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必勝客剛剛進入中國,在北京東直門開了第壹家店。那時的必勝客簡直是“生而高貴”,窗明幾凈,刀叉鋥亮,平均壹份披薩要22元——普通職工月薪的六分之壹。
1990年,第壹家必勝客門店正式在北京營業
當時,去必勝客吃披薩是個莊嚴的儀式 ,要默默記誦西餐禮節,嚴格遵循“左叉右刀”的持法,優雅切下壹角(雖然心裏暗暗吐槽披薩邊又厚又難切),放入口中,然後用紙巾虛浮地輕拭嘴角,悄悄往肚裏憋回壹個飽嗝。
吃著必勝客長大的這壹代中國人,第壹次見到意大利披薩時,大概都有壹種被刷新三觀的錯覺:“什麽?!怎麽這麽薄?!配料還這麽少?刀叉在哪啊,難道用手抓著吃?......不過好像還挺好吃的唉。”
而不愛薄底的人,也能在用料豐足的美式披薩中發現另壹個極端的真愛。壹位留美歸來的小夥伴這樣跟我描述芝加哥深盤披薩:“妳不知道,那個披薩,差不多有拇指那麽厚,芝士能占到壹半,拿起壹塊,那個拉絲喲……嘖嘖!”我禮貌地微笑點頭,假裝沒有註意到他新長出來的層次豐富的脂肪。
但胖歸胖,我們都還是戒不掉披薩。講究的意大利披薩,從面粉、醬料、芝士到烤爐,都有嚴格要求。可是妳隨便找壹個餅,往上鋪點配料壹烤,也可以義正辭嚴地自稱披薩,而且總難吃不到哪去—— 說真的,發明披薩的人,大概是個天才。
1 | 披薩是誰發明的?
然而,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究竟是哪個人最先冒出了這個奇妙想法,把肉和菜放到面團上壹起烤了。
畢竟, 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有人會往薄面餅上加洋蔥、大蒜和香草 。披薩的原型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中東的皮塔餅——就連Pizza這個詞,也有可能來源於Pita;另外壹些人認為,它的近親是意大利的佛卡恰(Focaccia)。妳看,在簡單的面團上撒點橄欖油和香草,有時候還加些黑橄欖和番茄,是不是跟披薩有異曲同工之妙?
2 | 意式披薩,要從那不勒斯說起
披薩的原型出現得很早,但我們熟悉的以芝士、番茄為主料的意式披薩,直到17世紀末方才誕生。
畢竟,歐洲原本是沒有番茄的。16世紀初,新大陸發現之後,原產於南美洲的番茄才傳入歐洲。歐洲人壹開始不敢吃這種紅得詭異的果實,只把它供在花園裏觀賞。後來,壹名意大利醫生冒死吃番茄,才發現它原來並沒有毒……所以,到了17世紀末,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地區已經把番茄作為日常食材了。
起初,那不勒斯居民根本沒把披薩當回事,他們就是把番茄、芝士和各種海魚往大餅上壹糊,隨便烤烤,便足以果腹。1831年,薩繆爾·摩爾斯第壹次見到那不勒斯的披薩, 驚恐地寫道:“它上面蓋著切片番茄,撒上小魚和黑胡椒,以及別的不知道什麽鬼東西,看起來就像從下水道裏掏出來的發臭的面包壹樣。”
然而,像披薩這麽寬容的料理,當得了廉價隨意的窮人食物,也能登堂入室,成為王公貴族的盤中佳肴。1889年,意大利國王翁貝托壹世與瑪格麗特皇後來到那不勒斯,就突然對這種平民美食產生興趣,紆尊降貴地請來了當地廚師,為他們做壹份披薩。廚師準備了三種口味,其中最出名的壹種, 以番茄、馬蘇裏拉奶酪和羅勒為主料,紅、白、綠三色正好還是意大利國旗的顏色 ,主旋律十足——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 瑪格麗特披薩 (La Pizza Margherita)。
意大利人對什麽都隨意,但唯獨對食物執著得莫名其妙 。那不勒斯披薩出名以後,當地在1984年,成立了 披薩標準協會 (l'Associazione Verace Pizza Napoletana?),對於正宗那不勒斯披薩的配方、做法都進行了詳細規定。面粉要用小麥芯部磨成的極度精細的00號面粉,番茄壹定得用酸度偏低,甜度清爽的聖馬力諾(San Marzano)品種,制作奶酪的原料壹定得是水牛奶,烤披薩壹定要用明火壁爐,用果木燃起熊熊火焰,壁爐中心溫度高達500°C,能在90秒內把披薩烤熟——基本上,那些面餅、番茄、芝士還沒反應過來,鮮美風味就已被牢牢定型,鎖在披薩之中了。
這個龜毛的協會,甚至對披薩的口味也有規定。只有兩種口味有資格被稱為那不勒斯披薩。壹種就是剛才講的瑪格麗特(La Pizza Margherita) ,另壹種是 瑪麗亞娜披薩 (La Pizza Marinara),以番茄、大蒜、牛至葉和橄欖油制成,也被稱為“水手披薩”,因為不含芝士,原料可以長期保存,很適合水手在海上航行時烹飪。
3 | 意大利披薩都是薄底嗎?
