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陽澄湖大閘蟹歷史傳說

陽澄湖大閘蟹歷史傳說

相傳在公元前2283年,堯帝委派大禹治水期間,有壹位叫巴解的官吏在陽澄湖壹帶負責治水,他遵循大禹的主張,疏通河道,開渠排水,依靠民眾,辛勞十余載,把洪水引入了東洋大海。於是露出了大片耕地,農民種上了莊稼。

隨著水域的縮小,陸地的擴大,原來生活在水中的大批“八腳大蟲”紛紛爬上陸地捕食,尤其到了九、十月間莊稼成熟之時,這些“大蟲”像蝗蟲壹般在農田裏肆意橫行,糟蹋莊稼,為禍田間。

農民們試圖捉住它們或是趕走它們,可是反被這些壯實的大蟲所傷。它們的腳尖刺破了人們的皮膚,兩只大螯咬著死不放松。人們對這些橫行無忌的家夥望而生畏,卻無可奈何。

這時,巴解看到人們剛剛經歷了水災,又有蟲災襲來,憂心忡忡。為了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他日思夜想,終於想出了壹個“捕食大蟲,以濟災民”的辦法。他敢為天下先,親手捕捉,親口品嘗,意外地發現此蟲“不僅肉質豐肥,而且口味鮮美”。

當地的老百姓看到當官的第壹個捕食,還吃得有滋有味,便紛紛效仿。果然,那大蟲不僅好吃,還可以充饑。不出幾年,那些“八腳橫行”的害蟲,都成了“八腳無逃”的美餐。

公元前2261年,大禹巡視十二州,來到江南陽澄湖地區,看到巴解將白茫茫的湖澤水鄉治理成為片片綠洲,並且將“八腳大蟲”變害為寶,使之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味佳肴,大為贊賞。於是,大禹封巴解為王,食邑於此,繼續治理江南水鄉。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治水有功、敢食大蟲的英雄,就在陽澄湖東北角巴解第壹次吃蟹的地方築城,取名巴城,同時用其名“解”字,讓原來無名的“八腳大蟲”的“蟲”字鎮伏在下面,取名為蟹。

擴展資料

陽澄湖大閘蟹又名金爪蟹,產於蘇州陽澄湖。蟹身不沾泥,俗稱清水大閘蟹,體大膘肥,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肉質膏膩。農歷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發育最佳。煮熟凝結,雌者成金黃色,雄者如白玉狀,滋味鮮美。

陽澄湖大閘蟹形成的與眾不同的四大特點:壹是青背,陽澄湖蟹殼成青灰色,平滑而有光澤;二是白肚,貼泥的臍腹,晶瑩潔白;三是黃毛,腳毛長黃挺拔;四是金爪,陽澄湖蟹爪金黃堅挺有力,放在玻璃上能八足挺立,雙螯騰空。

名稱來源

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壹篇《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謂“炸蟹”。這樣的解釋,尚不能盡意。

他有壹日,在吳訥士家作蟹宴(吳訥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張惟壹先生,家近陽澄湖畔,始悉其原委。張惟壹就是方還,與王頌文同為吳訥士的好友,吳家的常客。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為吳士訥所購得,又為方還和王頌文在吳家發現,並慨然接受相贈迎回昆山,成為書林中的壹段佳話。

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方還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關“大閘蟹”名稱的解釋:“閘字不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壹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壹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壹壹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竹閘就是竹籪,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又因產自陽澄湖,故名陽澄湖大閘蟹。

百度百科--陽澄湖大閘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