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壹部分,瞧瞧這些動物。
1、龜和鱉
這類爬行動物大約有330種。它們的體型短而寬,柔軟的身體藏在厚重堅硬的甲殼中。它們沒有牙齒,但顎骨卻非常堅硬,能切斷食物。
龜的嗅覺和觸覺都相當發達,聽覺和視覺不敏銳。絕大多數的龜性情溫和,不具備攻擊性。在遇到敵害時,它們就將頭腳全部縮起來,藏在龜甲之中。看著那塊石頭壹樣的硬殼,敵人往往對它無可奈何。就是憑借著這種特殊本領,龜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2億年,而且還將繼續安然自得的生活下去。龜的壽命很長,壹般在70年左右,陸龜大多可活到100歲左右。
龜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它們產卵時非常詭秘,每年的繁殖季節,雌龜借著夜幕的掩護悄悄爬到沙灘上,選擇壹塊日照充足而又溫度適中的地方作為產卵地。產卵前龜會在沙土上先小便,讓土變的濕軟壹些,然後用後腳往後挖洞,當洞挖到10多厘米深的時候,龜就開始在洞裏產卵,龜卵和壹只乒乓球差不多大小,外面是壹層堅硬的鈣質殼。這層殼是卵的保護層,但對於即將初升的幼龜來說卻是壹層障礙,幸好在幼龜的嘴和鼻之間有壹塊堅硬的突出物,憑借這塊“破殼器”,幼龜奮力鉆、磨、掙紮,終於鉆出壹個小孔,拼盡全力用頭撞破蛋殼,幼龜才開始了它的第壹次呼吸。隨著幼龜的初升,它的生存危機夜隨之來臨。幼龜是海鳥、大蜥蜴、狗、蛇等的美食。幼龜往往在爬向大海或河邊、池塘的途中就被吃掉,100只幼龜中,能生存下來的往往只有幾只。
海龜是體型最大的龜。它們的甲長壹般在100厘米左右。除了產卵或曬太陽,海龜壹直生活在海裏,它們的腳已經變化成為鰭形,這使得海龜能在水中自在的遨遊。
龜有三種食性。陸龜多為草食性,以稻草和植物葉為食。海龜多為肉食性,它們捕食軟體動物、蝦和蟹。淡水龜大多食雜食性的龜,它們吃水草等素食,也吃河蝦、蛙和魚。
現在已知的鱉大約有32種。它們生活在淡水中。鱉要經常潛入水底的沙泥裏,因此它的背甲變的又扁又平。鱉趾間的蹼很發達,在水中動作敏捷,遊的很快。鱉是天生的潛水健將,它的脖子河鼻子都很長,這使它能趴在水底將鼻子露出水面呼吸。
2、鱷
鱷是現存最大、最危險的爬行動物,也是爬行動物中最高級的壹類。鱷魚現有22種,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最大的鱷是印度——太平洋鱷,亦稱鹹水鱷,長達7米,體重約300公斤,在離岸1000千米的大洋中仍能見到它們的蹤跡。盡管它們的棲息地不同,大小、習性也不同,但它們都長著兇惡的外表。鱷魚的身軀西長,布滿鱗片,它的牙齒好似壹排排長在口中的小匕首;尾巴起著舵與槳的劃行與控制方向等功能。
鱷魚都是肉食性動物,以昆蟲、蛙、蝸牛、魚、龜、鳥及大型的哺乳動物為食。鱷魚捕食時非常狡猾,它們總是將身體藏在水中,只留下眼睛、耳朵和鼻子突出在水面上,遠遠看去,就像壹截漂在水上的枯木。當發現岸邊的獵物時,這截“枯木“會神不知鬼不覺的移向岸邊,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獵物,將它咬住並拖入水中,幾番掙紮之後,獵物就成了鱷魚的美食。
鱷魚的壹生中會有數百顆牙齒——不過並不是同時長出的。鱷獵食時時常會弄斷或丟失牙齒,於是它們會長出新牙作為替補。“鱷魚的眼淚“是偽善的代名詞,其實鱷魚流眼淚與鱷魚的情感無關,這是它排泄體內多余鹽份的方式。鱷魚不出汗,腎臟也已經退化了,它體內有專門的排泄腺排出鹽份,其排出管正好分布在眼睛四周。鱷魚的眼淚事實上是壹種鹽溶液。
3、蜥蜴
壹提到蜥蜴,很多人感覺陌生,認為只有在熱帶叢林中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如果有人告訴妳,蜥蜴幾乎生活在全世界的每壹個家庭中,妳壹定非常驚訝。事實的確如此,壁虎就是壹種蜥蜴,許多人家都有壁虎,它幫助人們消滅居室裏的害蟲。蜥蜴是爬行動物中的旺族,種類非常繁盛,有3000種。
蜥蜴多是肉食性的,以昆蟲、蝸牛等軟體動物為食;還有壹些是雜食性的,除了吃果實和鮮花外,有時也會吃蝸牛;而壹些體型較大性情溫順的大蜥蜴則是純粹的“素食主義者”。
蜥蜴有很多的天敵。蜘蛛、蠍子、蛇、鳥和哺乳動物全都獵食蜥蜴。北美大毒蜥和墨西哥毒蜥以毒自衛,其它蜥蜴遇到天敵攻擊時,主要依賴特別的防禦或逃避的本領。大多數蜥蜴都有很好的偽裝,遇到危險只需靜伏不動等獵食者離去。變色龍能通過改變體色與背景顏色壹致,在獵食者走近時壹動不動。也有壹些蜥蜴會使獵食者大吃壹驚或感到恐懼,從而贏得逃跑的機會。澳大利亞傘蜥會突然張開褶腮,有些蜥蜴會伸展喉部嘶嘶作響,也有的憋氣使自己脹得比獵食者還大或大到無法吞食,還有的甚至伸出有顏色的舌頭!許多蜥蜴有特別的逃生方法,如果被獵食者抓住尾巴,它們便留下扭動不止的斷尾分散獵食者的註意,以便自己抽身逃脫。有些蜥蜴長著尖刺,會刺傷獵食者的嘴;還有些長著滑溜溜的鱗,使獵食者難以抓住。當然,迅速逃跑使敵人無法追到,也不失為壹種求生的好方法。
角蜥可謂是防禦方式最古怪的蜥蜴了,它嚇走獵食者的武器竟然是自己的血,它用特殊的肌肉爆裂兩眼內部和周圍的微血管,將血噴射出1米遠以嚇退獵食者。
變色龍是壹種非常有名的蜥蜴,它的體色能隨著光線和溫度的改變而變化。光線強、溫度高的地方,變色龍會變成綠色,光線暗、溫度低的地方,變色龍則是褐色的。變色龍甚至會因心情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體色。變色龍的另壹個非常有趣的特征是它的兩只眼睛能分別轉動,各看各的,這使它能迅速發現獵物。
壁虎的腳趾是它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壁虎的腳趾上有壹條條深溝,就像是壹個個“吸盤”。當壁虎平按在玻璃上時,腳趾與玻璃間的空氣排出,就吸附在玻璃上了。壁虎的腳趾上還長著細密的纖毛,每根纖毛上還有上百個小突起,這些纖毛和突起能增大腳趾與玻璃之間的摩擦力,使壁虎在玻璃上也能行走自如。
4、蛇
蛇類,尤其是毒蛇,是令所有人恐懼的爬行動物。它們沒有四肢,但爬行的速度卻很快。細長的身體布滿鱗片,蛇頭有棱有角,頭上的眼睛閃著陰森可怕的光。蛇的口能張的很大,比自己頭還大的食物也能壹口吞下。
蛇全部都是肉食性的,以鳥、蜥蜴、鼠及哺乳動物為食,有些蛇還捕殺同類,海蛇則以魚為食。
蛇的耳朵已經退化,聽覺非常差,它的視覺也很差,只能看見近處的東西。那麽蛇怎樣能知道附近有沒有獵物呢?蛇能靠皮膚感覺來自地面或空氣中極細微的振動,它用全身的皮膚代替了耳朵。
