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什麽是橫向標準化

什麽是橫向標準化

今天聽了邏輯思維的壹篇文章,很受啟發,我們來聊聊“標準化”這個事。

自從有工業社會,“標準化”就是個好東西。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便合作。

比如,麥當勞餐廳之所以在全世界能做那麽大,不是因為它有多好吃,而是因為標準化。顧客心裏很清楚的,推開全世界任何壹家麥當勞的門,裏面的漢堡包、炸雞塊、炸薯條,吃起來的味道,都差不多。消費者選它,就是因為靠譜,因為保險。

那怎麽能做到標準化呢?100多年來的工業社會那是有了基本的經驗。從最早提出標準化生產的泰勒制,到麥當勞的員工手冊。都是想要通過自上而下制定壹套政策,加強管理、嚴格管控,也就是把人的行為規範到每壹個動作,最後的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結果也自然就有了。

我給妳念幾條麥當勞員工的操作手冊感受壹下:可口可樂的溫度必須保持在攝氏4度、使用的牛肉餅,成分比例必須是83%的牛肩肉和17%的五花肉,其中的脂肪含量不能超過19%、最後做出來的牛肉餅,必須是直徑95.8毫米、厚度5.65毫米、重量要精確到47.32克。就這麽嚴格。

標準化的另壹個面目,就是面目死板,沒有選擇,沒有自由。還不僅是這些企業的員工在嚴格的管控下沒有自由,消費者也沒有,只有這些。所以,單調和限制,就成了我們批評標準化的壹些理由。

在《幸運簽餅紀事》壹書中要想達成標準化,還有另外壹種實現路徑。

這本書寫的是美國的中餐廳。要知道,美國的中餐廳賣的不是我們中國人日常吃的中餐。而是按照美國人口味進行了改良的,比如左宗棠雞、西蘭花牛肉等等。主要是酸甜口味,如果讓中國人吃,大概率吃不慣。

這些中餐廳,雖然不正宗,但他們在全美國加起來有四萬多家。什麽概念?我們熟悉的快餐三巨頭,麥當勞、漢堡王和肯德基,加起來都沒有那麽多。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人比起漢堡,其實更熟悉中餐。

那這四萬多家中餐廳中,有像麥當勞壹樣的連鎖企業麽?也有,壹個叫做“熊貓快餐”的品牌就很出名。它在全美國有2000多家連鎖店,也算大企業了。但是和四萬家這個總數壹比,也不是主流。剩下的主流中餐廳呢?基本上都是夫妻店。互相之間都沒什麽連鎖關系,是分散的。

整個美國的中餐廳,無論是在西北部的西雅圖還是東南角的弗羅裏達,它們的室內裝潢設計、提供的菜品、甚至是服務的流程幾乎壹模壹樣。美國的貨車司機在跑長途時,最喜歡吃的東西就是中餐。主要原因,其實和大家愛吃麥當勞差不多,就是中餐廳提供的飯菜,比較保險、比較靠譜、比較壹致,無論是哪個城市,吃到的菜口味差不多。

麥當勞就是這樣啊。但是麥當勞這樣的連鎖企業要做到這樣的境界,是每年要花費無數的金錢在叠代標準、嚴格管理生產流程上,最終才能實現標準化。而美國的中餐廳,不僅沒有壹個總部來制定標準,甚至彼此之間也沒什麽聯系。那奇怪,它們怎麽也能實現標準化呢?

如果把麥當勞那種,稱之為“縱向標準化”的話,也就是靠自上而下的高強度管理實現的標準化,那中餐館的標準化,我們也許就可以稱之為“橫向標準化”。為什麽?因為它是靠社會網絡橫向推動來實現的。

怎麽講?美國的中餐廳,雖然看起來非常松散,但是有壹樣東西不松散,就是他們的背後有著同樣壹張供應商網絡:他們為顧客提供的袋裝醬油,小袋裝很不起眼,但全部都來自新澤西州的壹家工廠;三分之二的中餐快餐盒,是由壹家叫做福百客的商家生產的

美國中餐廳每年要消耗幾億張壹次性菜單,東部的由紐約的幾家印刷廠承包,西部的歸洛杉磯的幾家印刷廠。各種細節背後都是統壹的供應商。妳看,供應商壹致、社會網絡壹致、美國中餐廳最後呈現出來的樣子,可不就是差不多麽?

