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的吉爾吉斯斯坦原來是我們中國的領地,吉國的300萬人與我國境內14萬柯爾克孜族同根同源,是壹個民族。
柯爾克孜是壹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3世紀,他們就生活在葉尼塞流域,是匈奴的屬部,到了曹魏時期,史稱他們已是壹個“勝兵三萬”的強大部落,<<新唐書.黠戛斯傳>>中記載初唐時柯爾克孜“勝兵三十萬”,如以三人出壹兵計算,那麽當時他們就已經有近百萬人了。
唐朝和元朝是我國歷史上2個大壹統的興盛時期,也是柯爾克孜族歷史中最興旺的兩個時期。中央王朝的版圖壹直擴大到整個漠北草原和南西伯利亞,柯爾克孜人所居的葉尼塞河上遊地區也成為中央王朝的府、州。朝廷還向這裏派駐大量軍隊和漢人工匠,開墾土地,設立紡織和軍器制造局,帶動柯爾克孜的農業和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
元滅亡後,明政府的力量達不到西北塞外,柯爾克孜的處境開始惡化,他們被迫離開世居的葉尼塞河流域,遷徙到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地區荒辟的深山中。這樣,盡管他們維持了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但與外界的隔絕卻使經濟和文化處於停滯狀態甚至出現倒退現象。特別是清代後期,國力衰敗,沙俄趁機強占了中亞地區我國大片領土,從此壹個完整的柯爾克孜族也遭到分割。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是我國惟壹壹個柯爾克孜自治地方,該州中生活著12萬柯爾克孜人,人口最集中的是阿合奇、阿克陶、烏恰和烏什四個縣。而四縣中,只有阿合奇的柯爾克孜還保留著最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其他三個縣都已經或正在轉向農耕。
因此,阿合奇被認為是中國柯爾克孜族文化最正宗的地方,被稱為“柯爾克孜族的後院”。
二,居素甫.瑪瑪依:當代活著的荷馬
因為有州長的安排,我們在阿合奇縣得以拜見壹位世界級文化名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之壹<<瑪納斯>>的傳世者、有“活著的荷馬”之稱、85歲高齡的居素甫.瑪瑪依大師。
在世界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史詩是用詩的語言記載民族歷史的壹種獨特的民間文學形式,是民族文化最精華的部分。由於史詩多以口頭形式流傳於民間,因此能夠留存於世的極少。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有三大史詩傳世,它們分別是藏族的<<格薩爾王>>,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
而在這三大英雄史詩中,<<瑪納斯>>最為完整、系統。它包含了柯爾克孜族古代歷史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千百年的口耳相傳過程中,柯爾克孜族人民把世世代代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對社會生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遺產壹壹融入這部史詩中,使它成為柯爾克孜族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語言、哲學、宗教、美學、軍事、醫學、習俗的百科全書。史詩篇幅浩瀚,規模宏偉,僅居素甫壹人演唱的內容就長達23萬多行。23萬行啊,相當於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的14倍!我國現在出版的八部、***18冊的柯爾克孜文史詩巨著<<瑪納斯>>就是根據居素甫老人演唱的內容記錄整理下來的。
<<瑪納斯>>在柯爾克孜人民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凡有柯爾克孜人的地方,就有<<瑪納斯>>流傳。柯爾克孜人在<<瑪納斯>>的歌聲中誕生,又在<<瑪納斯>>歌聲陪伴下辭世。<<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民族之魂。在千百年的傳唱中,<<瑪納斯產生許多變體,除了中國新疆柯爾克孜聚居區以外,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等國也有各自版本的<<瑪納斯>>流傳,但真正象居素甫大師這樣能完整演唱的人,全世界絕無第二人!
