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樂山非遺項目

樂山非遺項目

樂山非遺項目有毛坪山歌、峨邊彜族月琴彈奏技藝、嶽門武術、井研農民畫、腸菜肴制作技藝、蹺腳牛肉湯鍋制作技藝等。

1、毛坪山歌

毛坪山歌是峨邊彜族自治縣毛坪鎮的漢族百姓長期在民間生產勞作時口頭傳誦演唱的傳統音樂。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長期在民間口頭傳誦演唱,有固定的調式和眾多的曲牌,有“高腔”“平腔”“落魂腔”“篩篩腔”“過河腔”等20余種腔調,在發展過程中,毛坪高山山歌匯聚了豐富的內容,唱天地、唱人事、唱山水、唱鳥獸……

2、峨邊彜族月琴彈奏技藝

峨邊彜族月琴彈奏技藝是小涼山地區(以峨邊為代表)在彜族百姓中廣泛流傳的傳統音樂。最早唐代就有歷史記載,最晚明清時期就已有流傳。峨邊制作藝人根據本民族生活實際對月琴制作技藝進行了改進,逐漸形成了如今琴箱呈八角形或圓形,以二弦為主、三四弦並存的彜族傳統月琴。

現有的彈奏技藝主要包含手彈、挑、滾、撮、掃滾、“刮品”,左手按、顫、滑、吟等指法;雙弦、和弦、持續音、手指敲擊琴箱面板、“同音反復”等彈奏方式及《甘洛調》《雷波調》《昭覺調》《峨邊調》等。

3、嶽門武術

嶽門武術是峨眉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僧、嶽、趙、杜、洪、會、字、化八個主要流派中的“嶽”,因崇尚民族英雄嶽飛故稱嶽門。

1917年,曾任清末成都官員富商鏢師和川軍技擊教官的武誌成到四川樂山定居,將軍旅技擊術和北方傳統武術融會貫通,創編了嶽門武術氣功十二段錦、嶽門嶽拳(與湖北省武穴市嶽家拳不同,僅名稱相近)七星單刀、嶽門散手、飛龍棍、三星樁等30余種徒手和器械套路,如今在樂山市流傳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4、井研農民畫

井研農民畫產生於民間,發展於民間,其實質屬於民間繪畫,它源自當地豐富的民間生活,以農耕文化、農村生活、農業文明為主要題材,“畫天、畫地、畫自己,畫山、畫水、畫風情”,生動表現了農時、農事、農俗、農風、農景、農情。

飽含著農民畫家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審美情趣,真實反映了當代農民的生活形態和樸素感情,以色彩鮮艷、構圖飽滿、造型誇張、畫風質樸等特點受到群眾喜愛。

5、腸菜肴制作技藝

遊記肥腸制作技藝是在樂山市市中區通過遊姓家族世代傳承的美食類傳統技藝。它將新鮮肥腸清洗幹凈後同豬筒骨、黃豌豆等輔材壹同文火慢燉八小時以制成肥腸湯的壹種膳食烹飪技藝。

為了最大程度地呈現肥腸湯的美味,遊記肥腸制作技藝在肥腸的選材、清洗與肥腸湯的熬制上下足了功夫,主要包括甄選新鮮肥腸、加鹽手工清洗、反復揉搓去雜、焯水、晾洗、熬煮肥腸湯等幾大主要流程。

6、蹺腳牛肉湯鍋制作技藝

蹺腳牛肉湯鍋,又名蹺腳兒、湯鍋兒,是樂山百姓家喻戶曉的壹道民間美食。產生於古嘉州重要的水陸碼頭市中區蘇稽鎮,世代從事牛產業相關的周氏家族善用牛的下腳料,經過不斷實踐、創新而來的壹種民間膳食烹飪技藝。