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哪些美食名人愛吃

哪些美食名人愛吃

1 東坡肉,杭州名菜,用豬肉燉制而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壹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裏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作為漢族佳肴,後流行於江浙。“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制,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擡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制作紅燒肉。

2 清朝皇帝和南京人壹樣——喜歡吃鴨子,每頓禦膳裏總少不了鴨子。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七月初七“七巧節”,乾隆早膳裏便有酒燉鴨子、托湯鴨子、清蒸鴨子。 

乾隆喜歡吃鴨子還吃出了壹道名菜“幹菜鴨子”,據壹大飯店掌勺說,乾隆下江南時,聽說水鄉鴨子好吃,便生嘗鮮之意。時已近午,擔心乾隆怪罪,廚子趕時間,連鴨毛都未拔幹凈,這怎麽辦是好。這廚子也會忽悠,順手撒了把黑幹菜和光鴨壹起下鍋,以掩鴨毛。誰想平時吃慣了宮廷味的乾隆,換個口兒感覺新鮮,大贊味道鮮美。因為皇帝都愛吃,壹道名菜就這麽出來了。這個傳說並不可信,很可能是飯店編出來的胡話,但卻說明了乾隆喜歡吃鴨子的事情。 

再如,慈禧太後的日常禦膳譜裏有燜蒸鴨子、清燉鴨子、烤鴨,鴨舌、鴨掌、鴨肫、鴨肝、鴨腸,她都愛吃。 

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壹書中抄壹張“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時溥儀僅7歲,早膳卻近30道菜,其中有三鮮鴨子、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 

因為慈禧喜歡吃鴨子,還有人因此交了好運。清末名太監小德張便是其中之壹。小德張能成為慈禧面前的紅人,可以查到的原因是他擅做壹道慈禧喜歡吃的菜——燴鴨條。

慈禧的壹大嗜好是吃花、浴花。清宮醫案表明,愛美如命的慈禧太後是壹個最能“消費”鮮花的人。曾經在慈禧身邊做過貼身女官的美籍華人德齡曾寫過壹本《清宮二年記》,其中寫道:“她(慈禧)像普通人壹樣,愛著各種生物,像花草、樹木、狗、馬等都是她所喜歡的。”

3 年羹堯大將軍

《清稗類鈔》裏的材料,說的是大名鼎鼎的年羹堯大將軍,被雍正皇帝處理後,家勢破敗,那些姬妾也樹倒猢猻散,嫁入尋常百姓家。其中壹位侍姬嫁給了杭州的壹位窮秀才,婚後不久,侍姬跟她的現任丈夫透露:她是年大將軍的掌廚者之壹。

而且有趣的是,她只給年羹堯將軍做壹樣菜,那就是小炒肉,其他的完全不過問,就靠著這壹樣菜在年府拿高薪。具體情形就是:年羹堯每天的菜單,必定要提前壹天交給掌廚的。如果是“小炒肉”,必定要讓將軍府的人忙上半天,但是,年將軍每個月只吃壹兩次小炒肉,“若點小炒肉,則須忙半日,惟月僅遇壹兩次。”這位“小炒肉專業廚師”每個月也只幹壹兩次活。

4

清代的美食家,李漁的《閑情偶寄》飲饌篇則有種清淡、自然、講究悲憫的飲食觀,現代很多提倡清淡飲食和動物保護主義的人應該很看得進去。因為李漁總覺得“肉食者鄙”,“膾不如肉,肉不如蔬”,所以食物是越脫離了復雜的烹飪程序越好,口味也是越本味越好,所以當下的那些美國式健康沙拉館大可以把李漁的語錄用英文翻譯了貼在墻上,鼓勵大家在工作之余不要用大魚大肉麻痹自己,而是來這樣的餐館吃壹盆草樣的新鮮蔬菜做午餐。

在各種食物中,李漁又最推崇筍,其次是疑似松茸的菌菇,他也對芥辣特別感興趣,最愛吃的葷食則是蟹。這樣看來,李漁如果活到今天,應該會很熱衷於參加去日本的豪華美食旅遊團。活在現代,李漁應該會有壹個更精彩的好人生,其爽也應該不在袁枚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