那不勒斯披薩太過出名,幾乎成為了意式披薩的代名詞,以至於人們壹提起意式披薩,就想到番茄、馬蘇裏拉奶酪、薄底這幾個關鍵詞。其實,意大利不同地區的披薩都有區別,厚底披薩也占有壹席之地,可沒有什麽薄底VS厚底的鄙視鏈之說。
西西裏披薩
Sfincione
面餅: 酵母量為普通意式披薩的三倍,發酵時間加倍,口感松軟
配料: 多為番茄、鳀魚、面包屑與重口味芝士(如calciocavallo 芝士?)
西西裏披薩有個別稱叫“ 厚海綿 ”,光看名字就能想象出它的松軟口感。但和美式披薩不同,它的配料還是走清新路線,以番茄和鳀魚為主。
薩登納拉披薩
Sardenara
面餅: 較厚,使用高筋面粉,口感更有韌性
配料: 多為洋蔥、大蒜、黑橄欖、鳀魚,也會使用芝士和牛至葉
這種披薩的底部較厚,和現代披薩很像,但它卻是壹種歷史很悠久的披薩。其實傳統上,薩登納拉披薩是不加芝士的,但後來還是向人們的口味妥協,畢竟,“芝士就是力量”。
羅馬方形披薩
Pizza al Taglio
面餅: 手搟而成,烤後口感更加薄脆
配料: 非常隨意,從只加芝士到豪華套餐,應有盡有
大多數意式披薩的面餅,都是像甩飛餅壹樣甩出來的,唯有羅馬披薩是個例外。廚師要動用搟面杖,搟成方形,又寬又薄,壹入烤爐就被烘成薄脆噴香的餅幹底。薄底愛好者壹定不能錯過。
4 | 時常被黑的美式披薩,又是什麽情況?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披薩就已經和意大利移民壹起登陸美利堅了,但它卻壹直蝸居在意裔社區裏,不為人知。
不過,美味 是沒有國界的,這件事在戰爭時往往體現得最為明顯。
雖然在二戰時期,美國和意大利是敵手,但駐紮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國大兵,可是被披薩迷得神魂顛倒。戰爭結束後,他們把這種神奇的食譜在家鄉發揚光大,披薩就此就在美國大地上流行開來,並逐漸風靡世界。
但意大利人對此並不領情,他們看到被美國人改造之後的披薩,簡直要氣得昏過去——為了吃飽,美國人什麽都敢往披薩上放,芝士隨意加量,面餅也可以無限增厚,與意式披薩的清新風格完全背道而馳。但妳也得承認,有時候,這種高熱量的罪惡食物,還真是蠻好吃的呢。
紐約披薩
New York Style
面餅: 由高筋面粉制成,冷藏發酵,口感較薄而軟,非常耐嚼
配料: 多為幹馬蘇裏拉芝士、意大利辣香腸,sausage等
在眾多氣死意大利人的披薩裏,紐約披薩算是比較溫和的壹種。它的面餅與意式披薩較為接近,也是薄底,但更有韌性, 拿壹角卷起來,就可以邊走邊吃 ,忙到沒空吃飯的紐約人最喜歡這種設定了。
如果妳上街觀察就會發現,很多西裝革履的紐約白領在吃披薩之前會先卷起袖子,這是因為紐約披薩偏油膩,不卷袖子的話油會順手滴下留在襯衫上。另外,在紐約還有這樣的壹種都市傳說——出了紐約再也沒有正宗紐約披薩。紐約客們堅信,本地這種質地偏硬的水,才是成就紐約披薩獨特的韌勁的關鍵。
芝加哥深盤披薩
Deep dish pizza
面餅: 較厚而松軟,餅邊較高
配料: 怎麽高熱量怎麽來
這是壹種小眾而獨特的披薩, 最大的特點是餡料翻轉——和其它的披薩不同,它的芝士不在最上面,而是藏在番茄醬底下 。面餅厚而松軟,餅邊高高壘起,餡料放得豪邁,芝士拉絲越多越好。披薩鐵盤裏,往往還會事先塗上壹層油,讓餅底烤出來有種油煎般的松脆感。至於熱量......這可是 由橄欖球運動員發明的披薩 ,妳懂得。
加利福尼亞披薩
California Style
面餅: 中等厚度,口感松軟
配料: 腦洞最大
出現僅僅三十幾年的加利福尼亞披薩,像它的故鄉加州壹樣, 最大的特點是包容性強和不拘壹格 。只要是能吃的東西,管它是三文魚,芝麻菜,沙嗲雞肉還是北京烤鴨,全可以撂在面餅上,送進烤箱修煉壹番,出爐就是迷人的加州小夥,啊不,加州披薩了。因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拘泥於傳統,後來各種腦洞大開的披薩,都可以算作這壹流派。
簡單總結壹下
- 本期預告 -
所以說了這麽多,去哪可以吃到好吃的披薩呢?企鵝君(又壹次)跑遍上海,為妳搜尋到了最靠譜的美式和意式披薩。
明天見?
文 | 壹琪吃
圖 | Min
部分來自網絡
編輯 | 劉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