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屎酒”是藍山縣(屬於永州市)的壹大特產,應該說是藍山壹絕,除藍山縣之外,至今還沒有看到過其他地方有此種酒。“牛屎酒”其名不雅,陌生人聽了怪不是滋味的,於是也有人喜歡管它叫藍山“牛屎酒”。
“牛屎酒”是藍山縣(屬於永州市)的壹大特產,應該說是藍山壹絕,除藍山縣之外,至今還沒有看到過其他地方有此種酒。“牛屎酒”其名不雅,陌生人聽了怪不是滋味的,於是也有人喜歡管它叫“黑糊酒”。
關於“牛屎酒”,當地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壹男子好酒,幾乎變賣了家裏的所有財產,每天在外飲酒,深夜方歸。壹天,他的老婆實在是忍無可忍了,便把他閂在門外。外面下著瓢潑大雨,他只好抱著酒壺去牛圈避雨。第二天清理牛圈時,便清理出了壹壺“牛屎酒”。原來,他的老婆看見他不爭氣,壹腳把他的酒壺踩進了牛糞堆裏,以解心頭之恨,誰知這壹腳竟踩出了絕世佳釀。
“牛屎酒”看上去黑糊糊的,別看它其貌不揚,但酒液特別濃,掉在桌上不會流走,凝成壹小團。它的味道也很醇厚甘美,沁人心脾,飲後覺得余味無窮。
“牛屎酒”的制作十分考究:首先選用當地優質糯米為原料,用特制的大木桶蒸熟以後,摻和酵母,用缸盛起來,半月後倒入甘甜可口的井水,並配以多種名貴藥材釀造;待酒釀好後,把酒倒入口子較窄的陶瓷缸裏,用幹凈布封住缸口,蓋上蓋子,再用水泥或石灰塗上,以防漏氣;然後,在牛圈中牛糞較多的地方挖壹個洞,置缸於洞中,用牛糞壘好。經過半年或者更長時間以後,把酒取出來,酒液已變成像牛糞壹樣的顏色——深褐色。壹般來說,放置的時間越長,酒液越稠,味道也越芬芳、越綿甜。“牛屎酒”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舒筋活血、醒腦提神、消寒去濕等藥用價值。當地人還用這種酒擦在發燒的病人身上,以幫助病人退燒。
外地人喝過南山“牛屎酒”後,便對它有了依依不舍之情,於是,壹些人回家紛紛仿效起來,但都沒成功。據說,這與藍山獨特的地理條件有關。藍山縣與廣東和湖南郴州交界,多山區,地形起伏不定,冬暖夏涼,再加上在米質和水質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才成就了這絕佳美釀。
由於制作不便,再加上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因此,這種酒顯得極其珍貴。在藍山,也只有家裏來了貴客,才會拿出這種酒來款待。
粑粑油茶是藍山特有的傳統名點,以辣、香、甜、脆、味美著名。粑粑系用本地產的優質糯米制做,油炸成鴿蛋大小,每碗盛十至十二個,配以炒熟的花生米、黃豆、凍米等,面上稍撒點蔥花,然後泡進滾開的油茶姜湯(湯中放有生姜、少許紅糖和茶葉)中,既香氣四溢,又辣甜松脆,十分可口。油茶落肚,發汗驅寒,能促進血液循環,有益於健身防病。
南朝時期,郴州、桂陽壹帶土匪甚多,百姓終年不得安寧。當地官員便上書朝廷,請求朝廷派兵前來剿匪。
南朝梁武帝閱完奏章後,於大通年間,派徐州刺吏官成景雋(河北省定興縣人)帶兵前來剿匪。成景雋接到聖旨後點兵千余名,備好行裝,日夜兼程趕往郴州、桂陽。成景雋的部隊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土匪嚇得屁滾尿流,向藍山方向逃去。成景雋率兵追擊到藍山塔峰鎮富陽頭村時。兵官們都出現水腫,患了水腫病。於是部隊住紮在富陽頭村休養。怎麽壹回事?當地老百姓又沒患水腫病?當地壹個瑤族郎中告訴他:“藍山是山區,有壹種瘴氣之毒和寒濕。妳們的病是受瘴氣和寒濕侵襲所至。成景雋問:“妳們長年在山區又不患水腫病?”
郎中說:“我們是長年喝姜茶水。所以能抵住瘴氣和濕氣的侵襲。”
成景罡又問:“姜茶水起什麽作用?”
