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壹片區域,有很多聞名全國的景觀,比如南京的母親河和古老文明的搖籃——秦淮河,它素有“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因“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而被人們稱為“中國第壹 歷史 文化名河”。
此外,南京的夫子廟也是聞名全國的是中國四大文廟之壹,與曲阜孔廟、北京文廟等齊名,是中國古代江南文化樞紐之地、金陵 歷史 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
在這裏不僅可以品讀南京的 歷史 文化,還可以乘坐遊船穿梭於秦淮河中,去感受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眾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詩意。
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遊玩期間,給我們印象深刻的除了厚重的文化、修久的 歷史 、誘人的 美食 ,還有隨處可見的古裝(或者稱其為漢服),並不像其它地方的人穿漢服是為了拍照,在夫子廟壹帶的南京人似乎穿漢服是壹種享受,這種服裝穿著讓他們覺得舒服。
所謂漢服,並不是漢朝的服飾,而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壹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稱。
漢服是世界上 歷史 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壹。據《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壹 五帝本紀 第壹)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絲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漢族的服飾自周代至明清,三千多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征是沒有大的改變。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壹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直到近代西主文明對我國的影響日益增加,漢服才逐步退出 歷史 舞臺。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加大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同時,對於漢族文化的挖掘與傳承也加大了力度,民間開始出現很多的漢服社群、圈子,大家都以著漢服為樂,享受那種文化回歸的樂趣,由此在全國各地漸漸形成了漢服熱。
這種漢服熱的現象在南京的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上尤為明顯,他們覺得穿古裝、遊古都,才更有韻味,厚重的青磚,綿延的城墻,壯觀的城樓,與華麗的漢服相得誼彰,據其中的身著宮庭裝的美女介紹,她家裏有五套古裝,每到周末,就會脫下工裝,換上漢服,約上朋友,壹起去逛夫子廟秦淮河,壹起尋 美食 ,壹起拍美照,壹起享受這引人註目的漢服生活。在她的身邊,像她這樣的年輕男女還有很多,大家都把漢服當普通衣服穿,並不是為什麽節日或活動而穿,而是為自己的樂趣而穿,已經成為她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而在渝帆看來,這種漢服熱也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