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鄉下,每到冬天不少人家都會曬白菜幹,我們也不例外,如俗語雲“立冬劈曬菜”。南方冬天氣候溫和,空氣潮濕,白菜(指小白菜不是北方大白菜)長況好,往往供過於求,為了不讓白菜爛在田裏。我父親會趁著黃昏和早起的空隙,把白菜砍下來。我們放學後,幫忙挑選,除去老根、黃葉,投入竹筐中,再置於院裏空曠地,風吹日曬半天,蒸發掉些許水份,就可以準備進行下壹個環節。
鄉下人做事情多會相互幫忙,壹家有忙活,左鄰右舍會過來幫壹把。壹大早,隔壁大嬸、伯母就過來幫忙,他們在院裏邊說笑邊敏捷地揀選出矮腳的、莖厚的奶白菜(上海青),集中壹旁,手腳麻利地用清水沖洗幹凈,每株的菜芯裏面都得清洗到,不能有沙末,不壹會功夫,她們就沖洗完了,提著滿筐幹凈的白菜到廚房等泡湯,她們的到來給院子增添了幾分輕松氣氛,她們的互助讓大家忘記了勞動的辛苦。待壹大鍋水燒開後,我母親將壹株株白菜放置鍋內,泡燙至筷子紮下菜桿可紮入即可,千萬不要燙久了,菜葉黃了就過了。撈出,放入竹筐,用冷水沖沖,撈出瀝瀝水就可以曬了。
鄉下人多用竹桿或繩子掛曬菜幹,掛在外面的白菜不會遭到鼠害,綠中帶黃,黃中有綠,壹排排、壹溜溜很是養眼,成為村子裏壹道特有的風景。經過三五天風吹日曬,掛在外面的白菜,水分減少了,變得“骨瘦嶙峋”,曬成黑白分明的靚菜幹,成為名副其實的白菜幹。經過若幹天的晾曬,幹白菜水分已經幹枯如旱煙葉壹樣,手輕輕地壹碰就會破碎。判斷是否已曬幹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用手壹捏幹白菜是否會“粉身碎骨”。南方天氣易返潮,將其壹捆捆紮好,放在密封鐵盒或封口袋即可。
以往,春天裏,蔬菜青黃不接,為彌補副食品不足,白菜幹自然而然成了這個季節的主打菜。我母親在幹白菜中加入壹些豆腐、粉條、五花肉做成葷菜幹,每頓吃上壹些,我們可以吃上好多頓。葷菜幹比起壹天三頓的鹹菜吃起來要強上百倍,讓我們百吃不厭。
如今,社會物質豐富,人們壹年四季都可以隨時隨地吃上新鮮蔬菜。但是,鄉下人還保留曬白萊幹的習慣,實際上是為了調劑生活,釋放富足情感,是為了改善胃口的壹種快感;是壹種生活上的樂趣,壹種美好生活的裝飾,壹種典雅、清新、恬淡的南粵風情再度延續。
春去春又回,秋去秋又來,我們不再盯著大魚大肉,相反卻想起了當年的番薯、玉米、南瓜……更喜歡我母親在冬季曬的白菜幹。
從曬白菜幹,可以聯想到生活點滴。曬白菜,是通過陽光把蔬菜中的水分擠出去,蒸發掉,這樣蔬菜的味道才更醇,更甜美;同樣,人的情感,也要擠出去那些不該存在的水分,心情才更輕松,更歡暢;在生活中更需要擠出去那些自尋煩惱的水分,排除雜念,刪繁就簡,這樣更能感受到幸福和甜蜜,天高地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