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會在每年的冬至準備熏制臘味。把帶皮的豬肉抹上鹽腌三四天,晾幹後放在柴火竈上熏烤,過年時再用鉤子取下來,就是壹塊香噴噴的臘肉了。出門在外的湖南遊子,總會攜帶幾份家人準備的臘味。臘肉、臘魚、臘腸、臘耳尖...都是家鄉的味道,是地道的湖南味兒。
? 臘味存放時間長,等到開春來,取壹塊肥瘦相宜的臘肉,過水後切成薄片瀝幹。鍋內熱油,爆香姜絲蒜子後放入臘肉,薄而透明的臘肉滋滋作響時,加入辣椒和豆豉迅速翻炒,這是最傳統的烹制方法。近些年湘菜推陳出新,黃瓜炒臘肉、萵筍炒臘肉平添幾分清爽,而采用時令的筍和蕨炒臘肉又增加了春天獨有的鮮嫩。
? 市面上售賣的春筍個頭比較大,有微微的澀味。我最愛湖南人喚作“小筍子”的春筍,是從矮竹叢裏生長出來的,每根粗細只有指頭大小。小時候外婆家門口就有壹大片矮竹叢,春天突然冒出來的小筍子讓年幼的我又驚喜又好奇,偶爾還會鉆到竹叢裏去查看,這讓家裏的大人很緊張,因為竹叢後就是池塘。小筍子們的個頭漸漸竄高時,外婆帶著我去采筍,只需要采兩小把就夠了,剝去筍殼剁成筍末攤個雞蛋,又香又脆十分美味。
? 或許是因為在地下經過壹冬的蘊藏,筍和蕨都帶有泥土的氣息。比起鮮蕨來,我更喜歡吃風幹後的蕨,幹蕨爆炒肉末味道真是太贊了。3月跟隨玩戶外的朋友采完蕨後,我對鮮蕨大為改觀。之前我認為鮮蕨味道不如幹蕨,那是因為我沒吃過真正的鮮蕨。老話說蕨是邊采邊老的,意思是當妳采下蕨的那壹刻,它的鮮味就已經在慢慢退化了。上午采的蕨最好中午就吃,晚上吃味道肯定差壹個層次。有采蕨經歷後我再看市場上售賣的蕨,莖稈烏黑打蔫,已經完全沒有了購買欲望。大家看看這幾座連綿的蕨山,山上全部覆蓋著蕨的植被,簡直是大自然為蕨開辟的自種田。自種田裏隨處可見肥壯幼嫩的蕨,怎麽個嫩法?嫩得似乎手壹碰就會斷,不好意思,忘了拍特寫是我的錯。
? 香椿的家常做法壹般是煎蛋或者拌豆腐,它的氣味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我能接受,但不愛吃。不愛香椿的另壹個原因是有壹種臭椿樹和香椿樹非常相似,我反正是傻傻分不清楚。每到春天,臭椿樹上就掛滿了壹樹花毛蟲,光是想想那個場景都毛骨悚然。本人十分懼怕軟體動物,在路上瞅見壹條毛蟲寧願繞著走,蠶在我眼前蠕動要強忍著別吐出來。所以,讓我聯想起毛蟲的香椿,琢磨怎麽好吃法基本上就這麽放棄了。
?如果是和風日暖的天氣,公園裏會看到不少人在采白蒿。這種蒿子性涼,做出來的粑粑是綠色的,帶有淡淡的苦味。現在漸漸有種植的野菜售賣,比如葉背紫紅的補血菜,又名觀音菜,香味也比較特殊,壹般是清炒或涼拌來吃。我個人對苦菊情有獨鐘,涼拌苦菊的做法很簡單,去根清洗過涼開水,生抽鹽味精等調好汁兒澆上,淋上香油拌勻就OK了。我是李錦記的粉絲,涼拌苦菊我推薦李錦記的涼拌汁,既省事味道比我們自制的還好呢。
? 作為壹個肉食動物,最後還是推薦壹些春天的葷素搭配。即使壹年四季都可以買到黃鱔,但只有春天才有水芹,黃瓜燒鱔魚是絕對不能少紫蘇和水芹的。即使壹年四季都能買到泥鰍,但只有春天的泥鰍才有可能是野生的。野生泥鰍和養殖泥鰍的區別很簡單,野生泥鰍大小不壹,而養殖泥鰍個小均等。春天的韭菜是壹年中最好最嫩的韭菜,夏臭韭夏臭韭,夏天的韭菜已經不再鮮嫩了。選用春韭炒河蝦或者炒河蚌,鮮上加鮮,養生又美味。壓軸菜就用蠶豆吧,註意是扁形的豌豆,也稱蠶豆,並不是圓圓的麥豌豆。麥豌豆炒酸菜肉末也好吃,但它缺乏蠶豆的粉糯,而新鮮的蠶豆只有春天才吃得到。我試過幾次蠶豆香菇炒培根,覺得還是蠶豆酸菜肉末的味道最經典。
導演《舌尖》的陳小卿說:美食和其他學問壹樣,越研究越感覺自己無知,這條路沒有窮盡,需要不斷地補充知識。
? 很贊同啊,因為我呈現給大家的美食地方特色濃郁,是我們大湖南的風味。
? 妳們呢?妳們春天吃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