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註定成為集體記憶的壹筆。現今說什麽都很無力。似乎也無細數的必要。我們***同經歷的日夜與往昔如此不同,它們凝重又緩慢。有那麽幾個月,幾乎壹天壹個大新聞,我數次想起泰坦尼克號下沈前的慌亂場面。
所幸,所有的焦躁漸漸被下降的病例所安撫。人口普查那天,居委會大媽臨走前交待「出入證別弄丟了,沒準還用得著,誰知道呢」,我笑笑。壹轉身找出隨意丟到某處的證件,把它放入抽屜。新冠太狡猾,對付與清除都需要時間,不能急。就算哪天新冠徹底過去,我想這張特殊的證件亦有留存的必要——畢竟是壹段 歷史 的證物。
疫情改變了世界,影響還在擴散。
這壹年人與人之間保持社交距離,不能隨心所欲地四處遊走。壹旦誰被感染,還可能遭遇網暴,被人視為「行走的病毒」。我想這段特殊 社會 情境發生的種種,日後定會被人以文學的手法書寫,善與惡的對比,大愛與小愛並行,更多的則是處於中間狀態、無法言說的由內至外的疏離,以及人人懷有的驚恐。
每壹個因疫情影響正常生活節奏的人,都是劫後余生的幸存者。
假若有後人問我2020年疫情之感,我不會有過多描述,只想淡淡地說:確實很突然,不過船沒撞上冰山,有人不幸犧牲,更多的人得救了。這是悲劇的基調,但是犯不著過分渲染。它的發生,讓我看到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可控和無法預料的魔幻。作為幸存者,我想好好地活著。盡管生活的底色是悲涼,比起被無形之力強行剝奪“活著”的資格,悲涼也許是壹種憐憫。
人從來微小而脆弱,與植物壹樣,依賴陽光和水而活。所以,悲涼的底色從不是虛詞和陪襯,而是厚實的土壤。那裏藏著我們的根。
所幸網絡可跨越地距,它為人們開啟壹扇扇窗口,讓大家互探互望。
2020年我常看壹些 美食 博主的視頻,比如陜北霞姐、超小廚 美食 、蜀中桃子姐,他們日復壹日在鏡頭前做菜,與家常菜同樣熱氣騰騰的是他們平實、溫暖、樂觀的生活態度。比起世人皆知的偉大,能將小日子過得從容和美絕非易事。饒是懂得再多的哲人未必有如他們壹般,有如此嫻熟的操作本領,讓生活充滿煙火氣——炊煙裊裊,竈膛永遠躍動熱烈的火苗,鍋裏正烹制美味的食物。日子再難不怕,吃完這頓再說。
人們常說 美食 暖人心,「暖」豈止關乎 美食 ,還有烹飪者的寬厚欣悅之情。真正懂的食客,當舉杯致謝。
新年將至,無需思慮它是否越來越好。
怎樣的前景,都得面對。
某個晴日的下午,見壹幼童接過母親遞來的紙飛機,他朝它呵口氣,似是鼓勵又是告別,壹用力朝遠方擲去。紙飛機晃晃蕩蕩並不穩健,幼童開心地拍手。那壹瞬我想,當個紙飛機未嘗不好,頂著巨物「飛機」之名,好似同時擁有巨物之勇,雖是紙質又何妨,有那麽壹個時刻,它與巨物相似,展翅翺翔。
不必提前擬定結局,倘如此,任何壹架紙飛機都要罷工。
飛吧,不要停留。
2020快要過去了。我並不懷念它。
倘使某日想起,我僅有壹句:辛苦了。不贈他人,留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