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認為:味淡入氣分,味厚入血分。氣血是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氣比血先行六分,血的流動靠氣推動。素菜味淡,葷菜味厚。
? 再觀自然界:草得日月之精華而生,食的是天地之氣;牛羊等動物食草而長,氣經過第壹道加工;人食葷,氣經過了二道加工,顯然素菜裏的氣損耗最少。既然我們無法象上古真人那樣只"呼吸精氣",那麽多食素菜是養生上策,然素菜普遍偏寒涼,烹飪時宜用油煸炒以平其寒性。
? 人吃食物,先付出能量去消化食物,然後才轉化吸收為人體所需的能量。葷菜較素菜不易消化這是常識,也即葷菜需要更多的能量付出,所以素食是"節流"的好途徑。
? 其實吃也是講究因時因地因人的。
? 春天草木茂盛,夏天瓜果豐盛,秋冬天地面上的植物逐漸雕零並往地下蘊孕成根莖類蔬菜,可見當季自然生長的食物其氣是最足的,這是"因時"。春夏是借天力清掃體內垃圾的季節,陽氣往體表走,體內的陽氣相對弱,有些人夏天會沒胃口,宜多素少葷減少身體負擔。秋冬人也要隨天地壹起收藏,陽氣開始往體內收,便可適當貼些秋膘。壹天裏中午陽氣最旺,可借天力運化食物,午餐可葷素搭配,晚上陰氣上來,晚餐宜清淡些。這也是"因時"。
? 盡量吃當地的食物是"因地",它們與我們的身體是同氣,更容易吸收。當然全世界美食偶爾為之也未嘗不可,但絕不可貪多。
? 葷菜為血肉有情之品,適量無妨,如何適量?消化功能強的人可多食,弱的人少食甚至不食。註意!這裏沒按年齡來劃分,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脾胃受損的大有人在。脾主唇,主運化,如果妳發現自己嘴唇周圍都是痘痘,那說明消化系統的運化能力開始出問題了,化不開了。另外,孩子是"心肝有余,肺脾不足",即在他們發育之前脾胃也是弱的。所以再有營養的食物若不能被脾胃消化就是壹種累贅甚至有害。
其實如果能真正做到天人合壹,且始終保持"恬淡虛無"的良好心性,"吃"在養生中占的比例很小,偶爾貪個嘴也無妨。只是前面兩條不容易做到,那就先從容易做到的做起吧!
? 我始終相信壹個人壹輩子很多東西都是有壹個定數的,用完了就沒了。比如福報、緣份,比如吃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