郎中回答說:“生姜,味辛性微溫,有發散風寒,止嘔吐,溫中行水之功能。綠茶則味寒,有和中,清熱解毒、助消化等作用。兩種配合在壹起,溫寒相抵消,喝後不但能治好水腫病,又能抵缷寒氣濕氣的侵襲。”
成景雋恍然大悟。忙命火頭軍在老百姓家買了些生姜和茶葉,在戰營裏架起大釟鍋,熬了壹大鍋姜茶水。士兵喝了幾次姜茶水後,水腫全消了。
成景雋在剿匪時,見見其村平疇鋪展,阡陌縱橫,風光旑旎。在他告老還鄉時,便面呈梁武帝,請求在藍山縣的富陽頭村安度晚年。粱武帝念他剿匪有功,便賜給他在富陽頭、成家村兩地的良田萬傾。
成景雋帶著家眷在藍山富陽頭過起了田園生活。他在山上種植了大片茶葉,種植了幾畝地生姜。每天他都要喝它幾湯碗姜茶水。天長日久,他覺老是喝姜茶水泛味,便試著在姜茶水裏放壹些油炸粑粑、花生、凍米之類的食物,後來他又加進壹些蔥。這樣壹搭配,更香甜可口,飄香十裏。於是,上等客上等待,凡是從汴京來的貴客,他都做油茶給人家喝。久而久之,用油茶招待貴客的習俗傳了下來,藍山人用油茶待客成了最高禮節。藍山油茶從此聞名遐旑爾,成了藍山的壹道風景。
藍山人喝油茶,幾百年來已相沿成習,節日喜慶,招待賓客,人們都要制作油茶。民間還傳說,春節早上吃了油茶,壹年之中可以驅瘴消災,大吉大利。
藍山大白苦瓜是湖南省藍山縣地方優良品種,植株生長旺盛,分枝力強,果實長圓筒形,長40~70厘米,橫徑7~8厘米,綠白色,有光澤,單瓜重800~1000克。
聞名全國的蔬菜良種“藍山大白苦瓜”是采用本地品種鱔魚苦瓜作父本、鯉魚婆苦瓜作母本進行有性雜交,再從雜交後代連續8年進行定向擇優選育而成的高科技良種,良種推廣已達20多年。目前除臺灣外,暢銷全國所有省市,包括西藏、新疆和黑龍江(大棚蔬菜)等邊遠省區,推廣範圍之廣達到了長城內外和大江南北。“藍山大白苦瓜”是目前我國瓜條最長、外觀最白、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的“苦瓜之王”,壹般單個重1.5公斤,最大的重達4公斤,經濟效益可觀。
金柑是我國的傳統名果之壹,在華南數省和長江流域均有分布。藍山縣栽培金柑已有140多年的歷史,為湖南省重要的金柑生產基地。
藍山金柑,樹高3米以內;枝有刺。葉質厚,濃綠,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5-11厘米,寬2-4厘米,頂端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葉柄長達1.2厘米,翼葉甚窄。
藍山金柑,又名藍山金彈,為大果型良種,具有四大突出優點:果實佳,用途廣,耐貯運,銷路好,樹形矮小,分枝密集;便於管理,適於密植;生長快,結果早,產量高;受凍後恢復生長結果快,經濟損失小,因而久負盛名。金柑果實。有特殊芳香,營養豐富,既可生食,又宜加工成金錢桔餅、金錢花或金錢罐頭等;食之有順氣潤肺、化痰止咳、促進消化、強壯身體之功。對治療氣管炎和哮喘病有良好效果,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
有山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都會有自己獨壹無二的飲食韻味。血灌腸——這道屬於藍山的飲食韻味歷經千百年傳承而不衰,儼然成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不可磨滅的美食記憶。
在對美味的漫長追尋中,自然激發了人類最初的想象力,傳統則讓這些源源不斷的想象力濃縮凝聚,走入尋常人家。
相傳,藍山自古有著富考狀元窮養豬的說法,就是說窮人養了頭大肥豬就像富人家裏考上狀元壹樣的歡喜。因此,殺豬的時候,主人會邀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前來慶賀。
每年冬至過後,氣溫逐漸下降,高寒的氣候讓瑤山人家迎來了殺年豬制臘肉的最佳時機。
殺年豬,是瑤山群眾整個冬天裏的頭等大事,準備殺年豬的瑤胞壹大早就忙活開來,左鄰右舍也會主動趕過來幫忙。
如今的瑤山村寨,年輕人大多都去了城市務工,每年只有將近年關的時候,往日靜謐祥和的小山村才會熱鬧起來。
殺年豬,主人會準備壹桌豐盛的殺豬菜犒勞鄉親們,也犒勞自己壹年的辛勞和回家過年的兒女。餐桌上,地道的血灌腸必不可少,民間還有“無血灌腸不叫殺豬菜”的說法。
藍山血灌腸當屬壹絕,據傳,血灌腸是南宋貢品。血灌腸制作十分講究。宰殺豬時用大盆裝豬血。適當加入鹽和水,便於血成型,也會獲得最佳的口感。水和食鹽的配比比例全在老把式的心裏。
豬大腸沖洗幹凈,溫開水煮至五成熟。灌腸時,先將大腸壹端用稻草紮緊鋪平,血水拌均勻後從另壹端口快速灌入。血水倒入腸後,得跟著血水流勢不時捋捋大腸,待大腸外衣呈飽滿狀就好。
灌好的血腸,需要用稻草紮好口子,25——30厘米前後再用稻草分節紮緊。把血腸放入冷水鍋,鍋裏的水需浸沒血灌腸。
用柴火竈來煮,血腸的清香與稻草的醇香相互融合,味道更鮮香。血腸煮得好壞,火候的把控是關鍵。溫火煮、輕盈翻動可防爆腸。
高溫使腸內的豬血煮成塊,老把式用壹根小竹簽便能辨別血腸有幾成熟。竹簽刺破腸衣後,豬血不外流時已熟透。
血灌腸,藍山人最為鐘愛剛出鍋時的口感,剛從鍋中取出冒著熱氣的血灌腸最能呈現出食材的原始鮮香和嫩爽。切下壹指長壹段,用手直接塞進嘴裏,熱乎乎、香噴噴,最為爽口,也最為過癮。
豬血富含各種微量元素,與侵入人體內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發生化學反應,利於毒素排出體外,這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吃血趕灰”。如今,雖然農村百姓殺年豬吃血腸的方式在改變,但承載的那份藍山飲食韻味卻始終如壹,因為,情感的融合才是其中的真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