蛇的嗅覺非常發達,與其它動物不同,蛇的嗅覺接收器官使舌頭,而不是鼻。蛇經常將舌頭伸出來不停的晃動。蛇的舌頭有兩根分叉,能吸收空氣中微小的氣味粒子,分辨出不同的氣味。
蛇的眼睛已經退化,它能在夜間捕捉到田鼠,靠的是它眼睛與鼻孔間的頰窩。頰窩就像蛇的紅外線接收器,可以根據接收到的溫度高低得知獵物得位置。科學家們根據蛇頰窩得功能,發明了壹種紅外線自動跟蹤裝置,攜帶這種裝置得炮彈被發射後,能自動跟蹤目標,將其摧毀。
毒蛇的牙與頭部的毒腺相連,毒蛇捕食時,毒液順著毒牙流出來,將獵物麻痹。毒牙有兩種,壹種是溝牙,牙上有壹條通往毒液的溝;另壹種是管牙,牙體細長如針,中間有壹條管,管內是空的,與毒腺相通。毒液也分為兩種,以不同的方式對獵物產生影響。壹種是神經中毒,另壹種是血液中毒。
並不是所有的蛇都只生活在陸地上,還有壹些生活在水裏,把它們稱之為遊蛇。遊蛇大多是無毒的,但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蛇卻全具有毒性,它們的肺部體積很大,壹次能吸很多空氣儲存起來。生活在湖沼中的海蛇,在追捕魚類的時候,能壹直將魚追到河口。
回答者:3000wjh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3-29 19:25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壹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壹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裏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麽好的環境,恐龍們壹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40到50噸,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壹些的恐龍,像細腭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
可是,這樣壹個龐大的家族,卻突然很快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時間是在科學家們稱為“白堊紀”的結束期。恐龍為什麽會壹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幹凈,這是壹個科學之謎,很多年以來人們紛紛猜測,但壹直沒有壹個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龍並沒有完全消失,它們的骨胳變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知道過去有這樣壹些動物存在,並且根據這些骨胳推測描繪出了它們的樣子。如果妳對恐龍感興趣,也不妨試試,看能不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對恐龍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幫我們認識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地球氣候的變遷、地質活動的狀況、我們人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等等,甚至還涉及宇宙天體的方方面面呢。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壹類叫做鳥龍類,壹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裏遊的,有在陸上爬的。下面我們就來大概認識壹下它們吧。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汽車那麽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壹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壹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壹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體形巨大的翼龍是怎麽飛上天的?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壹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壹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借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壹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壹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壹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壹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這兩種觀點究竟哪壹個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結論,也許不久的將來,妳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龍統治陸地的時候,海洋也同樣被壹些巨大的爬行動物占領著。它們與陸地上的恐龍和空中的翼龍是近親,也用肺呼吸空氣,壹般也產卵。它們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長著鋒利的牙齒,為的是捕食其他魚類。這些爬行動物多多少少長得有些像今天的魚類,有人就認為它們是魚變的,也有人認為今天的魚是它們變的。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種類,像我們今天有的鰻、龜、蛇、鱷等等,過去也都有相似的種類。如鰻龍,如蛇頸龍等等。薄板龍是最長的蛇頸龍,全長可達15米。它的脖子大約為軀幹的兩倍。
