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芋餃
問起出門在外的玉山遊子,最懷念家鄉哪壹道美食時,他們總會羅列出很多,不例外的總是有芋餃。比如說我,每次回家總是邀上友人去縣城的沿河路吃鴨頭,等鴨頭鴨掌吃完了,剩下的辣湯裏就會加芋餃,每每此時我方覺得正餐才開始。當然真正美味令人念念不忘的當屬家人做的芋餃。
玉山種芋頭的不在少數,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芋頭。大的芋頭煮不爛,壹般和雞雜鴨雜炒絲兒,或者切成絲兒煮熟拌醬料等曬幹了便可以當零食吃。芋艿除了和豬血煮,最常見的就是做成芋餃。用自家的芋艿,洗幹凈煮爛薄皮,再加紅薯粉碾碎,壹邊和壹邊加粉,到了不粘手,且有壹定韌性後,就可以包餡了。整個過程對於壹個熟練的玉山奶奶來說,是非常輕松的,而且可以說的上溫馨。
外出工作的朋友們有時候總會想起老家芋餃的味道,想起家人朋友壹起做餃子的溫馨場景,於是免不了也要自己買來原材料,動手做做,也許沒有寬敞的廚房,沒有齊全的工具,但是芋餃好像也無需太多,只要壹顆熱忱的心!做好了邀請同事朋友壹起來品嘗,在發發朋友圈,給微信那頭的親人們看看,想想也是極美的壹件事。
也許,芋餃已經不僅僅是玉山朋友心中的壹道美食了,更是壹股濃濃的鄉愁。
建甌芋餃
芋餃也稱“枷韃仔”“嘎拉澤”
發源於福建省建甌主要並盛行於建甌北部鄉鎮,主要是東遊、水源、川石等地。關於“嘎拉澤”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壹種認為始於元朝,那時候蒙古兵進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甌人民極為痛恨蒙古兵的燒、殺、搶、掠,於是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做成三角形狀的餃子命名為“枷韃仔”(音“嘎拉澤”)(那時候對蒙古兵蔑稱“韃仔”),並下鍋煮食,以瀉痛恨,不想美味異常,並不斷加以改進,隨成今日之芋餃(“嘎拉澤”)。按此計算芋餃已經誕生約有700多年的歷史。
另外壹種說法,始於清初,建寧府城(今建甌)遭受清軍壹次野蠻屠城,住在城裏面的富人紛紛跑到鄉下寄居窮親戚家裏,鄉下窮親戚突然間接待這許多客人,壹時拿不出好菜來,匆促間只好將芋子煮爛,調進地瓜粉,弄成餃皮,而後將家裏現成的獸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狀,放鍋內煮熟撈出盛起,澆上麻油醬油,灑上蔥花姜末,淋上家釀紅酒。富人們正是難得壹餓之時,嘗此美味連聲稱好,問道,此菜何名?窮親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稱,心想,若不是清兵打來,妳們如何會遭難?這韃虜著實可惡。靈機壹動,菜名脫口而出,這就叫“枷韃仔”。
我們可以看出,芋餃的誕生與異族入侵有關,無論是蒙古人,還是滿人在當時都是侵略漢民的異族,所以人民為了表達痛恨之前以食物命名“枷韃仔”“食之,芋餃在餃類當中最為獨特,其三角形狀在餃類中罕見。
在東遊等地逢年過節必家家戶戶吃芋餃,由於餡需要使用鮮豬瘦肉,導致鄉下豬瘦肉比城市要貴,由此可見當地吃芋餃之風盛行,與北方人好吃面粉做的水餃相反,這裏的人民幾乎很少做水餃吃,取而代之的是芋餃,主要原因是原料方便,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芋餃味道獨特味美,煮食方便耐煮,不怕漏餡,水開放入蓋鍋即可,絕對不怕粘鍋。
原料:(主料)芋子、薯粉、家養豬肉、雞湯 (輔料)鹽、豬油、蔥花、香菜、家釀黃酒.
