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是活的歷史典籍和文化瑰寶,與眾多分布廣泛的歷史文物壹起構成了城市的記憶。
溫明街歷史街區是指昆明市盤龍區華山南路以南、正義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壹路以東約265,438+0公頃的區域。這條街有六條主要街道,包括溫明街、景興街、光華街、甬道街、市府東街和苗文直街,其中包括董娟窯洞巷、席絹窯洞巷、吉祥巷、大銀桂巷、小營井巷、幸福巷、桐城巷、直道巷、孝子坊巷、秋總巷、郭家巷、曙光巷、四知巷和正義巷。它占老城區面積的3%。
溫明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昆明僅存的老城區,也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壹。文明街區的歷史起源於大理國,自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建立以來已有近900年的歷史。900年的歷史滄桑積澱了溫明街豐富的歷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歲月信息。其以傳統民居為主的多元建築文化,以儒家思想、抗戰文化、名人文化為主的精神文化,以封建王朝覆滅、共和國重生、抗戰勝利、昆明解放等重大歷史事件為代表的制度文化,以市井商業為典型的民俗文化,都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從清康熙時期雲貴總督在此設府開始,溫明街區的格局逐漸形成。康熙二十年(1683),巡撫蔡玉榮將舊雲南府改建為巡撫府(今人民勝利堂)。巡撫衙門是雲南、貴州兩省的最高機關。它代表總督不斷進行維修和建造,它是傑出的。巡撫衙門的建立奠定了文明街區格局的基礎。
自總督衙門設立以來,周邊道路應運而生。第壹個是面向大門的過道。地道是清朝官員進行禮儀活動和進出總督府的官方通道。地位較低的官員和平民只能走狹窄的小巷,小巷在隧道兩側形成L形的東蜿蜒隧道和西蜿蜒隧道(蜿蜒隧道的意思是狹窄和小彎曲)。
當時,總督,傅和其他政府辦公室稱之為庭院。因此,從巡撫衙門東門往東到番臺衙門的路叫東園街。從大門西側的都蓮地區向北拐,通往總督衙門的路叫西苑街。食品部、鹽務部和巡捕部位於這壹帶的地道南側,連接這些衙門的東西向道路被稱為食品路街。
這樣,以總督衙門為中心、分別連接四個主衙門的兩橫壹縱壹字形道路構成了文明街區的骨架。清代昆明的幾個衙門的位置保持相對穩定,200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這些街道被保留了下來。
昆明重陽起義是武昌起義後發動較早、戰鬥最激烈、犧牲較大的壹次武裝起義,在全國也有較大影響。1911年重陽起義時,當時封建統治的頭部機關——雲貴總督衙門成為武裝起義的主戰場之壹。
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雲貴總督衙門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為了慶祝重陽起義的勝利,他們周圍的幾條街道都改了名字。東園街和園門口以光復中國的名義改名為光華街。井陘被認為是好運的象征,因此糧道街被命名為井陘街。南街變成了正義街。正義、光華、景星等街名的誕生標誌著壹個新時代的開始,記錄了昆明輝煌的歷史,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垮臺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建築是人類文明的紀念碑。這是因為它凝結了人類對物質的控制能力,沈澱了社會政治文化,凝結了藝術家智慧的結晶。從歷史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角度來看,昆明是壹個由各種歷史時期和各種原因形成的移民城市,其建築風格主要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同時,昆明地處邊疆民族地區,建築風格明顯受到少數民族建築文化的影響。由於滇越鐵路的修建和商埠的開辟,西方建築風格也滲入其中,使文明街街區成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從北到南,溫明街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由於歷史功能不同,其建築特色也大不相同。
文廟片區:文廟十字街(現人民路)以北、華山南路以南。主要建築是文廟。昆明文廟始建於元代,現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文廟是紀念孔子、弘揚儒家思想的聖地。歷史事實表明,儒家思想在雲南的歷史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儲存和傳播先進文化,構建雲南社會的封建倫理道德,促進雲南各民族的文化和心理認同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文廟原是中國典型而完美的園林式建築,是我市規模較大、較精美的建築之壹。但由於各種原因,老建築逐漸被拆除重建。除了大約在1978重建的欞星門、池畔城墻水橋和桂祥大廈外,其他建築,包括碑文、對聯和匾額都不見了。
辛亥革命後,文廟變成了昆明人的天堂,有公共茶室、棋牌室、報紙閱覽室、傳統戲曲花燈室和燈火輝煌的露天體育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多次修繕,並壹度更名為公共娛樂公園和昆明公共藝術博物館。近年來,通過改造,不僅保持了環境幽靜、樹木繁茂的特點,還設置了許多高雅的文化活動,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市場氣息和文化氣息。