鰻龍是蛇頸龍的壹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科學家們在發掘原角龍巢穴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壹具小型恐龍化石。它跑到原角龍的巢裏去做什麽?經過研究,原來它是壹個專門偷吃恐龍蛋的小壞蛋。它的嘴裏沒有牙齒有壹根尖刺那就是它用來刺破並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陸地上的恐龍是我們最熟悉的了,這也許是因為它們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來的緣故。現在發現的這類恐龍很多,有獸龍類,如異齒龍;劍龍類,如劍龍;甲龍類,如森林龍;角龍類,如三角龍;雷龍類,如雷龍等等。
異特龍是是壹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它的壹張大嘴可以壹下子吞下壹頭小豬。它的牙齒全都向裏彎曲,獵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來。
原角龍生蛋時往往是幾只雌龍***用壹個窩,大家輪流壹圈壹圈地產蛋。看來它們很講團結呢。
三角龍是角龍的壹種。它的鼻子上有壹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只角,又像牛。這三只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櫛龍的頭上長著壹個引人註目的管子,裏邊有細細的通道。空氣經過時就會發出低沈的聲音,可以用來嚇跑敵人。也有人認為,那是它們在潛水時用來通氣用的,究竟是做什麽用的,目前還沒有定論。
這是甲龍的壹種,它們的皮膚非常堅硬,像鎧甲壹般。身上和尾部長著骨刺,像狼牙棒壹樣,誰也不敢碰它們。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壹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麽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壹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大約在2億多年前,地質史上開始進入中生代,這個時候,地球上出現了恐龍。在以後的1億多年裏,恐龍的家族越來越龐大。後來它們好像在壹天之內突然消失得幹幹凈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經過科學家們不懈的探索,我們才漸漸對恐龍有了壹些認識,原來恐龍雖然又大又笨又可怕,其實它們的故事還是挺有趣的呢。
慈母龍的故事:以前人們壹直認為恐龍和今天的爬行動物壹樣,都是壹生下蛋就走開,根本不管它們的孩子會怎麽樣。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壹些幼小恐龍化石的牙齒有明顯的磨損痕跡,這表明它已經開始吃東西了。但是這些幼龍的四肢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顯然還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行。這似乎可以說幼龍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另外,分析恐龍足跡化石表明,它們常列隊外出,大恐龍在兩側,小恐龍在隊列中間,如同今天我們看到的象群。於是科學家給這種恐龍起了壹個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龍。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僅憑這些證據,並不能證明恐龍是有目的誌養育自己的後代。因為現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動物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愛心。鱷魚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過就是用嘴巴含起剛出殼的小鱷魚,把它們帶到水邊,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小鱷魚會不會遊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龍每次能生25個蛋,這25只小恐龍每天要吃掉幾百斤鮮嫩的植物,慈母龍需要不辭勞苦地到處尋找食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們是無愧於慈母龍這個稱號的。
人們剛發現劍龍的時候就註意到它們背上長著許多骨板。最初,科學家們估計這些骨板是像護蓋壹樣平鋪在恐龍身上。後來,經過仔細的考察,最終確定骨板是豎立的。這些骨板裏面充滿空隙,表面還有很多溝槽,這些空隙和溝槽裏布滿了血液。當氣溫降低時,劍龍就會張開骨板,吸收陽光的熱量,氣溫升高時,又會將骨板轉壹下,利用涼風散熱。劍龍的頭小得很,腦子只有核桃大小,與它龐大的身軀極不相稱,科學家們由此認定,劍龍壹定很笨。
在恐龍家族中,個子最大的要屬梁龍了。它們又高又長,簡直就像壹幢樓房。按說身軀如此龐大的梁龍,體重也應該不輕,可實際上它們只有10多噸重,那些比它們個頭小許多的恐龍倒往往比它們重上好幾倍。原來,梁龍的骨頭非常特殊,不但骨頭裏邊是空心的,而且還很輕。因此,梁龍這樣的龐然大物就不會被自己巨大的身軀壓垮了。
在加拿大的雷德迪爾河沿岸,曾經生活著很多恐龍,其中有壹種叫阿爾伯特龍。這種恐龍和霸王龍屬於同壹個家族。與壹般恐龍相比,它們的身軀要小壹些,但它們卻更令其他動物害怕。因為它們奔跑的速度極快,據估計,短距離內可達時速30多公裏。阿爾伯特龍的可怕之處還在於它的嘴巴特別大,裏邊排滿了尖利的牙齒,能咬穿堅硬的骨頭,更不用說其他恐龍的厚皮了。另外它們的前爪像老鷹壹樣非常尖銳,任何動物被它抓住都難以逃脫惡運。
