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起古代路子最野的詩人,自然逃不脫提到蘇軾,在蘇軾的眾多標簽之中,不但是有著詩人這唯壹標簽,還有著文學家、書法家以及畫家、治水名人等等。而最不務正業的,還要數蘇軾是壹個美食家。總體來說蘇軾看起來就像是壹個不務正業的詩人,更是壹個生活多姿多彩且全能的詩人。如同黃錦祥的評價壹般“坡乃文星曠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復見!”;這樣的曠世奇才實難再現,更難為可貴的是,蘇軾的仕途並非順利,但卻壹直樂觀處事,留下了千古佳話。
蘇軾
從小蘇軾就被寄予厚望,蘇軾的父親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圖強,但是卻對自己的功業特別認真,故而還因此進入了三字經當中。而為了避免蘇軾和自己壹樣,所以蘇洵在給蘇軾起名時特地用上了軾壹字,其原意就是“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也就是說車子由很多部分組成,看起來軾並不突出,但是卻又不可或缺。(軾為車的扶手)而這之中所包含的也正是蘇洵對於蘇軾的期待,希望他能夠成為不可或缺的棟梁,同時也不要太過顯明,默默無聞即可。這也是處於蘇洵的殷切希望和擔心,望子成才但又擔心其被洪流沖擊。
蘇軾
然蘇軾的壹生註定不凡,在蘇軾首次進京應試就已經引發了不小的震蕩,《蘇東坡傳》之中就曾講述了蘇軾首試之時就已經展現了革新灑脫的文風,當時的著名文壇領袖歐陽修驚訝不已,更是不吝惜贊美的說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而也正是在歐陽修的大力贊賞下,為時十九歲的蘇軾名動京師,壹時之間其作品廣為流傳。在之後的應中制科考試立,蘇軾以“百年第壹”的成績登科,可謂是出道即巔峰。
蘇軾
但蘇軾遠不止於此,他在各領域均有建樹,而且還不只是涉獵這麽簡單。在每壹個領域裏,蘇軾都做到了盡善盡美,實乃千古奇才。若不是之後的烏臺詩案影響,或許蘇軾之成就能在北宋如曜日壹般。
自是壹家的文風從晚唐到五代之時,詞體裁壹直都被譽為是“小道”登不上臺面,盡管之前有著柳永推進詞的創作,但依舊是難以改變世人對詞的輕視。直到蘇軾的出現,才將詞發揚光大,風格上也是別出心裁,以至於後人贊嘆“其文如其人”;在柳永的柔情之上增添了男性的豪情之意。而題材的選擇上也不再是情愛,而是家國情懷,進取且積極。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之中,壹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面對壹輪明月,蘇軾心中所想的卻是仕途的坎坷以及壯誌難疏的情懷,酣然寫下此詞,表達思念胞弟的同時也將自身所體味的“月有陰晴圓缺”之哲學糅雜進去,如何又不讓人為之贊嘆呢?
蘇軾和水調歌頭
在詩句方面蘇軾多有將人生看法的感悟糅進作品的作法,毫不掩飾的將心中所感留下,引發後人的思考。如蘇軾所作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是其中典範。蘇軾這種獨具慧眼的匠人精神,堪稱壹絕。當然最值得認可的便是在度過灰暗歲月時,蘇軾總能在自然景觀現象之中說服自己,並且持有樂觀態度,這是壹種超越了對苦難理解的上層境界。
我書造意本無法書法造詣上蘇軾依然是讓人為之耳目壹新,在蘇軾的身上總是能夠探尋到妳所意想不到的精彩。同樣作為宋朝時期的大書法家黃庭堅曾就說過“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種高度的評價也認可了蘇軾的書法成就。而蘇軾的書法變化也和心態境遇有關,相比起年輕時期的用筆精到,晚年時期更是化為自然,手隨心動。而其留下的書法到底有多高的成就呢?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像是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是天下第三行書,南宋的張演就曾贊嘆道“老仙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各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
《黃州寒食帖》局部
美食大家但在眾多的標簽之中,美食家的身份才是給蘇軾帶來藉慰和動力的源泉。在歷史之中很多美食都和蘇軾有所關聯,例如鼎鼎有名的東坡肉,就來自於蘇東坡。當時蘇軾治理西湖,而當地的百姓為了能夠感謝蘇軾,故而擡來了豬肉。而蘇軾則是將豬肉燒成了方塊,並且分食大家,這便是東坡肉的由來。對豬肉的執念蘇東坡也是自來有之,他還曾作有《豬肉頌》,其中就講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簡單的食材在蘇東坡手中如同煥發魔法,眾人不吃不過是不識貨,這等美食還是獨享便好。
蘇軾
又比如說在蘇軾被貶惠州之時,當地的荔枝也算是遭了罪,在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下,蘇軾發出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嘆。對吃向來蘇軾就不願意委屈自己,即使是在惠州這樣市場寥落商品匱乏的地區,蘇軾也能夠探訪到美食的樂趣。因為是被貶官員,所以蘇軾不敢去和權貴爭奪,唯獨能獨享羊脊骨。這種在外人看來並非什麽頂級食材的食物,卻在蘇軾的手裏成為了人間美味,還在對自己的弟弟調侃說好吃到牙齒都陷進去了。
蘇東坡
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也正是蘇軾之樂觀的體現,即使是宦海沈浮,即使是沒能夠在仕途大展宏圖,但始終蘇軾都在為自己的精神尋找新的寄托。哪怕是缺乏快樂,蘇軾也能夠創造快樂,這才是最高級的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