勝利堂地區:苗文街以南、光華街以北的主要建築為勝利堂。
勝利堂建於雲貴總督署舊址,於1944開工建設。它最初被命名為致公堂,後來更名為中山紀念堂。1946竣工時,更名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除了觀眾廳的弧形山墻外,建築采用了傳統的休息-小山式灰色管板屋頂和清晰的鬥拱。彩繪畫框和白石勾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勝利堂的周邊布局也進行了改造,整體鳥瞰圖呈高腳杯狀,頗為壯觀。勝利堂兩側的雲瑞東路和雲瑞西路是杯壁,北面的雲瑞北路是杯口。清代,橢圓形的雲瑞公園被建成為雲貴總督署照壁所在地。勝利堂的建築可以說是昆明現代建築的典範。
1950 65438+2月,昆明市第壹屆人民代表大會在勝利堂前廣場中央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紀念碑於2月24日落成1995。這座紀念碑高27米,呈正方形,有壹個兩層樓高的基座。基座地下空間用於設置雲南人民英雄紀念室。紀念碑底部四壁嵌有反映雲南人民奮鬥史的浮雕。紀念碑莊嚴肅穆,表達了雲南人民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懷念。
光華街以南主要是市民生活和經商的場所,是民俗文化最集中的地方。
昆明的大多數建築都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歷史上,昆明建築的布局以漢族四合院為主,吸收了白族、彜族等民族的特點。壹般來說,三個單體建築(稱為房)以房間為單位形成,然後圍合形成壹個代表昆明特色的四合院。同時,昆明地區的民居建築也有來自滇西大理白族的獨方屋、三坊壹墻、四進五天井、六進壹泉等。滇東南建水、石屏地區的三座六耳花廳和四馬車。而且滇越鐵路建成後,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對西方建築文化的向往,出現了磚木結構的外國別墅。這些建築中有許多保存在文明街道地區,其中壹些建築完好無損。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溫明街仍有20多所房屋保存完好,建築檔次較高,特別是小營桂巷7號和8號院、舉人巷10號和165438號、西卷東巷1號、吉祥巷18號和溫明街65438號。這些民居大多布局規整、結構嚴謹、制作精美、雕刻精美,代表了當時昆明民居建築的水平,體現了中原文化與雲南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可以說,溫明街是昆明民居建築的博物館。
溫明街地區臨街的商店被固定為風格獨特的兩三層土墻木結構建築。上層大部分是供人居住的,微微向外突出,還有不同風格的立柱。下面幾層是商店,有點縮進。店鋪之間隔著壹道風火墻。這種單檐吊柱的厚重建築是昆明的特色,以臨街鋪面為主,連接成新的街坊。
由於昆明的大規模建設,大量的歷史街區消失了。安靜而蜿蜒的小巷在昆明很少見,但溫明街的小巷基本上保存完好。這些小巷不僅反映了特定時期昆明城市居民的壹種生活模式和狀態,還記錄了有趣的故事。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追尋溫明街的商業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壹個共同的現象,即各條街道上商店的商業項目起起落落,潮起潮落,為不同時期和不同需求的人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清代曾在這裏興盛壹時的燈籠店、蠟燭店和大電纜店早已退出人們的生活。就連抗戰時期電影中的書店都很難找。就連建國初期溫明街的年貨市場、苗文街的瓷器店和服裝店都成了老年人兒時的夢想。
在如今眾多的商業項目中,我們可以看到仍有壹些項目像老店壹樣充滿歷史印記。那就是藥房義光、餐飲業和傳統手工藝品市場。
雲南藥材資源豐富,種類居全國之首。昆明是雲南重要的中藥材加工集散地。中藥的貿易、生產和加工歷史悠久,產生了壹批優秀的中醫和名藥。民國時期,在義光藥店,除了福臨堂、楊大安堂、王韻彤膏藥店、清代黃義光等老字號外,壹批新的藥店和診所也相繼開業,如光華街的鄭氏女仙丹、萬梓梅診所、新街的黃農山義光、醫院等。到目前為止,福臨堂和王允通藥膏藥店仍在運營,福臨堂也發展成為壹家龐大的公司。
在餐飲業方面,溫明街在歷史上壹直是餐飲業的集中區。民國時期,不僅有共和春、華豐茶樓等著名老字號餐館在此經營,而且許多風味小吃也在此聚集,如井陘街的小肥烤鴨、仁和園的破饃包子、過橋米線等都非常有名和具有代表性。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溫明街的餐飲業仍然保持著傳統滇味和中西南北薈萃的景象。
當然,這裏還有著名的花鳥市場。
花鳥市場位於昆明市中心的甬道街。雖然這個市場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但它經營的商品大多是昆明的傳統產品,無論是花鳥蟲魚、古董、木雕玉器、陶瓷、牙雕根雕、銅制品、蠟染和紮染、刺繡花卉、民族珠寶、雲南圍棋(雲子)和各種手工藝品,都體現了昆明傳承工藝和手工藝品集散地的特點。
在溫明街生活和工作過的歷史名人主要有人民音樂家聶耳、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民族英雄林則徐和國際友人胡誌明。
雖然我們認為保護歷史街區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旅遊,但歷史街區無疑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具有巨大的旅遊功能。也正是旅遊業的興起,讓很多人開始明白保護歷史街區風貌的價值。隨著保護和修繕工作的開展,溫明街歷史街區將成為我市重要的歷史文化旅遊景區和傳統的商品餐飲貿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