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肉松是當地著名特產,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太倉市的作坊李武江註重調味和烹飪的結合,將豬腿炒成肉松,或自己吃或送給客人。因為沒有合適的名字,所以叫牙線。之後,它被流動廚師倪德仔細研究和改進。它的肉松味道比李家的好,而且商品精美,很受歡迎。因此,尼德在城裏開了壹家倪洪順肉松店,專門經營肉松,這使他名聲大噪。
太倉肉松選用上等新鮮豬腿肉,采用傳統配方和先進設備加工而成。其特點:酥、松、香、鮮。據測定,每100克豬肉松含有40%以上的蛋白質、不到7%的脂肪和5.24%的糖,含有17種氨基酸。它是產婦、嬰兒、老人、弱者和病人的極佳保健和營養產品,也是旅行和饋贈親友的理想食品。1915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壹等獎,1982榮獲江蘇省優質食品獎,1984榮獲商務部優質食品。
太倉棗油
原名老誠和壞油。它是以糯米為原料,混合多種藥材制成的調味品。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壞油出太倉,越陳越香”。其特點是:色香味濃,能緩解魚腥味,增強鮮度,增進食欲。紅燒、冷熱炒、或葷或素,加壹點可增加菜肴的美味。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特級獎、商務部優質產品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並在上海、江蘇、北京、天津、新加坡、菲律賓、緬甸和美國等地銷售。
太倉廢油,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據說在直隸太倉,每三年舉行兩次文武考試,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聚集在壹起參加考試。他們必須買壞油帶回來吃或送給親戚朋友,然後作為官方儀式表演,這就是著名的。晚清時期,前河南巡撫錢镠將劣質油贈送給李鴻章,李將劣質油贈送給慈禧太後。太後嘗後,很有品味,經常釀酒喝,並派人到江南采購。因此,太倉市的地溝油店鋪就有了“加工中的地溝油”的金字招牌。
太倉白蒜
太倉白蒜主產於太倉新塘鄉。它是中國四大著名白蒜之壹,與上海嘉定、山東蒼山、新疆白蒜齊名。它的特點是大蒜肥壯,蒜瓣大而均勻,顏色潔白,味道辛辣,尤其是白蒜的辛辣味道。它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是日常必備的調味品。它可以促進胃腸液的分泌,幫助消化,發汗利尿,殺菌。
雙峰芋頭
雙峰芋頭又名紫莖芋頭,水芋的簡稱,又名香芋,屬天南星科芋頭屬。歷史上分布於太倉市雙峰和毛奇地區。其特點是腰圓、皮毛黑、芽莖紫、肉色白、軟滑香美、脆而不膩,是蔬菜中的極品。中秋節吃糖芋是上海、蘇州等地的節日傳統。
蠶豆
太倉茅阪青蠶豆是江蘇省著名農特產品,是蠶豆品種中的上品。產於太倉市毛家市(今新茂鄉)周圍十裏範圍內,當地稱為“弓玄豆”;毛家市場繁榮起來後,外地客商紛紛到毛家市采購,因此以“毛板箐”聞名。上海老城隍廟的五香豆遠銷東南亞各地,口碑極佳。
羊毛板青的特點是藍粒大、板寬、尾凹、肉白、味鮮糯、脆而不膩,百粒重65,438+0.30克-65,438+0.35克,比普通品種高20克左右,且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是蔬菜的優良食材。
大水白大豆
大水白豆產於太倉南部,特點是顆粒大、橢圓形、表皮微黃、口感糯。蛋白質含量高達37.84-39.2%。做出來的豆腐嫩,不融化,出漿率高。在1962年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江蘇省蔬菜研究所對150個大豆品種進行了鑒定,大水白大豆是晚熟大豆中的最佳品種。
雙豐羊肉面
雙峰羊肉面,又稱孟佳羊肉面,是太倉著名的傳統美食。其特點是肉酥而不爛,湯鮮而不膻,面條軟硬適中。
據傳說,壹百多年前,壹位姓孟的店主在雙豐鎮西城開了壹家面館。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分,特選品質優良的上等母“太倉山羊”為原料,輔以十余種調味品和中草藥,用文火燜煮壹個多小時,使燜羊肉吃起來有血有肉,皮脆肉肥,湯汁鮮美,絕對無味。當顧客吃到這種原湯時,肥羊突然感到熱氣上升,寒意消失,因此聞名遐邇。
從那時起,孟佳羊肉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經歷了起伏,其制作技術壹直在雙豐鎮流傳。如今,每年冬天,雙峰鎮都有大約20家面館,它們實際上模仿孟佳羊肉面的生產技術並經營羊肉面,每次它們都被貼上“正宗”的標簽,食客們也確認它們可以與正宗的孟佳羊肉面競爭。當時,人們以土地為名,因此羊肉面從“孟佳”變成了“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