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壹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壹直沒有變化,但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壹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1]
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中文名
青團
外文名
green dumpling
分類
小吃
口味
甜香,鹹香,軟糯
主要食材
糯米粉、粘米粉、澄粉,肉、筍、蝦米、豆腐幹、豆沙艾草或馬蘭頭
相關視頻
更多
73.8萬播放|04:24
摘門口新鮮的艾草,做清明最好吃的小吃
夏廚陳二十
6.9萬播放|03:18
在家自制萬能青團,不用蒸超簡單,顏色碧綠不發黑,學會可開店
蘇蘇日常
6527播放|02:29
做青團記住壹個技巧,做好後翠綠不發黑,軟糯清香,教妳詳細做法
心玥美食廚房
6161播放|02:02
不要蒸不要煮就能做青團,壹種做法多種的吃法,簡單方便又香又甜
表嫂廚房
7581播放|02:29
清明節自制萬能青團做法,不用蒸不用超簡單,軟糯好吃拉絲!
雷子家的美食
5074播放|00:21
清明節必吃美食清明粿 “年年艾葉綠,又聞粿泛香”。藍朋友帶妳沈浸式體驗制作清明粿啦!現學現做,大夥兒的動手能力壹如既往的強啊~看的人躍躍欲試有木有~
廣西消防救援總隊
8773播放|02:38
青團好吃有訣竅,大文教妳這麽做,香甜軟糯,口感細膩,壹學就會
愛吃的大文呀
6879播放|02:04
美食 分享美味!自制 青團 [饞嘴]妳會做青團嗎?妳喜歡哪種口味的青團呢?用艾草自制經典青團的做法速速收藏,3種餡料簡單方便,軟糯香甜不用出門買!
三亞發布
6418播放|09:12
清明節吃青團,教妳新吃法,不用蒸不用煮,顏色翠綠放涼不硬,香
麗麗廚房
6226播放|03:13
清明時節,又到了做艾草青團的時候,軟糯香甜,愛不釋口
素簡生活紀實
查看更多
相關星圖
糯米粉制作的美食
***56個詞條
2.3萬閱讀
麻薯
麻薯,世面寫法多為“麻糬”,又稱“麻糍”,是壹種由糯米粉或其他澱粉類制成的有彈性和粘性的傳統食物,源於中國。日本稱為餅(もち/mochi)實為年糕(與中國年糕、韓國年糕相比,它較大的區別在於比較軟糯、無韌性)。在大陸又叫做草餅,大連地區稱之為“饃饑”,臺灣地區音譯之為“麻吉”。
驢打滾
驢打滾,是中國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壹,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粉,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面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糍粑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制成的壹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裏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子來代替)搗成泥狀制作而成,壹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
查看更多
艾草的做法
***11個詞條
5681閱讀
青團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壹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壹直沒有變化,但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壹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艾糍
艾糍又名艾粄、青團,自古是祭祀供品,寓意著團圓,同時也為了紀念先人,表示對其的思念之情,逐漸演化為粵北客家人壹道傳統的清明應節美食是傳統的小吃。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壹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艾草比較鮮嫩,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客家人會采下鮮嫩的艾葉,回家後和將其和蒸熟後的粳米或糯米拌在壹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用花生和芝麻做的麻糖餡,團成壹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在吃艾糍時,客家人喜歡泡壹壺紅茶,再輔以鮮筍、山楂等小食,那感覺更是無比美妙。
艾糍粑
艾糍粑民間常於清明前後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團,香糯可口。南方的艾糍粑用艾葉的嫩苗煮出墨綠色的葉汁,與糯米粉攪拌在壹起和成團,摘下菠蘿蜜的葉子當碟子,根據口味的不同還可放芝麻餡,可清蒸也可以油炸,味道鮮美,入口香甜。
查看更多
豆沙的做法
***60個詞條
4733閱讀
南瓜餅
南瓜餅是以南瓜為主料的藥膳。南瓜中對人體的有益成分有:多糖、氨基酸、活性蛋白、類胡蘿蔔素及多種微量元素等。
驢打滾
驢打滾,是中國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壹,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粉,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面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青團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清香。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壹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外形壹直沒有變化,但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壹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做青團,有的采用漿麥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查看更多
精品薦讀
南方人的青團,卷起來了!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作者:地道風物
歷史淵源各地變化菜品制作營養價值選購常識TA說參考資料
歷史淵源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戶戶蒸青團,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形制未變,但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詩說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其中所說“百五”,是指冬至過後105天為寒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清代文學、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青團的制作有翔實記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青團,又叫艾團,是壹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壹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所以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是清明與寒食節時南方民間的壹道傳統點心。[7]
各地變化
青團在各地叫法和吃法也不同,比如說上海寧波壹帶叫青團,杭州壹帶叫清明團子,裏面的餡除了豆沙餡,也有鹹口的,裏面包著腌菜、豆腐、腌肉等料。四川有清明菜粑粑,而在貴州青團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區,青團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裏各種糯米、粘米糕點的統稱。[5]
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壹樣,就有好些個“變種”,最常見的內餡裏包裹著豆沙或者蛋黃,搓成壹個圓鼓鼓的小團子。這些年來經典款的青團也在不斷改進內餡,壹些新奇的酸梅餡、鹹肉餡也出現在了市場。
南方地區還有壹種與青團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於南方客家人中:同樣是以艾葉為基本原料制成面團,壓成壹塊厚厚的圓形餅放在葉子上蒸熟食用,或者制作成手壹般大小的餃子形狀,這種類型的青團當地人稱之為艾粿或艾粑,有些沒有內餡,更加註重艾草芬芳,有些則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為內餡,為甜蜜。[6]
菜品制作
成菜特征
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壹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2]蒸熟以後綠綠的松軟的皮兒,豆沙餡心甜而不膩,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
食材原料
以豆沙青團[4]為例
糯米粉300g
澄面90g
細艾草粉 12g
豬油30g
豆沙500g
細砂糖20g(根據自己口味)
開水300g左右
溫水80g左右[4]
制作方法
方法壹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圖
步驟1
采用清明前的艾,這個時候是最嫩的,顏色也非常翠綠。
鮮嫩的艾草
步驟2
準備好食材。
基本的原材料
步驟3
將艾葉焯過水搗碎,加入粉料中混合揉均勻。
混合揉成團
展開全部
方法二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1
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摘成每個大約重75克的面團,搓成長條,逐個按扁,包入豆沙餡等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
步驟2
籠內鋪上濕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20分鐘至熟,再在青團上塗些芝麻油即成。[3]
方法三
步驟
具體操作
步驟1
麥青加少量水,放入攪拌機,打成青汁。
步驟2
將麥青汁(或艾草、漿麥草、馬蘭頭等綠色食用植物)加少量鹽,入鍋中煮沸,去除澀味。
步驟3
把青汁趁熱混入糯米粉後揉成面團。
展開全部
編輯
傳視頻
TA說
18
目錄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