念九壹八》等抗日文章。
1933年,範彥橋撰寫了《詩學概論》,並編輯了壹本迷人的選集,由中央書店出版。根據歷年筆記整理成專輯《茶煙散場》,由中福書店出版。《茶歇》很有名,扉頁上有章太炎和吳湖帆的題詞。本書匯集了範彥橋先生40年來的經歷、200多篇散文以及匡周頤、石達開、翁松蟬、胡雪巖、陳拓庵、蘇、王小農、畢、等名人軼事。其他小說家說,如《孽海花》、《三笑》、《明珠塔》、《儒林外史》和《寶鑒花開》。還有壹些飲食方法和典故,如談論拙政園,燕礬,瞻園牡丹,莫幹山日出,碧螺春,雞頭飯,麥芽塌餅,閔兵蛋糕,冠軍蛋糕,鴨餛飩和快樂雞蛋。茶歇曾經有壹根珊瑚柱。與煙絲壹樣,茶煙斷有壹個“煙”字,即取自範彥橋壹詞。此外,“煙”是範延橋的壹大愛好,而且“煙”還有壹種消遣的意思。
範彥橋經常去住在蘇州的銅川派教師金松岑先生家做客,金松岑的小兒子金吉河經常為他的珊瑚寫詩。壹次,範彥橋讓金松岑寫幾句話。金松岑問:“寫什麽呢?”範延橋說:“就像妳寫在我作文本上的評語壹樣。”稍作思考後,金松岑寫道:“行萬裏路,快動手。”後來,範彥橋將“不求快工”這句話刻成壹章,以克服他寫作和書法中的缺點。據說在這段時間裏,他甚至用毛筆工整地寫了壹些小字。
1934年,範彥橋在蘇州寫了幾個月的小說《花草》。
1935年秋,陳去病被南社社員公開安葬,大家都推薦範彥橋編纂《陳去病遺事》。範彥橋從《國粹雜誌》上編輯了陳去病的《五石脂》。也是從珊瑚中提取的,發表在豪格大廳的系列演講。
1936年,範巖橋開始接觸影視行業。他被叫到上海,擔任明星電影公司的文書科長。他編輯了超過65,438+萬字的《星星的記錄》,並擔任出版機器聯盟的主編壹年多。
1937抗日戰爭爆發時,明星電影公司倒閉,範彥橋壹家回到同裏老宅避難。
1938年,舅舅閻鮑莉在上海創辦了《文匯報》,並聘請他為秘書。在上海,他協助楊希珍籌辦希珍女子學校。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從安徽遷到上海,範彥橋去接替語文老師。
1939年,範彥橋開始將葉楚倫的小說《逆水寒的故事》改編為電影劇本《亂世英雄》,由國華電影公司編著。在上海,他編輯了由流亡上海的蘇州本地人經營的《蘇州公報》,不久因缺乏資金而停刊;這壹年文匯報被迫停刊,範燕橋被任命為松江中學教務主任。
從65438年到0940年,他在金星電影公司擔任職員,並為國華電影公司改編了電影劇本《西廂記》、《秦淮世家》和《三笑》。在拍攝電影後,它壹次又壹次地走紅。周璇主演的《西廂記》,主題曲《臨摹紅》和《滿月花》在中國很受歡迎。
1941中,範彥橋繼續在東吳大學小說班講課。第二年,東吳大學附屬中學改組為正陽中學,大家推舉範彥橋為校長。直到1946,範巖橋辭去校長職務。
1942年為國華電影公司編輯電影劇本《無花果》和《婕妤花》,均為創作;他還在大同大學附屬中學擔任教師。
1943,範彥橋與大夏大學教務;今年中秋節,我和20位同歲的人聚會,包括、、梅蘭芳、周、和。這壹年大家都50歲了,在榕園吃團圓飯,學習技能。範彥橋擅長草書和繪畫。
在1945期間,價格飆升。範彥橋在主業教書,業余時間為小型報紙撰寫隨筆。
抗日戰爭勝利後,《文匯報》復刊,範彥橋到《文慧畫報》任兼職編輯。這時,小說《破巖》在蘭州《西北日報》上連載;他還在小報上以“唐風閣惠仁”為筆名寫了介紹吳中美食的散文《蘇味道》,因此有人稱他為美食家;他還和王康元壹起出版了《新時代》周刊。
1946年,範彥橋隨蘇州附中遷往蘇州,在那裏教語文。並繼續在東吳大學教授小說;為春明書店編輯了7萬多字;長期為新苑、新聞副刊撰稿;為十余家小型報刊撰寫隨筆;系列短篇小說《華瑞夫人》,由日新出版社出版;文匯報國內產品展望編輯。
1947年,電影劇本《壹場消耗壹切的愛》由洪深、吳深擔任剪輯,香港大中華電影公司出品,更名為《長相思》;這壹年,在我的家鄉同裏,我和楊天驥壹起倡議成立了仁美中學,由楊天驥擔任主任,範燕橋擔任學校的負責人。他為周桓的演唱作詞,為陳歌辛作曲,並創作了著名的歌曲《上海灘》。
