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余姚的親戚壹直有自己做梅幹菜的習慣。雖然我沒有親眼見過腌制西梅的全過程,但我知道烹飪西梅相當費時費力。每年,我的親戚都會親自將自己的西梅送到上海,分發給他們的親人品嘗。每年我都會收到兩大袋西梅幹,壹袋給自己,另壹袋會分成幾小袋,然後送給每年等待嘗鮮的朋友們。
由於西梅幹的特殊加工工藝,成品會散發出特別濃郁的西梅幹香味。如果妳不把梅幹菜的口袋紮起來,梅幹菜的味道就會從妳的口袋裏出來,彌漫整個房間。
由於這種地域聯系,我們家的看家菜必須是梅幹菜和烤肉。我小的時候喜歡吃我媽媽做的梅幹菜和烤肉。那時我物質匱乏,不懂美食。只要我能吃肉,我就很高興。我記得當時吃的是西梅燉肉。母親去世後,我繼續吃父親做的這道家常菜。我父親沒有繼承他母親的烹飪技巧。據我所知,他不喜歡燉西梅,但他喜歡蒸西梅,說這樣吃西梅有嚼勁。現在我回憶起我父親的版本,但事實上,他的烹飪技巧並不在家。
後來我接手,繼續推陳出新,把家裏的梅幹菜燒肉發揚光大。現在余姚親戚做梅幹菜的技術也與時俱進了。現代人提倡吃健康食品,所以現在梅幹菜的含鹽量低了很多,還加入了筍幹,這樣更營養美味。看到這道改良的梅幹菜,我也萌生了改良梅幹菜的烤肉工藝,不辜負這麽好的食材的想法。
我天生喜歡創新,後來不知道什麽時候成了吃貨,做了壹名沒有職業資格證的家庭兼職廚師。因此,家裏的梅幹菜烤肉被炒出了很多版本。
以前總覺得梅幹菜燒肉肉太少了,就先出了個多肉版,就是肉和梅幹菜的比例是7: 3,主要吃肉,自己享受。後來聽說要少吃肉,就做了少肉版,就是肉和梅幹菜的比例是3: 7,梅幹菜為主,肉做陪襯。
感覺自己五十歲左右,廚藝了得,菜也越來越精了。這個時候我已經不局限於這道菜了,而是在思考如何把這道菜端上桌。於是出現了酒店版的梅幹菜燒五花肉,而且五花肉必須用黑豬買,要求切肉師傅把五花肉切成同樣大小;幹西梅浸泡在軟水中並切成粉末。這種餐館版的梅幹是和肉壹起燉的。幹西梅包在五花肉裏,肉香四溢,菜泡肉香,色澤紅潤有光澤。它是飲用和食用的絕佳伴侶。
後來,我做了壹個家庭晚餐版本的梅幹菜蒸肉。為了達到色香味形的食品標準,用臘肉代替五花肉,將臘肉整齊地鋪在梅幹菜上,蒸壹個多小時。這道梅幹菜蒸肉適合招待客人。它設置精美,美味誘人,不喜歡吃肉的人會有食欲。
近年來,我吃梅幹菜蒸肉的方式讓我的思維更加開闊。例如,剩下的梅幹菜蒸肉用於第二天炒飯。這種沒有任何調料的西梅幹炒飯已經成為我們家的壹道原創美食。如果妳發現妳的胃口不好,我們來壹碗梅幹菜炒飯吧。我還用剩下的梅幹菜蒸肉做包子,做成了梅幹菜肉包,肯定比外面包子店買的好吃多了。湯汁滲透到饃的內壁,肉又酥又爛,我咬得停不下來。
最近想起父親做的梅幹菜蒸肉不太地道,決定改進壹下烹飪方法。首先將幹西梅用清水浸泡半小時,擠出醬油色水備用;五花肉焯水,鍋中放少許花生油,放入姜片、八角和香葉,然後取出;加入冰糖燒成焦糖色,加入五花肉代替醬油上色;加入料酒和生抽,然後將梅幹菜翻炒壹會兒。取壹口深鍋,鋪上壹層梅幹菜和壹層五花肉,最後上籠蒸壹個多小時。
2018版梅幹菜蒸肉的特點是用冰糖代替醬油上色,減少了鹹味,用冰糖代替白糖烹飪後更健康、更鮮亮。梅幹菜和五花肉分層放置,油脂的油汁會滴入梅幹菜中,吸收肉味,而五花肉肥而不膩,梅幹菜油而不柴。食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味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個家庭都會有壹兩道看家菜,每壹道看家菜都會傳承壹些記憶或故事。如果有壹天妳的家人要求並想吃很久沒有烹飪的家常菜肴,那壹定是喚醒她記憶中味道的時刻,那種感覺壹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