因此,瑪納斯學術界把居素甫稱為大師,將他奉為“當代活著的荷馬”。
三,<<瑪納斯>>:壹個永世傳唱的英雄故事
居素甫.瑪瑪依的家在縣政府後面壹幢很普通的居民樓上。2個孫女跟他住在壹起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我們如約造訪時,老人剛從外面散步回來。雪白的胡須,紫紅的臉膛,迥迥的雙目,精神矍爍,壹點也看不出這是位85歲的老人。
與老人緊挨著盤坐在客廳的地毯上,喝著奶茶,就著幹果嚼著饢餅,我感覺仿佛到了夏季牧場的柯爾克孜氈房。看得出,對於我們的到訪,老人很高興,他喜歡跟人談柯爾克孜的過去,談柯爾克孜的英雄瑪納斯。老人從孫女捧來的厚厚壹摞18冊<<瑪納斯>>中拿起壹冊翻看著,眼睛中透出神彩。
在老人的侄兒、孫女以及縣委宣傳部兩位副部長梁立新、亞森江.玉奴斯的翻譯下,老人的講述把我們帶回了歷史。
應我們之邀,居素甫讓她的小孫女16歲的阿合拉依.木哈什給我們演唱了<<瑪納斯>>第壹部開場的壹段:
“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故事,不唱完它怎麽能行?......大地經過多少變遷,河谷幹涸變成荒原,荒灘變成湖泊,湖泊又變成桑田,......壹切的壹切都在變化,雄獅瑪納斯的故事卻壹直流傳到今天,......”
古代勤勞善良的柯爾克孜人受到卡勒瑪克人的統治和奴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瑪納斯出生之前,卡勒瑪克的占蔔師預言,柯爾克孜將出現壹位英雄,推翻卡勒瑪克的統治。卡勒瑪克汗王阿牢開下令剖開所有柯爾克孜孕婦的肚子,企圖將英雄殺死在出生之前。在柯爾克孜人機智的保護下,瑪納斯躲過大難,長大成人,並最終被擁為汗王,他與周邊的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組成14個部落聯盟,在賢妻卡妮凱的協助下,終於推翻了卡勒瑪克王朝。瑪納斯死後,他的後代壹代又壹代肩負起帶領柯爾克孜人民反抗異族侵略、保衛家鄉的重任。全詩分8部,分別按先後順序寫了瑪納斯家族的8代英雄。
這樣壹部要用幾天幾夜才能唱完的宏偉英雄史詩,是如何整理傳世的呢?
對<<瑪納斯>>的重視,始於16世紀。300多年以來,這部世代以口頭形式流傳發展的史詩,不斷被各國學者搜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到20世紀初葉,“瑪納斯學”已經成為壹專門的學科,俄、烏茲別克、吉爾吉斯、英、日、德、法、土耳其、哈薩克、蒙等多個國家的壹大批研究者形成了壹個專門的研究隊伍。
我國從60年代開始對<<瑪納斯>>史詩進行大規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翻譯,前後歷經近40年,其成果為世界矚目。世界<<瑪納斯>>學術界公認:中國搜集的居素普.瑪瑪依演唱的<<瑪納斯>>是世界上結構最完美、內容最完整、語言最豐富的唱本。
居素甫年輕的時侯,會演唱<<瑪納斯>>的大有人在,他表哥阿斯哈爾.巴裏巴依就是其中的壹位姣姣者。但最後只有居素甫能夠把它記載下來,是因為當時會唱<<瑪納斯>>的人中只有他有文化,能用阿拉伯文字記錄柯爾克孜語言--他從小在清真寺裏做雜役,阿拉伯文是他阿訇那裏偷偷學會的,據說當時全縣會寫字的人不超過10人。他7歲跟巴裏巴依學唱<<瑪納斯>>,在18年的學唱生涯中,他每天都將學唱的內容記錄下來。壹部偉大民族英雄史詩就這樣被他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柯爾克孜是壹個崇尚英雄的民族,他們壹直以自己是瑪納斯的後代而倍感自豪,事實上,史詩中講述的故事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只不過在千百年的演唱過程中被不斷美化和神化而已。與阿合奇接壤的吉爾吉斯斯坦有近300萬柯爾克孜族,他們對瑪納斯的崇拜遠勝中國的同胞。1996年,居素甫應邀到吉爾吉斯斯坦國訪問,受到元首般的禮遇,並被授予該國最高騎士勛章。居素甫大師驚訝地看到,他傳唱的全本<<瑪納斯>>已經被吉國翻譯出版,全國上下對瑪納斯的崇拜已經到了狂熱的程度。
