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的在日語裏寫作 “卵”(tamago),雞蛋又叫雞子。細想起來,雞蛋的用途著實不少,既可直接用開水煮熟了吃,又可以做出各種花樣菜式,而且營養價值豐富。皮膚上有淤傷時,用壹只燙熱的剝皮雞蛋,揉敷幾下,祛瘀腫效果很好。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方法,身體有問題還是需要及時去醫院的。
水煮蛋
生雞蛋的外殼鵝黃,易脆。身在廣東,飲食以清淡為主,廣東人壹直認為,食材如果添加太多調味料,容易掩蓋住食物本身自帶的天然鮮味。如果妳也體會到這種感覺,那實在是太好不過了。
燒開壹鍋水,水滾後放進雞蛋,過個5、6分鐘撈上來。敲碎雞蛋殼,便露出它那晶瑩剔透的蛋白,摸上去滑溜溜的,Q彈十足,甚是可愛。因此,我們這邊也有稱皮膚好的人為“剝殼雞蛋”。吃的時候把雞蛋掰開,點下醬油,配上醬油的鹹鮮,從爽滑的雞蛋白到稍稍帶有粉質的蛋黃,霎時間,滿嘴充盈著蛋香。熱乎的壹顆雞蛋下肚,身子也變得溫暖,心情意外地好。
這種簡易的吃法,也是別有壹番風味。
番茄炒蛋
番茄在其他地方也叫西紅柿。
番茄炒蛋,實在是普通的家常菜式,到處可見,不足為奇。壹般都是把番茄切成若幹塊狀,放進油鍋裏翻炒,再敲個雞蛋放進去。當然,每家每戶的口味不同,做法自然是有區別的,有人喜歡碎雞蛋,有人喜歡整塊雞蛋,有的喜歡偏甜,有人愛好酸的,只能說流程大致相同。
我媽媽在做番茄炒蛋時,會更加認真。她壹般會在切番茄之前,先把它放進開水中煮,這樣煮熱的番茄,只需要輕輕地,外面那層紅色薄皮很容易就被撕去。經過這番加工,吃的時候就不需要吐番茄皮了。接下來的步驟,便是在燒熱的油鍋裏,倒進拍開的大蒜,翻炒幾下,倒入去好皮的番茄小塊,沿著鐵鍋邊,輕敲兩只雞蛋,過個幾分鐘,佐以適量糖、鹽,大功告成。
如果想看起來美觀漂亮,切幾段細蔥花,撒在上面。有紅有綠的,看起來就很舒心。我家就很重視食物的顏色,媽媽寧願多花時間,也要細致地踐行這點,她總是叮囑我 “好好吃飯,才能好好生活”。民以食為天,我們這種普通市井小百姓,吃飯即是頭等大事了。我想,像《小森林》這種治愈系列的電影受到喜愛,大概就是身處大都市的年輕人, 心底中始終渴望著能有時間去用心對待每壹頓飯,對待自己的生命。
煎蛋
煎蛋,可以說全中國的人都知道。
不過我家獨創了壹種吃法。其實也很簡單,也就在煎蛋上淋點酸梅醬而已。煎蛋原本味淡,是要加上鹽或者醬油的。有次,我們醬油放多了,過於鹹,媽媽就隨手加點酸梅醬。誰知道,這種酸酸甜甜,又帶有鹹味的煎蛋,意外地好吃。入口時,梅子的酸甜味,煎蛋的焦香,醬油的鮮味,糅合壹體,格外驚艷。於是,這種怪異的食法,我們便壹直延續下去,煎蛋必然配上酸梅醬,別家是沒有這種習慣的。
外婆還沒離世時,請了個廣西的阿姨照顧她。那個阿姨也非常喜歡我們的“酸梅蛋”,對它贊不絕口。後來,阿姨回老家後,我跟媽媽笑著調侃道:“妳說我們家自創的酸梅蛋,會不會有壹天流傳出去呢?”?
“壹方水土,養育壹方人”,我很是喜歡這句話。 生長在某地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根植著當地的飲食文化,家鄉土地賦予的口味習慣,是丟不掉的 。無論日後他到了何方,見到家鄉的美食,心頭多少都會壹陣溫熱。靈魂深處仿佛壹個聲音:
“我回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