再給妳說個故事,妳就知道這種通過社會網絡,建立起來的標準化有多強大了。2005年的時候,美國壹家彩票公司開獎,中二等獎的人數高達110人,這很意外,因為超過預計人數40倍。這些中獎的人壹***拿走了2000萬美元,彩票公司在那天差點破產。那當然有專人去調查,看看是不是有人暗中操縱。結果呢?

發現中獎者分散在全國各地,彼此都不認識,找不到任何聯系;他們購買的彩票,也都來自不同的售票點,不可能互相串通;而且所有的號碼都是自選的,也就是不存在機器故障的情況。妳看很神秘吧?這背後壹定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操縱。

最後真相水落石出,原因居然是壹種餅幹。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書的書名,叫“幸運簽餅”。什麽意思呢?美國中餐廳有個風俗,在顧客消費後,會贈送壹種叫做幸運簽餅的餅幹。這種餅幹中會夾壹張小紙條,上面有壹句吉利話,還有壹串幸運數字。那壹天所有買這家彩票公司中獎的人,都是把餅幹裏夾著的小紙條,上面的那串數字選做了彩票號碼。而這串數字正好中了二等獎。而這些餅幹,都是由布魯克林的壹家公司生產的。所以妳看,社會網絡帶來的餐飲業食品的橫向標準化,居然能造成這樣的社會影響。

再舉幾個中國人熟悉的例子妳就明白了。這幾年在中國,不知道妳有沒有感受到?經常會突然之間,壹種美食壹下子在全國流行起來,成為網紅。比如小龍蝦、臟臟包、奶茶等等。而且這還不是壹家店占領了全國市場,而是壹堆叫著不同名字,打著各種旗號的小店。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吃起來差別也不大。難道是這些店的店主串通好的麽?或者是中國消費者的口味突然有這麽個潮流,或者統壹起來了嗎?

當然不是。這些網紅食品的崛起,其實也是因為供應商網絡。據說全國六成小龍蝦來自湖北監利縣;前幾年流行的黃燜雞米飯,調味料大多來自濟南;酸菜魚中用來做魚片的巴沙魚,進口地都是越南。

為什麽黃燜雞米飯能夠到處都是?原因有兩點。首先,雞肉作為壹種食材,沒有什麽特殊的味道,做成菜沒有什麽存在感,調料什麽味道它就什麽味道,方便各家餐館做創新。所以雞肉很受歡迎。

更重要的是第二點,就是雞肉的供應鏈超級穩定,可以擴張很大的規模,而且價格波動很小。妳聽說過豬肉價格不穩定,國家還要補貼養豬戶,妳什麽時候聽說過國家補貼養雞場?就算遇到什麽天災,雞全死光了,養雞,幾周就可以再出欄。

所以,妳看到滿大街的黃燜雞米飯,這不是用戶的選擇,也不是商家的選擇,這是供應鏈成熟帶來的橫向標準化效應。

對比壹下,妳會發現,今天我們講了兩種標準化:縱向標準化和橫向標準化。和我們以前熟悉的工業時代的標誌,麥當勞那種縱向標準化相比,我們今天講的橫向標準化,要良性得多。

它既沒有什麽強制色彩,也不需要高昂的培訓和管理成本,還允許各個社會節點的自由創新,但是同樣達到了效率高、成本低的標準化效果。

如果我們再放寬壹下視野,妳會發現,之所以以前有縱向標準化,其實是因為當年橫向標準化的社會條件不成熟。也就是說,當供應商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企業沒辦法,被迫,只好在內部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壹套內部標準,強制性地達到壹致性。

而我們今天生活在壹個社會網絡更加成熟的時代,縱向的強制,變成了橫向的合作。這種方式同樣也能使企業得到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