1993年,科學家在我國河南西部的西峽縣發現了大批恐龍蛋。在這以前,人類總***才發現了500多枚恐龍蛋化石,而這次西峽出土的的恐龍蛋多達5000多枚,沒有出土的估計還有上萬枚。壹時間,世界都為之震驚。但是,為什麽那麽多恐龍都跑到西峽來生蛋呢?科學家們推測,恐龍喜歡在水邊、向陽、地勢較高的地方下蛋。西峽恰恰就符合了這些條件。古地質時代的西峽是壹個盆地,湖泊沼澤很多,氣候溫暖濕潤,適合恐龍生存。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所有爬行動物壹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壹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裏。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壹頭30噸重的蜥龍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麽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於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壹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壹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很可能覆蓋著壹層羽毛或毛發,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壹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壹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倒底結論如何,目前還難下定論。
在我們的地球上,曾經有很多生物種類出現後又消失了,這是壹個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階段。但是像恐龍這樣壹個龐大的占統治地位的家族,為什麽會突然之間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種種猜測。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麽,使得恐龍和另外壹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壹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麽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幹冷幹熱的空氣,而且壹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裏的壹顆小行星。這麽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壹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裏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裏。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裏到300公裏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壹步的研究。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壹幕。有壹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壹道剌眼的白光,壹顆直徑10公裏相當於壹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壹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裏的速度壹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壹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裏,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壹切,洶湧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壹端,在那裏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幹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
那是壹場多麽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壹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卷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裏,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壹時間沈寂無聲。生物史上的壹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不論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發生過,恐龍的全部滅絕都將是壹個奇特的事情。好在我們現在獲得了壹些珍貴的恐龍化石,使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能夠進行。我們希望不久的將來,這個謎壹定會解開。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任何壹種生物都要經歷產生、繁榮、滅亡的過程。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並不會因為那壹物種龐大強盛而改變。恐龍滅絕了,隨後出現了壹個嶄新的時代,更多的更高級的生物世界把地球裝點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