1949新中國成立。範燕橋是蘇州市各界人大代表;1950任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為攤攤演員唐庚良寫《太平天國》;為《新民晚報·新評彈》副刊撰寫評書說理、評書說理,以及反映新人、新事物的短篇評書和開場白;蘇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英雄郭忠田》;期間,他用筆名“吳孟”,意為“吳夏阿蒙”,並為《文匯報》撰寫了壹篇文章。
從65438到0952,範彥橋被調到蘇州高級中學任教。他還被任命為蘇南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為香港《大公報》副刊撰稿。唐伯虎的傳記在香港的《新晚報》上連載。
1955年,《李秀成傳奇》在海外華文報紙連載。今年,他被省民委任命為蘇州市文化廳廳長。
65438年至0956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曾任民進蘇州市委副主委、中央候補委員。市文化辦改為文化局後,擔任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副主席。今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華瑞夫人》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
65438年至0957年,範燕橋擔任中國民主促進會江蘇省委員會常務委員。今年,《唐伯虎的傳說》被改寫成《唐伯虎的故事》,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時的他被稱為“蘇州四老”之壹,即範彥橋、周壽娟、程小青和蔣寅秋。
1958年,範彥橋被任命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並在文廟設立蘇州地理博物館,後遷至東北街中王府,更名為蘇州博物館,設有蘇州“歷史文物陳列室”和“太平天國蘇福省革命文物陳列室”。
1959江蘇省政協常委。寫作《李秀成在蘇州》、《楊誌、任歡對敵》。柳亞子死後,他親自前往北京,從柳亞子的妻子鄭那裏收集了65,438+0,000多件文物。20世紀60年代初,他在博物館設立了“柳亞子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並增設了“張迎春烈士事跡陳列室”,還將這些資料運到了柳亞子的故鄉張迎春吳江幾天。早在抗戰前,他就不顧安全,在珊瑚島發表了他創辦的柳亞子《張迎春烈士詩集》。晚年雖然身體越來越虛弱,但他仍奮力寫作,著有張輝小說《韓世忠與梁紅玉》《南冠草》《蘇州四大家》《北行雜詩》《蘇州新詩》等作品。並編撰了《拙政園誌》和《蘇州風光待編》。
1960年,他參加江蘇文教會,轉而參加在北京召開的民進中央擴大會議。他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在懷仁堂合影留念。
1963大年初壹,他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70多位老人的宴會,同行的還有周、王少松、。周恩來總理致祝酒詞,回到蘇聯後,他寫了大約70首詩和7部法律。
1965年,範延橋寫了《巨光寫真錄》,記述了他71年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間,範燕橋、周壽娟、程小青等人受到批判和折磨、羞辱。遺憾的是,他晚年準備出版的詩歌和手稿沒有在此之前出版。1967年3月28日,他在蘇州寓所去世,享年74歲。
範彥橋的壹生深深地卷入了文學和教學界。有大量的文學創作和作品,特別是在小說創作和研究、電影劇本和舊體詩創作、報紙和雜誌編輯、地方文獻收集、文物保護等方面。,成就卓著,貢獻巨大,真不愧為壹代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