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雲霄縣的文化習俗

雲霄縣的文化習俗

雲霄縣地處於閩南,與潮汕地區相鄰,受潮汕地區文化影響,雲霄縣內百姓們對潮劇是濃烈的喜愛。縣裏還成立了雲霄潮劇團,此劇團深受廣大老百姓歡迎。地方特色民俗活動有元宵十五走王活動,各個村莊也有各自地方節日,本地話俗稱“做戲”(閩南話,意思是社戲)。

唐代名將陳政、陳元光父子在此設郡置縣,從此成為“開漳聖地”。後人為追緬其開漳業績,興建威惠廟奉祀。雲霄威惠廟位於福建省雲霄縣城西門外西園街工農路557號,是“開漳”重要史跡之壹,始建於唐中宗嗣聖(公元684年)年間,原稱“陳將軍廟”,首祀開創漳州的先驅陳政將軍。未幾,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主要將佐亦入祀此廟,且以聖王陳元光為主神。迨北宋徽宗政和三年,朝廷頒詔賜名“威惠廟”並賜匾。宋代漳浦縣令(時雲霄屬漳浦)有“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首推此廟為最古之聖王祠廟。後因歲月滄桑、歷經戰亂,幾經修復:如明弘治四年(1491)、崇禎四年(1631)以及清道光、光緒年間,先後有過重修,存有碑刻多處。現存的廟貌,以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建築遺存為主。重新整修後,海內外遊客接踵而來,親臨威惠廟晉謁開漳先烈,參觀開漳發祥地雲霄境內的諸多史跡文物。

雲霄當地城鄉多有建立開漳聖王廟宇,據不完全統計***有壹百多座,祀典歷代不替,香火鼎盛。開創漳州的功臣陳元光將軍為閩南的發展立下豐功偉績,惠及萬民,因此雲霄人民對陳元光祖孫幾代及其部將,都懷著極為深厚的感情,千百年來壹直用“開漳聖王巡安”這壹特殊的民俗活動來紀念他。

基本內容: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元宵節,凡立有聖王廟的城鎮或村社,民眾必入廟焚香禮拜,並約請戲班演戲“娛神”,以表達民眾對陳元光及其將佐的尊敬和懷念,並舉行盛大的“開漳聖王巡安”活動。

壹、巡城

廟祀畢,民眾即擡扛神像出廟宇,開始巡遊各村莊福社。有繡旗前導,再由四個身著戲裝的童男擡壹對宮燈先行。神像的前後順序是:土地神居前開道,繼以元帥馬仁、軍師李伯瑤、王子陳珦、王女陳懷玉、夫人種氏,聖王陳元光殿後。擡神隊伍由鼓樂隊簇擁,伴以鑼鼓笙笛。所到之處,鞭炮爭鳴,並擺設香案於各路口恭迎。男女老少歡呼雀躍,甚是熱鬧。凡此年的新婚或新生男兒之家,必恭請神像至其門首,置香案、供獻金棗茶。禮拜畢,盛情請擡神者、鼓樂隊眾人吃蜜金棗、烏龍茶等,謂之“巡城”或“巡安”,以紀念當年開漳將士創建漳州後,常年帶兵在閩南各地巡察四境,以安定社會,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之恩德。

二、鑒王

巡城禮畢,神像集中排列,高踞於戲臺對面之“王棚”中,壹時則彩旗吉幡、笙歌鼓樂環繞王棚。棚前香案高置、供桌蟬聯,桌上羅列青瓷花缸八只,缸上皆聳立以竹竿麥篙紮成之草柱,柱表密封肥豬肉片,柱頂插飾甘杞木(取甘棠遺愛,世代紀念之意),並分別端放雞、鴨、魚等祭品,其供案前方又擺列著以面粉、糯米粉及蔬菜類捏塑而成的飛禽、海產品形狀工藝供品,並塑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表達了廣大民眾祈請開漳諸先賢永久庇佑康樂幸福的樸素願望。俗稱“辦大碗”。值此,各家各戶又另備酒肉糕果之類,真是供品如山、人似潮湧,接踵摩肩,獻供禮拜。謂為“鑒王”。

三、走王

午後,即接以“走王”活動。此風俗千百年來盛況不衰,足見雲霄民眾對開漳功臣之惠烈與恩德,萬世不忘。當祭拜獻供盛典進行至高潮時,則由村社中之耆老帶領預先選定的數十個青壯男子,每六個健兒編成壹組,各組***擎壹尊巨型木雕神像。神像的先後順序如上述排列於特定地段的起點處,列隊待發。起點與終點各有兩位禮炮手,專門司事放“三拜槍”(即三聲連響的禮炮,系由鐵管制成,裝火藥燃放),而神像前另有兩人鳴鑼開道,其後又有壹個執羅傘者撐遮神轎,值聞鼓擂炮響,各組健兒分別***舉各尊神像,協力疾速奔馳如飛,至劃定之終點乃止,禮炮再連鳴三聲。再現了當年開漳先賢馳騁疆場的威武雄壯場景,似此形式,將每尊神像依次擎跑,且以其時速、勢壯、姿美者為勝,實是壹種特殊的體育運動,俗稱“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