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影視劇演繹出來的乾隆下江南,就是為了去欣賞美景、 美食 ,美女的,完全是帝王無聊了,進行的壹場觀光 旅遊 。
在宮裏待悶了,順便去江南透透氣,看有不有什麽江南美女,順手帶壹個回去。在《還珠格格3》中,乾隆下江南邂逅了江南美女夏盈盈,那剪水秋眸我見猶憐。
反正在看電視劇時,就覺得乾隆下江南是最為愜意的事情,可是他是壹代帝王,難道就只是為了遊山玩水的嗎?當然不是,帝王擁有錦繡江山,可是也不能任由妳無度揮霍啊。
乾隆這種下江南的形式,在古代也是師出有名的,叫做“巡狩”,比如秦始皇泰山封禪,其實也是巡狩的壹種的形式,帝王出京去巡查地方事務,就是巡狩的壹種,巡狩到後來又稱為巡幸、巡遊、巡守等等。
古代帝王巡狩最早的記錄見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來,帝王巡狩,或者巡幸古而有之。
江南在清朝時,是壹個富庶之地,它在當時的地位就如現在開放的廣州、深圳壹般,是極其受到重視的。
正因為有了這些原因,乾隆下江南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皇帝下來看看江南的GDP,巡查壹下各個企業機關的辦事能力,了解壹下民生概況,這是國家對江南生態的壹種互動交流。
僅僅憑借各個地方官員的奏報,很有可能存在壹些虛假信息,那時候還沒有大數據開發,乾隆親自了解壹下,也可以對江南的經濟以及民生有壹個系統了解。
從康、乾二帝屢次南巡就可以看出江南這片富庶之地對於當時的清王朝意味著什麽。
“法祖省方”,這是乾隆帝下江南時所喊的口號,從這個口號中,大家可以看出來,乾隆是打著遵循祖宗之法的旗號出來巡遊的。
在乾隆六下江南的過程中,他效法康熙拉攏江南各地文人,試圖參與建構適合清政府統治的文化建設當中。
江南不但富庶,其文人墨客,才子佳俊也層出不窮,乾隆在江南制定了壹整套拉攏江南才俊的辦法,比如增加巡幸之地的進學名額;鼓勵文人士子進獻詩作,進行特科考試;優待江南地區的在籍臣工等等。
有了這壹系列的優惠政策,在這些潛移默化之中,也極大的拉攏了江南的文人,甚至有些影響也是極其重大的。
江南讀書人眾多,如果用懷柔的政策,拉攏這些士子,就極大的控制了文化,也使得江南在壹點點中被這種溫情給拉攏了過來。
乾隆在拉攏文人方面,也遵循了康熙的舊制,增廣學生名額,但是他又推陳出新的加了壹個選拔人才的途徑,那就是進獻詩賦,由皇帝親自出題,由選拔上來的士子們來回答,優秀者就這樣脫穎而出,不必參加科舉考試。
乾隆為何壹下江南就到處賦詩,除了他自詡“詩人”外,就是為了拉攏那些有聲望的 社會 階層了。
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皇帝出巡,遇到百姓或者下屬,總要賞賜壹點什麽,於是老大覺得,好像我字寫得不錯,那我給他送壹幅字畫吧。
皇帝禦筆親贈,這是多麽榮耀的事情啊,下屬或者百姓不敢怠慢,就把這幅畫或者字,恭恭敬敬地裱起來,除了有特殊事情,都不會去摸壹下的,因為太過珍貴。
乾隆南巡之時,也是對癥下藥的,誰合適怎麽賞賜,都是心中有數的,比如對於手底下的官員,有什麽是“乾隆禦筆”更好的賞賜呢,就這壹幅墨寶都夠吹好幾輩子的了;而對於那些曾經受過處分的,那就原諒他們吧,再給他們壹次“重新做人”的機會;對那些已經退休的人,那就給個虛名吧,就相當於現在的什麽“名譽主席”壹樣。
總之,針對不同的人,乾隆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拉攏對待。
乾隆南巡,在史學界存在很多爭議,壹方面壹些研究者認為乾隆南巡在鞏固統壹、籠絡漢人、治河修海塘、加強武備等各方面作用突出, 有利於維護國家穩定,繁榮文化和經濟。
批評者則認為, 乾隆南巡名義上為治河、修海塘, 但多半為遊玩享樂, 勞民傷財, 敗壞吏治民風, 給百姓造成沈重負擔。
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說法,乾隆南巡的目的是好的,可是架不住底下的人欺上瞞下,甚至為了討好乾隆而曲意逢迎。
電視劇中演繹的乾隆下江南時的盛況,也不算誇張之處,邂逅江南名妓夏盈盈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下面的人總是會去揣測君心。有電視劇演繹皇後烏拉那拉氏斷發明誌,成為千古之謎,也許這謎真的與那些官員的曲意逢迎有關系呢?
有後世認為,與康熙相比, 乾隆南巡更顯得揮霍無度和功效甚微。康熙南巡屢屢視察河工, 終保得黃河在幾十年內安全無恙, 而乾隆治河花費不下數百萬, 但黃河泛濫愈發嚴重。
乾隆南巡,當然不只是影視劇中為了壹個紅顏知己。他六次南巡,具有壹定的正面意義,但是也有值得爭議的地方, 歷史 的可愛之處就是它總是以朦朧的面目出現,很難讓人壹言看穿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