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鎮東北有壹個小山灣,茂林修竹,清幽絕俗。灣內有壹長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彎月形的天然巖洞,是陳氏三兄弟幼年讀書的地方,當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內有壹突出的小石錐,相傳為陳氏兄弟效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苦讀書而留下的遺跡。歷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詩名。宋淳熙三年(1176年),楊異悚詩雲:“入戶萬君子,當巖數老龍。”詩贊陳氏兄弟,言之鑿鑿。漱玉洞在今大橋小學後面元寶山下,離漱玉洞不遠處有瑞筍灣,因三石筍得名。《陳氏族譜》載:“先祖下葬時,天降鴻雨七日,地生瑞筍三根,兄弟將相叠出”“瑞筍”其實是石頭如筍狀,質青而堅硬,中筍高達2米,略呈方形,左右圓而略低,可惜特殊時期中被毀。清縣令李澍有詩吟石筍道:“新井縣中石筍生,聯床風雨讀書聲。古來鼎足無雙品,占盡鰲頭第壹名。此日殘留西水曲,當時紙貴洛陽城”
大橋鎮南側,有壹石墩平橋,橋長16.4米,寬2.9米,高3.8米,是陳母“杖墜金魚”處。《南部縣誌》載:“金魚橋在縣西九十裏,宋堯咨守荊南歸,母馮氏問堯咨:汝典郡,有何異政;答雲:過客己見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報國,壹夫之技,豈父訓哉。擊以杖,墜所佩金魚,故名。”
大橋鎮東南50米處有壹座三塊巨石砌成的橋,橋中刻龍,揚首奮須,故稱龍橋。旁有壹口鑿於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廣,水味甘美,大旱不竭。傳說陳母馮氏在汴京思家鄉水,堯叟以驛馬馳送,故名“思鄉井”。龍橋即當時驛馬候水處。
大橋鎮四山夾壹河,山間秀木茂密,支盤河碧水澄清。 陳省華夫婦庭訓嚴謹,教子有方,《南部縣誌》載:“宋陳省華對客,子堯叟、堯佐、堯咨列待,客不安。省華曰:學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下,後來三子成名而母獲殊榮。《保寧府誌》載:“陳馮氏,南部人,陳省華妻,多智術,有賢行,教子以禮法,以堯叟貴,封鄢國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陳”為官勤政愛民,連皇帝也寫詩相贊。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趙恒《賜尚書陳堯叟出判河陽》詩雲:“文苑昭清譽,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歐陽修也曾撰文《賣油翁》言“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 “長嶺越三千,桃李艷艷映重宵。看陳祠晴雲、寶殿飛檐、三洞夜月、漱玉秋風,快賞旱橋天成,樂聽馬跑泉音,休忘卻,逍遙拜老君,佛巖覽祥光,盡將大橋八景收眼底;崢嶸逾萬紀,楊柳飄飄接天際。溯省華安民、堯叟擊寇、佐公修史、咨保長安,欣頌譙周匡國,驚觀朝柱揚威,須長嘆,永維戰朝鮮,誌士還古韻,會當新井七傑註心間。”懸掛在南部縣大橋鎮三陳祠的這幅長聯,讓每個品讀的來者不得不為大橋的地靈人傑所折服。聯中所指“八景”是大橋古鎮的八處名勝,“七傑”便是大橋這片土地曾經養育的精英。三陳祠還有壹聯曰:“新井市中存八景,桂花橋上訪三元。”這“三元”便是指唐朝新井令陳翔後裔陳省華的三個兒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南部人俗稱為“陳氏三狀元”。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縣建址於今南部縣大橋場東側。唐末,陳翔任新井縣令。北宋初年,陳省華三子相繼中進士,堯叟、堯咨中狀元,堯叟、堯佐相繼為宰相,堯咨為節度使,“新井三陳”壹時聞名天下。雖然時過境遷,但在水泥澆鑄的樓房和道路的周圍,仍能搜尋到不少陳氏父子的遺跡,還能聽到流傳多年的佳話。
大橋鎮離南部縣城70余公裏,在大橋鎮後的金魚山上,三陳祠安然坐落。三陳祠上下兩層,粉墻紅瓦,飛檐翹角。壹樓大廳裏安放著陳氏三兄弟的塑像,三兄弟或文或武,巍然站立在家鄉的山嶺上,守望著這壹方靈秀山水。在雕塑兩邊,陳放著幾塊從場鎮附近挖掘出的古碑。其中壹塊是“唐新井令陳公諱翔府君之神道”碑,石碑已經斷裂,不見題款。有壹塊是“出兄弟狀元宰相瑞筍處”的石碑,可以清楚辨認出是大清光緒十七年知南部縣事黃崐的題字。還有壹塊是“宋三陳先生讀書處”的石碑,為大清光緒十六年知保寧府王樹漢的題字。為了保藏好這幾塊石碑,大橋陳氏後裔費了不少心血,籌資修建了三陳祠,並把這些文物移入宗祠。
三陳祠東北壹個小山灣叫書巖灣,這裏竹木茂盛,清幽絕俗。山灣內有壹長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的壹個呈彎月形的天然巖洞,叫漱玉巖,是陳氏三兄弟早年讀書的地方。仰頭還可以看出“漱玉巖”幾個大字刻在巖洞頂上,洞頂還有不少突出的小石孔,相傳為陳氏兄弟效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勤學苦讀留下的遺跡。漱玉洞內的石壁上,還刻寫著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來訪時留下的詩句。
離漱玉洞不遠處有瑞筍灣,因三石筍得名。《陳氏族譜》載:“先祖下葬時,天降鴻雨七日,地生瑞筍三根,兄弟將相叠出。”“瑞筍”就是如竹筍狀的石頭,質青堅硬,中筍高達2米,略呈方形,左右圓而略低,可惜已在“文革”中毀壞。清道光年間南部縣令李澍有詩道:“新井縣中石筍生,聯床風雨讀書聲。峙來鼎足無雙品,占盡鰲頭第壹名。此日跡留西水曲,當時紙貴洛陽城。春風得意馬蹄速,仍是陳家難兄弟。”
陳氏三兄弟先後獲得功名,世人景仰,其中“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壹天他正在家中練箭,遇壹賣油翁,他們各自壹顯身手,於是便有了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千古名篇《賣油翁》,同時,“熟能生巧”的道理便與這個成語壹樣,萬世流傳。在大橋鎮南側,有壹10余米的石墩平橋,為陳母“杖墜金魚”處。《南部縣誌》載:“金魚橋在縣西九十裏,宋堯咨守荊南歸,母馮氏問堯咨:‘汝典郡,有何異政?’答雲:‘過客已見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報國,壹夫之技,豈父訓哉。’擊以杖,墜所佩金魚,故名。”陳母嚴格教子的故事從此流傳至今。
大橋鎮東南50米處原有壹座三塊巨石砌成的橋,橋中刻龍,揚首奮須,故稱“龍橋”,可惜也被損毀。橋旁有口鑿於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廣,水味甘美,大旱不竭。傳說陳母馮氏在汴京思家鄉水,堯叟以驛馬馳送,故名“思鄉井”。現思鄉井還在鎮政府大院內,甘之如飴。
“三陳”雖然功名顯達,但與眉山“三蘇”相比,還是鮮為人知。“三陳”的生活年代早於“三蘇”,其功名、官職也遠遠超過“三蘇”。同時,他們也都勤政愛民,蘇軾治理西湖,留有“蘇堤”,陳堯佐治理錢塘、衛河、汾河,留有“陳公堤”。究其原因,“三蘇”美名得以文章傳世,正如三蘇祠壹聯所說: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壹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沈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