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貢面
許多城裏人都愛跑到鄉下,吃上壹碗農婦、村姑燒煮的貢面。在煮沸壹鍋開水的間隙,巧婦們在竈臺上放上壹遛彎青瓷碗,依次加入佐料:白如脂的是肉油,香辣通紅的是辣椒油,綠油油的蔥花,味精、醬油……佐料放齊,水也在鍋內冒著水泡,放入貢面,只需在鍋內翻騰片刻,便可起鍋。迫不及待地夾壹筷,匆匆吹上壹口熱氣,哧溜溜地吸入嘴裏,細膩爽滑,唇齒留香。
正月裏拜年,遇上了祝壽、喬遷等喜日,總有壹碗熱辣辣、油汪汪的貢面迎接,並在絲絲面條下掩藏兩個“子鱉”(像荷包蛋)——此種做法,人們戲稱之“豬欄草鋪芋子”,殊為有趣。
也只有常山人的精細和巧意才能做出如此獨特風味的貢面。常山銀絲貢面又叫索面、“兩頭黑”,意指起早貪黑,道盡貢面制作的艱辛。相傳宋朝皇帝喜食此面,歷史上常山手藝人將加工精細上乘的貢面連同球川鎮產的“球川官紙”年年進貢,故稱作“貢面”。貢面都是純手工加工,壹大坨面團經過揉粉、開條、打條、上筷、上架、拉面、盤面等10多道工序,逐步做成白如銀、細如絲的貢面,手法令人眼花繚亂,讓人覺得拉面師傅的手藝在他們面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金色的陽光透過薄雲,絲絲縷縷地灑落下來時,農戶們便扛出插滿面筷子的面條架,然後依次用暗勁拉扯,數百雙面筷子上手指般粗的面條頃刻形成精細均勻的絲面,數米長的“萬千銀絲”迎微風飄拂而不斷,猶如壹幅幅精致的工藝品。
3、雪片糕 雪片糕名不虛傳,其片如薄紙,色白如雪,入口即化,甜度適中,唇齒留香。別小看了壹包雪片糕,工序繁多,要將糯米洗凈、曬幹、炒熟、回潮壹星期左右,再烘幹、碾碎,加白糖調成粉狀,沖水炒勻,添桂花晶,然後紮實切片包裝。雪片糕的吃法毫不遜色“奧利奧”餅幹,撕下壹片蘸點牛奶、豆奶,風味無比獨特。
4、狗肉 俗話說,“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可見其香味的誘人魅力。寒冬臘月,北風凜冽的時節,吃點狗肉,就會全身發熱。
狗肉本是冬令美食之壹,但芳村狗肉以其獨特的燒制配方,佐以中草藥,讓人口福不淺,吃狗肉已不分冬夏,有道是:“三伏天吃狗肉避暑,三九天吃狗肉驅寒。”
狗肉的營養價值很高,有滋補壯陽、暖胃活血的功效。在常山,狗肉的吃法很多,最常見的吃法是:先將宰好的狗用山茶油、姜、蒜爆透,再加入陳皮、酒、糖、精鹽、味精、湯料等炒勻,轉人瓦罐,加入秘不示人的中草藥,再用慢火炆至熟,最後,就可以大快朵頤這道被人們譽為遊離在“道德”邊緣的佳肴了。
5、筍幹
6、“三頭壹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