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儒家倫理道德、中醫營養理論以及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影響,中國的烹飪技藝在歷史上被創造出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延續了65438+70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和科學烹飪四個發展階段,有6萬多種傳統菜肴、2萬多種工業食品、豐富多彩的宴會和豐富多彩的風味流派,贏得了“烹飪王國”的美譽。
就內涵而言,中國飲食文化涉及食物來源的開發和利用、餐具的使用和創新、食物的生產和消費、餐飲的服務和接待、餐飲和食品行業的運營和管理,以及餐飲與國家安全、餐飲與文學藝術、餐飲與生活境界的關系。
從外延來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物與餐具、消費與水平、民俗與功能等角度進行分類,表現出不同的文化品位,反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從具體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突出滋補、益補理論(以素食為主,註重藥膳和滋補),註重“色、香、味”。四個屬性,即和諧的五味理論(風味獨特,味道鮮美,有“舌頭菜”的美譽),變奇變正的烹飪方法(以廚房規則為基礎,靈活機動),愉悅心靈的飲食理念(溫柔優雅,教育和飲食),與海外國家的飲食文化的自然之美不同。
從影響力來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同時,它還間接影響了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例如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所有這些都使全世界數十億人受益。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壹種視野開闊、層次深厚、多角度、高品位的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國各族人民在654.38+0萬多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食物來源開發、餐具研制、食物調理、營養保健、飲食美學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壹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在世界上生活了20多年,吃吃喝喝,我學到了壹些東西。現在我將總結以下飲食文化的特點,並希望您能教我:
首先,風味多樣。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氣候、物產、風俗都有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壹直有“南米為北”的說法,口味分為“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主要包括巴蜀、齊魯、淮陽、廣東和福建等地。
第二,四季不同。壹年四季按季節吃飯是中國烹飪的另壹大特色。中國自古以來就根據季節變化調味和配菜,冬季風味濃郁,夏季清淡涼爽;冬天多燉,夏天多凍。
第三,註重美觀。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藝精湛,而且有註重菜肴美感的傳統,註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和容器的和諧。表達菜肴美感的方法很多。無論是胡蘿蔔還是白菜心,都可以雕刻出各種形狀,獨樹壹幟,達到了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壹,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壹的特殊享受。
第四,註重興趣。中國烹飪很早就註重味道,不僅對小吃的色、香、味有嚴格要求,而且對小吃的命名、品嘗方法、用餐和娛樂時的節奏也有嚴格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名不僅根據主料、輔料、調味料和烹飪方法的寫實性來命名,還根據歷史軼事、神話傳說、名人的“飲食興趣和菜肴”形象來命名,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花雞”、“吉祥龍鳳”、“鴻門宴”和“東坡肉”。
五是食藥結合。中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密切相關。幾千年前就有“藥食同源”“藥食同源”的說法。利用食品原料的藥用價值,制成各種美味菜肴,以達到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還強調吃飯要與宇宙節奏相協調。他們應該在春夏秋冬吃不同種類的食物,甚至在加工和烹飪食物時考慮季節和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並在《禮記》和《月令》中有明確記載,他們反對季節顛倒。例如,春夏秋冬都會有災難。當然,我們也反對吃反季節食物。孔子說“不食不時”有兩層意思:壹是要有規律地吃飯,二是不要吃反季節的食物。與當代人的意識相反,有些人吃反季節食物是為了炫耀。西漢時期,皇宮開始在溫室中種植“蔥韭茹”,西晉時期的富人石崇也有溫室。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奏的意識形態確實是中國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只保留在現代的節日飲食習俗中(中醫中也有壹些,但不被重視)。
“陰陽五行”理論是傳統思想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為是宇宙的法則。人是“三才”之壹,飲食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所以制作飲食的烹飪必須遵循這壹規律。因此,不僅將味道分為五種,還產生了“五味”理論(實際上人們可以感受到的味道不止五種,但在兩三千年前區分五種也不算少),大量的谷物、牲畜、蔬菜和水果分別包含在“五糧”和“五肉”中。這讓人覺得荒誕。更讓人驚訝的是“凡飲者,養陽”;食物在哪裏吃,殷琦也在哪裏得到滋養”(《禮記·郊祀》)。人們認為,只有當飲酒和飲食與天地的陰陽相協調時,我們才能“與神溝通”,與天溝通,從而達到“天人合壹”的效果。因此,我們在祭天時應嚴格遵循陰陽和五行理論。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為他們飲食理論的壹個出發點。例如,人們認為吃食物可以增加身體的陰,例如“谷物不能補身體但可以延年益壽”和“吃氣體的人可以長壽”。要修養和獲得陽氣,必須盡量少吃,最好的狀態是不吃,采取“避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理想。“如果妳在中間,妳將是世界的基礎;和諧的人也是世界上的人。要中立,天之地位不明,萬物育之”(《禮記·中庸》)。妳說“中間”是什麽意思?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中”來概括。這個“中”就是剛剛好、合適的意思。有點像河南話裏的“中”。“和”也是壹種烹飪理念。《古書·尚書》中有壹句名句,意思是要做好湯,關鍵是調和鹹(鹹)酸(梅)兩味,這是治國的比喻。在《左傳》中,晏嬰還與齊景公談論了什麽是“和”,指出“和”不是“同”,而是基於不同意見的協調。因此,中國哲學家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中和”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便繁殖和發展。這種審美理想是建立在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壹的基礎上的。這種通過調律實現“中和之美”的思想受到古代烹飪實踐和理論的啟發和影響,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整個飲食生活,尤其是對追求藝術生活和藝術人生的古代文人來說。
與“中和”相反,在烹飪中走極端被認為是不正宗的。雖然那些“太鹹、太辣、太酸”的食物會受到壹些身體狀況異常的人的追捧,但從長遠來看,它們對身體有害。極端主義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弊端更是難以言表。
如上所述,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點。雖然有些特征是現代人無法理解或不科學的(近壹個世紀以來,“科學”壹詞在中國幾乎成為壹種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各領域對錯的壹把尺子,但它本身是不可質疑的),但僅僅是“科學”壹詞就可以說嗎?如果我們更關註“文化”,那麽研究中國人的飲食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壹把鑰匙。
目前,飲食文化仍然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有研究者壹般說它包括三個方面:吃什麽、怎麽煮、怎麽吃;有研究者認為,飲食文化學孕育了六門科學,即烹飪學、食品制造學、食療學、飲食民俗學、飲食文藝學和食品制造學;壹些研究者還主張增加食品美學、食品商業、食品器具等。我太無知了,無法涉獵這麽多學科。我所理解的飲食文化主要是指食物與人、人的關系及其社會意義。因此,雖然我也討論了食物、菜肴、食物加工、烹飪、飲食習俗甚至就餐環境、餐具、餐具等。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中,我介紹並評論了它們與人和人的關系及其社會意義。至於與人關系不大的純工藝流程,除了必要的知識介紹外,大部分都被省略了,旨在突出飲食生活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