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蘇州在清明節有什麽舊習俗

蘇州在清明節有什麽舊習俗

清明不僅是壹個節氣,也是民間壹個節日,那麽在蘇州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蘇州清明節舊習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蘇州舊習俗吃:青團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後,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後悔,為紀念介子推,故規定每年這時要?禁火寒食?,不準用火,只準吃冷食,喝涼水。但在精致溫雅的蘇州,這吃冷食的習俗卻也演繹得豐富多彩。

青團子、焐熟藕是蘇州清明的節令食品,它正是古老的寒食習俗的文化孑遺。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戈春源介紹說,青團子是用麥苗葉取汁,經石灰點化澄清後調米粉做成的團子,可放入豆沙等餡心。青團子色青而味香,是蘇州人清明節必備的食品。

此外,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壹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簽蓋上釘牢。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堿,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後,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祭:新婚夫婦?上花墳?

相傳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還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墳掃墓的風俗。

蘇州人清明上墳掃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別是新喪終七而未滿周年的人家,要過新清明。新婚夫婦,要壹起去上墳,稱為?上花墳?。直至今日,清明掃墓的習俗仍在民間流行。

戈春源介紹,除上墳掃墓以外,過去清明節家家還要?過節?祭祀先人。按照蘇州的習俗,祭祖有人鬼之分,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壹)是?鬼節?,端午、冬至、除夕是?人節?。逢鬼節,祭祀要用面麥制品,燒紙、化錠等迷信活動也以鬼節為盛。

玩:山塘看會?留會飯?

迎神賽會,蘇州人俗稱為?出會?。蘇州過去最有名的就是三節出會,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壹)的三次出會。其中尤以清明最為隆盛。

蘇州城內壹府三縣約三十多個土谷神像,清明那壹天都要被擡著排了儀仗,經閶門山塘街,到虎丘郡厲壇受祀。到出會那天,城鄉居民蜂擁而出,渡僧橋、山塘街壹帶,這就是過去蘇州的山塘看會習俗。蘇州人歷來熱情好客,這壹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殺雞宰鴨,燒魚煮肉,要留前來這兒看會的親友吃飯,俗稱為?留會飯?。

出會時的隊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數城隍老爺了,他非但有軒橋、暖橋相隨,還有神馬備用。出會隊伍除了菩薩神靈的官衙儀仗之外,還有眾多的民間雜技、文藝表演,這是出會隊伍中最為圍觀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部分。

臺灣習俗清明節前三天為?上巳?原是?祓出不祥?的洗濯儀式之日,大陸清明日則是掃墓日。但臺灣所有漳州裔民繼承祖先傳統,皆是上巳是掃墓日,此俗與鄭成功?反清復明?有關。當年鄭成功認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下令廢除?清明節?,新定三月初三為掃墓日,至今臺灣有人仍稱此日為?新清明?。總之,臺灣同胞掃墓的時間不盡壹致,但都集中在清明節前後。緬懷先祖,寄托哀思,是這個節日的主要內容,至於獨特的清明習俗主要有:

做清明稞:用清明的青菜或艾葉和堿或石灰粉,壹起煮熟,漂去苦澀味後,搗爛;配上糯米、早米磨成的米漿,制成綠色的稞皮(習稱?紅龜?)內餡以花生、綠豆、大麥麩、芝麻仁、糯米甜飯等為料,然後用稞皮包之,做好後呈圓形如拳頭大小,放入稞模壹按,便成為有各種氏族堂號花紋的清明稞。印模的氏族堂號是祖上傳下來的,如沈、姚、施、尤等姓刻有?吳興發祥?字紋;許、白、鄧、韓、翟等姓刻有?南陽郡?;王姓刻有?三槐堂?;梁姓刻有?梅鏡堂?柯姓刻有?靖山堂現在通行的清明稞模花紋多是梅花、菊花、壽龜、如意、鯉魚等。稞模除圓形外,也有半球型、橢圓型等。這些清明稞在掃墓完畢後,按習慣分送墓地附近村落的牧童,期望他們放牧時不要破壞墓地,也有的送給親朋好友。

吃薄餅:臺灣掃墓祭祖的物品,多用面粉和餡料做成薄餅(類似春卷)。據傳說:古時有個叫蔡莫壹的文人是個跛足、眇目、歪口、只有壹只攣縮手的殘疾人。他天資聰穎,滿腹經論,19歲時中狀元,皇帝破例重用他。他官很大,要理許多文書案件,常廢寢忘食。其妻想出壹條妙計,將他那攣縮之手,用繩子懸在嘴邊,給予卷的薄餅,便他就餐方便。後來蔡官人在清明日去世,他的後代就用薄餅作為節俗來紀念他。後來閩、臺地區仿效之。

踏青: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臺灣入借掃墓之機進行郊遊稱之?踏草青?。

吃蛋鬥雞:相傳,這種習俗是從廣東傳進臺灣的,叫?清明蛋?,即將蛋煮熟後,用茜萆取汁作料,在蛋殼描繪花紋,數日後會呈紅色,剝殼後,蛋白有藍色花紋;另壹種是?雕蛋?,即用筆在蛋殼上繪花紋,然後將蛋白蛋黃巧取出,成為永久性欣賞藝術品。臺灣清明節還崇尚鬥當地民間飼養的壹種黑色體大的?軍雞?屆時眾人圍在壹起大聲喝彩助威。

山東習俗蕩秋千

清明這天,青島有蕩秋千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秋千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於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興高采烈地蕩秋千。除此之外,在蕩秋千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秋千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了解,秋千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壹種傳統遊戲。唐朝時,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遊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於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裏,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裏或者戶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秋千,供家裏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面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嫻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壹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面,因此吃面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除了吃面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壹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蔥、煮雞蛋等,卷起來吃。

放風箏期望除災祛病

據了解,自古以來,清明節前後,青島就有放風箏的習俗。?到了這個季節,村裏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都結伴到山間、田野上,到比較空曠的地方放風箏。?家住滄口公園附近的王老漢今年74歲,回憶起以前清明的習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風箏。

猜妳感興趣:1.上海清明節習俗

2.清明節要幹什麽

3.清明節吃青團有什麽寓意

4.怎樣過清明節

5.清明節習俗手抄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