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短篇山水遊記文言文

短篇山水遊記文言文

1. 求有關於山水遊記的文言文短文,有翻譯和註釋

小石潭記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編輯本段]註釋 1從:自,由 。

2.小丘:在小石潭東面。 3.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4.篁(huáng)竹:竹林。 5.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環相碰發出的聲音。

佩與環都是系在腰上的玉質裝飾品。鳴:發出聲音。

(倒裝句:賓語前置) 6.樂:意動用法,單字翻對……感到樂,句中則譯為感到快樂。 7.取:這裏指開辟。

8.下:(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9.見:看見 10.水尤清冽 泉水格外清涼。

尤:格外。冽:涼 11.全石以為底:(小石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以為:把……作為(此句為倒裝句“以全石為底”)。為:作為 12.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邊. 13.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卷,彎曲 14.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成為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

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

巖:磐石。 15.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青翠的樹,翠綠的藤蔓,遮掩搖擺,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16.可百許頭:大約有壹百來條。可:大約。

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 17.皆若空遊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靠都沒有(好像水都沒有)。

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照在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

布:照映,分布。澈:通假字,現在寫作“徹”。

19.佁然不動:(魚影)靜止地壹動不動。佁(yǐ)然,呆呆的樣子。

20.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遊去了。俶(chù)爾,忽然。

21.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22.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鬥:像北鬥星那樣(名詞作狀語);蛇:像蛇那樣(名詞作狀語)。

23.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

差:交錯。 24.不可知:不能夠知道。

25.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qiǎo chuàng)幽邃:四面都是翠竹,綠樹環繞。寂靜寥落,空無壹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淒:(使動用法)使……感到淒涼。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寒透。

26.以其境過清:因為它的環境過於淒清。以,因為。

清:淒清。 27.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可以長時間停留,於是題完字便離開了。

居:停留。之:代遊小石潭這件事。

去:離開。 28.吳武陵:信州(今重慶奉節壹帶)人,唐憲宗元和初進士,因罪貶官永州,與作者友善。

29.龔古:作者朋友。 30.宗玄:作者的堂弟 31.隸而從者:跟著同去的。

隸:跟隨。而:表並列。

從:跟隨,動詞。 32.小生:年輕人。

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33.伐:砍 34.道:小路 35.尤:格外 36.清:清澈 37.洌: 清澈 38.以:而 39.為:成為 40.卷:彎曲 41.以:因此 42.為:成為 43.翠蔓:翠綠的藤蔓 44.差:不齊 45.下:到 46.澈:澄澈 47.樂:玩樂 48.西南:向西南 49.明滅:時隱時現 50.可:大約 51.環:環繞 52.寂寥:靜悄悄的樣子 [編輯本段]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壹百來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像玉佩玉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的心裏對此感到高興。

砍倒竹子,開辟道路,向下走看見壹個小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嶼,成為不平的巖石,成為小石壘,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有壹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麽依靠也沒有。

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時呆呆地壹動也不動;有時卻忽然向遠處遊去。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遊人相互嬉戲。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我們坐在水潭旁邊,四面有竹子和樹木圍繞,寂靜空寥,沒有壹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氣息。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淒清,不能長久地停留,於是我記下當時的情景就離開了。

同遊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壹起去的有姓崔的兩兄弟,壹個恕己,另壹個奉壹。

2. 求壹篇短的山水遊記文言文及翻譯

始得西山宴遊記唐 柳宗元自余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則施施(yi'yi)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jue二聲)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xiā)然窪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裏,攢(cuán)蹙(cù)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pǒu)塿(lǒu)為類。悠悠乎與顥(hào)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shāng)滿酌,頹(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誌。是歲元和四年也。

翻譯:自從我遭到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壹直憂懼不安。讀書之余,緩緩散步,漫無目的,到處轉悠。與同伴爬高山、鉆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間小溪,深幽的泉水,怪異山石。無論多遠, 我們都去。壹走到那些地方,我們便撥開野草,席地而臥,倒酒痛飲,不醉不罷。喝醉後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很快就進入夢鄉。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夢中都能出現。醒來之後就回家。我原以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異地方,都已被我遊覽了。殊不知還有個奇異獨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於坐在法華寺西亭,遙望西山,才使我發現西山勝景,大為稱異, 我於是帶著仆人越過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叢生的灌木,燒掉雜亂的茅草,不達到西山之巔決不罷休。攀援著樹枝爬上山頂,兩腿叉開,席地而坐,幾乎幾個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闊低窪,連綿起伏,不可勝狀;有的像是螞蟻窩,有的像是螞蟻洞。看似尺寸之間,實則千裏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沒有逃脫隱藏的。青山綠水,相互縈繞,與遙遠的天際相接,環看周圍,都是這樣。看了這些,才知道這座山確實特立不群,與壹般的小土丘大不壹樣。不知不覺中我的身心與天地間的浩然之氣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裏是盡頭了。我於是拿起酒壺,斟滿酒杯,暢懷痛飲,醉倒在地。不覺間日薄西山,蒼茫暮色,自遠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麽也看不見了,而我卻了無歸意。真是形神俱忘,無拘無束,好像已經與天地萬物融為壹體。我這才認識到過去等於沒有遊覽,真正的遊覽從現在開始。所以我特意把這件事記下來,這壹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3. 寫山水遊記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蝴蝶泉》 南二裏,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裏,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裏,抵山麓.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壹小樹,仍有壹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裏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原文)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 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壹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

4. 求關於山水遊記或者人物傳記的文言文 十篇啊 加翻譯 最好是短點的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有時夜裏疲憊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臉。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穿的吃的,只是自己滿足自己的罷了。

③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 於是,精通了六經的主旨要義,他慷慨激昂地立下為國家做壹番事業的大誌。

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用是什麽?

此句是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壹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點明範仲淹胸懷大誌)的作用。

三、文中表明少年範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哪些?

“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表明他發憤苦讀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參考譯文: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壹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壹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壹、解釋下面的詞語:

①處:居住。②蕪穢:雜亂不堪。 ③侯:拜訪。④孺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妳,妳們”的意思。⑤清世誌:使世道澄清的誌向。清,形容詞作動詞用。誌:誌向。⑥奇之:認為他與眾不同。奇,形容詞作意動用,以……為奇。

二、讀這篇短文後的啟示:

凡事從小起從現在起就要養成壹個良好的習慣,讓這種良好始終貫穿我們的整個生命,讓這種良好成為我們的壹種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掃地的時候,也要認真的去掃好每壹個角落,就好比是走好我們人生的第壹步!

參考譯文: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壹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妳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壹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壹、解釋重點詞語:

1戎:軍隊 2執勤苦:幹辛苦的事 3內:內心 4研: 同"硯"

二、翻譯下列句子:

1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

2小子安知壯士誌哉——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參考譯文: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誌向是什麽?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裏的巨浪。”(宗炳說:“就算妳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壹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 寫山水遊記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蝴蝶泉》 南二裏,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裏,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裏,抵山麓。

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壹小樹,仍有壹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

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裏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

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 >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 >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原文)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 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6. 山水遊記特色的古文

滿井遊記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

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壹室之內,欲出不得。

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高柳夾提,土膏微潤,壹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 山水遊記特色的古文

滿井遊記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壹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壹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