四,瑪納斯奇,用庫姆孜演唱<<瑪納斯>>
柯爾克孜人把以專門演唱<<瑪納斯>>為職業的民間藝人尊稱為“瑪納斯奇”,“瑪納斯奇”是<<瑪納斯>>史詩的傳承者、創作者和傳播者,在柯爾克孜民族中間享有崇高的威望。
<<瑪納斯>>在口頭傳播中,“瑪納斯奇”會加入壹些即興創作,因而形成許多變體,演唱曲調、風格甚至內容都有很大差距。根據個人的才能和水平,民間將“瑪納斯奇”分為三個等級:“瓊瑪納斯奇”(大瑪納斯奇)、“科奇克瑪納斯奇”(小瑪納斯奇)、“烏依然奇克瑪納斯奇”(學徒瑪納斯奇)。 現在,像居素甫這樣能壹口氣唱完全本史詩的“瓊瑪納斯奇”是絕無僅有了,但能夠演唱1000行以上、甚至二三部史詩的“科奇克瑪納斯奇”“烏依然奇克瑪納斯奇”大有人在,他們隨時隨地為廣大群眾演唱,是史詩最廣泛的傳播者,他們在史詩的傳承、保存、普及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居素甫家中現有37名成員,其中第三代多達13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會演唱數百行乃至上萬行<<瑪納斯>>,有的已經達到“科奇克瑪納斯奇”的水平。<<瑪納斯>>每壹個發展環節都離不開“瑪納斯奇”的加工、潤色、即興創作。正是由於眾多才華橫溢的“瑪納斯奇”的不斷創作、加工和傳播,才使這部史詩由小到大,從簡到繁,從淺到深,不斷發展,最終成為今天這樣宏偉的規模,達到今天這樣的藝術高度。
阿合奇縣有壹個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色帕巴依鄉(獲得如此殊榮的鄉鎮全疆僅5個),該鄉獲此殊榮的資本是“庫姆孜”彈唱。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民族獨有的壹種三弦彈拔樂器,柯爾克孜人喜歡彈著庫姆孜即興編唱,抒發自己的情感,這些人被稱為“阿肯”,“瑪納斯奇”演唱史詩時也常常邊彈邊唱。色帕巴依全鄉3100人中,會彈庫姆孜的“阿肯”多達近百人。我們未經預約到達該鄉采訪時,鄉長吐爾托合提臨時抓了機關幹部為我們表演,每個人都會彈唱幾曲,其中壹位村長連表演加動作壹口氣唱了半個多小時的<<瑪納斯>>還沒有停止的意思。雖然我們壹句也聽不懂,但從圍觀群眾如癡如醉的表情中,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每年農歷7月9日該鄉“阿肯彈唱節”上,百名“阿肯”同唱<<瑪納斯>>是何等壯觀的場面!
五,獵鷹,越來越難尋覓的英雄符號
遊牧民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們上期提到,塔吉克是個崇尚鷹的民族,被稱為“帕米爾雄鷹”,而柯爾克孜民族對鷹的崇拜和熱愛壹點不比塔吉克遜色,阿合奇縣有壹個叫“蘇木塔什”的鄉被世界馴鷹專家稱為“世界馴鷹之鄉”。我在壹本書上看到英國馴鷹專家安德魯對蘇木塔什鄉這樣的描寫:“該鄉400多戶牧民,家家養鷹馴鷹捕獵,是名副其實的馴鷹的故鄉。每到冬季,該鄉雲集著數百只馴鷹,舉行長達數日的獵鷹捕獵比賽,那妙趣橫生和令人驚心動魂的場面,勝過到西班牙看鬥牛。”
然而,百鷹雲集的壯觀場面我們沒有機會看到。因為養鷹馴鷹現在正在受到越來越嚴格的管制----獵鷹對於野生珍稀動物的威脅不亞於獵槍。阿合奇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亞森江帶著我們來到馴鷹之鄉時,得到的消息是全鄉只有三戶有馴鷹許可證的牧民現在還養有獵鷹。鄉長親自陪同我們找到其中壹戶,請他給我們表演馴鷹。當我們驚嘆於牧民騎馬架鷹的威武雄姿時,心中也在為柯爾克孜族英雄符號即將走向消亡而倍感迷茫。
同壹學校的,6年級,我來幫幫忙。可別忘記6(4)的。我快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