制作工藝:今制夾韃子有無餡和有餡兩種。選取紅芽芋煮爛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極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適量再揉成面團待用。取豬腿肉如扁食餡的作法制成肉醬,加鹽水、堿調勻入平底盤,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鍋煮熟。食用時起好高湯,加味精、紅酒等調料,滴麻油,撒上蔥花即可。
特點:芋餃煮熟後晶瑩透亮其狀如玉亦作“玉餃”,其皮滑嫩有韌性,無餡者軟滑清爽,有餡者皮軟滑而餡香脆口。
芋餃有兩種做法。壹種是最正宗的三角形,壹種是跟普通餃子壹樣的做法。如果餡不夠的話,直接把皮搓成條狀,筷子大小粗細,用手壹捏,取10厘米長短的樣子,就是東遊壹代特有的小吃,俗稱魚秋仔,口感獨特。
芋餃的做法:
1 芋餃的面皮:芋餃的面皮是番薯粉和芋頭做成的,芋頭最好挑選老點的,粉點,在煮好芋頭後要趁熱馬上剝皮與已經拌好的番薯粉捏在壹起,捏成面團。
2 芋餃的餡料:芋餃的餡料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在武義這邊大多都是肉,蔥與豆腐,三者合拌。
3 芋餃的做法:芋餃在團好面團後寨壹截,用搟面杖來搟成面皮,在包進餡料,捏成三角形。
註意: 面皮壹定要有適度 不可太濕 番薯粉的比例要大過芋頭 煮的時候壹定要煮熟。 浙江武義做芋餃非常出名,鄉下壹有喜宴或喪事都會煮芋餃,芋餃砂鍋在小吃店非常普遍。
做法:
1 芋餃的面皮 芋餃的面皮是番薯粉和芋頭做成的,芋頭最好挑選老點的,粉點,在煮好芋頭後要趁熱馬上剝皮與已經拌好的番薯粉捏在壹起,捏成面團。
2 芋餃的餡料 芋餃的餡料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在武義這邊大多都是肉,蔥與豆腐,三者合拌。
3 芋餃的做法 芋餃在團好面團後寨壹截,用搟面杖來搟成面皮,在包進餡料,捏成三角形。
註意 面皮壹定要有適度 不可太濕 番薯粉的比例要大過芋頭 煮的時候壹定要煮熟 新昌人做芋餃、吃芋餃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成為農民的佐餐食品。芋餃吃起來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新昌芋餃是有名的,它貌似北方的水餃,又有點像餛飩,但芋餃是芋艿拌上番薯粉做的。新昌人做芋餃的芋頭和其他地方不壹樣,新昌人做芋餃用的是芋子,其質細膩、軟糯,嫩滑,濃稠,有粘性,而芋頭相對而言顯得較為粗糙,含有水量,而且缺乏粘性和糯性。芋餃的肉餡非常鮮美,因為芋餃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
芋餃十分耐煮,也耐存放。煮熟的芋餃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吃起來乃是柔韌有余,有滋有味,而水餃、餛飩之類的東東,別說放到次日,就是稍稍擱置壹回兒,面皮也漲得浮泡氣腫的。
新昌人的勤勞,新昌人對吃的講究,對生活的熱愛,使芋餃再次得到發揚。令人不解的是,這樣好的美味佐食,怎麽不象武漢的熱幹面,寧波的湯圓,嘉興的棕子那樣赫赫有名。嘿嘿,好在有我為大家推薦介紹。 對於沙縣小吃中的芋餃,也有網友提出異議,認為芋餃、燒麥、金包銀等幾款小吃不是沙縣特色。對此“夏Dora”表示,“很多小吃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網友說芋餃是建甌的,可是上網查就知道三明也有的,只是可能做法不太壹樣。像燒麥很多地方都有,可它也是沙縣四大特色之壹。”
每當中秋節這壹 天,沙縣的鄉親們都要做壹種叫芋餃的小吃。
做芋餃很容易。把芋子煮熟搗爛,放入碾成粉末的木薯粉裏,用力揉搓成壹大團皮坯,然後掐壹小團皮坯,捏成壹個小碗碟似的,放入餡包捏成三角形狀即可。中秋節,沙縣很多人是過中午的。過去大人總說“苦年,苦節(端午節),快樂中秋”,因為過年時冬儲的東西已經吃完了,欠債的還怕人來討債,端午節時莊稼又還沒收成,唯有中秋節的莊稼剛好收成;所以許多人就在家閑上壹天,祭祀祖先,中午美美地吃上壹餐。中秋節這壹天的芋餃餡是很講究的,先把瘦豬肉切成小方塊,放入紅酒、味精、醬油、五香粉等調好,然後和蔥、香菇、筍幹等壹塊包進芋餃裏,有的人還愛放些生姜,以防芋子冷胃。芋餃煮好了,就用鴨子湯做佐料,然後撒些蔥花點綴,那用自家養的鴨子煮的湯,味道鮮美又富營養,真是色香味俱全。中秋節後,有些人家平常也做,有個客人來或碰上晚飯不夠了,就包些芋餃來充飯。但包的餡就不壹定那麽講究了,有時只包些筍幹和鹹酸菜;有時連餡都不包,把芋子和木薯粉揉搓好後,搓成壹小條壹小條像泥鰍壹樣形狀,然後放些酸菜或壹兩個紅菇什麽的壹起煮,即可當飯又可作菜。因為形狀像泥鰍,所以叫“蕨粉鰍”。明明是用芋子和木薯粉做的,為什麽叫“蕨粉鰍”呢?老家壹帶的芋餃起初叫“蕨粉菇”,是用山上的蕨粉和芋子做的,包成三角形狀,很像山上的壹種藥。據說,很久以前,家鄉壹帶流行壹種溫疫,有壹位老郎中便到山上,采壹種果實成三角形的草藥回來給鄉親們治病。有壹天,村裏又有人鬧病,老郎中連夜上山采藥,結果摔入山崖就再也沒有回來。鄉親們上山尋找老郎中,找得餓了,就把蕨的塊根挖來吃,因為蕨也是壹種草藥,可清熱解毒,食用蕨的根莖能祛病強身。後來鄉親們就把蕨的根莖磨成澱粉,和芋子揉搓在壹起包成像草藥壹樣三角形狀,取名“蕨粉菇”,當成強身祛病的食品。每年到了芋子成熟的中秋節,全家人團聚,就做壹次“蕨粉菇”吃。壹是為了紀念老郎中,二是為強身祛病。後來蕨粉漸漸少了,鄉親們就用木薯粉代替,所以也就叫芋餅了。選擇中秋節這壹天包芋餃,是因為中秋節是個團圓節,壹家人圍坐在壹起吃芋餃,祈盼家人無病無災,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壹種習俗。
玉山芋餃
玉山芋頭餃子是出門在外的遊子心心念念的壹道家鄉美食,晶瑩剔透外觀,Q軟嫩滑的口感,以及長輩在和芋頭紅薯面時的溫馨,時常讓人覺得芋餃已經不僅僅是壹道美食,更是我們濃濃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